- 年份
- 2024(9848)
- 2023(14198)
- 2022(11792)
- 2021(10816)
- 2020(8566)
- 2019(19220)
- 2018(18884)
- 2017(33895)
- 2016(19341)
- 2015(21209)
- 2014(21070)
- 2013(20060)
- 2012(18790)
- 2011(17250)
- 2010(17517)
- 2009(15660)
- 2008(15349)
- 2007(13699)
- 2006(12378)
- 2005(11206)
- 学科
- 济(77490)
- 经济(77321)
- 管理(46072)
- 业(42238)
- 企(32533)
- 企业(32533)
- 中国(29688)
- 方法(26563)
- 地方(25575)
- 农(23858)
- 教育(21677)
- 数学(20590)
- 数学方法(20376)
- 业经(20261)
- 学(18804)
- 环境(16476)
- 农业(16279)
- 理论(15756)
- 发(14876)
- 财(14541)
- 和(14366)
- 地方经济(14255)
- 贸(13847)
- 贸易(13837)
- 易(13289)
- 技术(12938)
- 融(12237)
- 金融(12234)
- 制(12112)
- 银(11940)
- 机构
- 大学(265535)
- 学院(264242)
- 研究(101166)
- 济(100900)
- 经济(98647)
- 管理(92454)
- 理学(79231)
- 理学院(78018)
- 管理学(76563)
- 管理学院(76028)
- 中国(69720)
- 科学(63977)
- 京(61315)
- 所(51993)
- 农(49438)
- 研究所(47515)
- 范(46840)
- 师范(46394)
- 中心(44179)
- 财(43832)
- 江(41613)
- 业大(41599)
- 北京(39947)
- 农业(38555)
- 师范大学(37995)
- 教育(37265)
- 院(36526)
- 财经(34475)
- 州(33057)
- 技术(31289)
- 基金
- 项目(179524)
- 科学(142263)
- 研究(133872)
- 基金(125978)
- 家(111582)
- 国家(110456)
- 科学基金(92842)
- 社会(86005)
- 社会科(80376)
- 社会科学(80353)
- 省(72682)
- 基金项目(66825)
- 教育(65763)
- 划(63736)
- 自然(58057)
- 自然科(56601)
- 自然科学(56586)
- 自然科学基金(55535)
- 编号(55092)
- 资助(48720)
- 成果(45655)
- 发(45525)
- 重点(42632)
- 课题(41742)
- 部(39139)
- 创(38074)
- 发展(36084)
- 展(35472)
- 创新(35267)
- 国家社会(34210)
共检索到412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亚斌 韩瑞婷
远程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助推京津冀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而地域文化生态又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化学中常用的民族志和知识考古方法进行研究后认为,地域文化生态对京津冀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软实力形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地理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二是地域创新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感召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三是地域共享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软实力正是京津冀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穆伟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京津冀区域在环境治理、农林建设、能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合作缺乏整体规划,科教先导优势作用发挥不足,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优势互补。因此,应把握京津冀区域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提升协同发展思想认识,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领域,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振军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必将是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和质量的卓越。现实阻力来自固有体制、观念的束缚以及政策刚性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冲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天娥 李冰
文化认同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关键。当前,京津冀职业教育存在着经济、教育体制、就业政策等多种制约的现实因素。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必须解决文化障碍问题,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重新合理定位三地功能,转变产业结构,改革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用文化力量助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 职业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开忠
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事业。这在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当今社会尤为如此。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教育协同发展放在支撑和引领位置。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以下四个方面是关键。一是建立健全京津冀教育发展协同体制。深化改革京津冀高考招生制度,有序形成统一的京津冀高考招生圈;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基础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刘爱玲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协同发展的基本含义,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内涵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结果三个方面。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职业教育同产业结构协同性不高、高等教育布局和质量严重不均衡以及人才规模、层次和结构不够协调,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政策问题。为此,建议加强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协同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互补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协同发展的保障性制度。
关键词:
京津冀教育 协同发展政策 教育战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殷存毅 李蹊
选取京津冀三地的地方高等院校样本期刊,基于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对1998—2017年发表频次与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虽然三地学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对"硬设计"与"软设计"的讨论趋于均衡。而对1982—2017年政策历程归类梳理后可知,政策实践中"硬设计"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软设计"相对薄弱。体制机制设计的不足难免导致"硬设计"政策的执行不尽人意,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的原因所在。由此学界还需加强区域治理体系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政策制定与执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秋杰
2016年10月28日,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京津冀三地贸促会等联合主办的京津冀物流文化协同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商务部以及京津冀三地物流主管部门和贸促会的领导,三地物流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三地物流协会负责人以及物流、快递、电子商务、传统商业等相关行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与区域物流创新提升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
商务委员会 北京物资学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勇军
以政策变迁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及京津冀区域发展政策演进实践过程,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网络形成机制,并通过政策文本、统计数据、案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央权威及其政策取向性学习介入作为一个重要推动变量,引发了既存政策网络形成变量间的连锁反应,进而形成政策网络基本框架。省级以上府际政策网络合作在政策制定层面效果明显,省级以下府际政策网络合作也有明显提升,京津外溢效果提升,但是城市群网络仍有完善空间,次级政策网络治理是未来格外需要关注的领域。
关键词:
京津冀 政策网络 协同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蔡雪媛 化秋平 李红花
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同一整体的地理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机遇优势;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物质基础薄弱、区域一体化产生标准齐一的"异化文化"、三地文化的"马太效应"是京津冀文化对接的现实挑战;传承并创新文化基点、彰显三地文化个性,注重以强带弱、保持三地文化强大的张力与活力,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建立文化对接物质基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文化对接的基本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满银 全荣
文章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题,提出了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构建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估模型,且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协同 主成分分析 熵值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沈若萌 刘珉
京津冀地区曾经有过森林生态赤字不断加剧的历史教训,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森林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共同体,需要从合作与升级两方面入手,解放思想,统一设计。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生态建设红利的共享共赢,以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生态建设 森林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忠江 艾巧玥
文章基于对京津冀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各具优势,河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和供给基地,北京在林业、天津在渔业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这就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京津冀地区既具有人才、自然和政策优势,也具有资源、发展和合作劣势,所以其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应遵循如下路径:多地区"小生态农业"共同发展,跨地区园区或基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协同发展体系。为了实现这一路径,应该从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农业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宇 赵雲泰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3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它对于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土地开发强度是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政府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实现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松 石宝军
文章分析京津冀信息化水平差异及成因,为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提供合理建议。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泰尔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对2011—2016年京津冀区域信息化指标的空间差异及信息化指数进行定量测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比较,最终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各评价指标的泰尔系数值依然较大,但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差异逐年变小;(2)京津冀信息化指数值差距较大,呈现高、中、低三个梯队,但是三地信息化指数的变异系数逐年减小;(3)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均GDP变异系数值呈递增趋势,但其值低于同期信息化变异系数值。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信息化 空间差异 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