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13)
2023(18960)
2022(16174)
2021(15000)
2020(12777)
2019(29020)
2018(28970)
2017(55479)
2016(30439)
2015(34135)
2014(33923)
2013(33328)
2012(30460)
2011(27336)
2010(27401)
2009(24960)
2008(24144)
2007(21226)
2006(18657)
2005(15755)
作者
(90399)
(75595)
(74862)
(71184)
(47823)
(36592)
(33708)
(29813)
(28789)
(26819)
(25832)
(25589)
(24151)
(23676)
(23205)
(23131)
(23014)
(22280)
(21775)
(21736)
(19044)
(18552)
(18444)
(17477)
(17042)
(16813)
(16809)
(16657)
(15320)
(15044)
学科
(120037)
经济(119909)
(85058)
管理(80395)
(62633)
企业(62633)
方法(56120)
(50992)
数学(49123)
数学方法(48316)
农业(33915)
中国(29641)
业经(29269)
(28042)
(27593)
地方(26107)
(21391)
(21096)
贸易(21085)
(20471)
理论(19430)
技术(18913)
环境(18296)
(17444)
(17270)
财务(17187)
财务管理(17150)
(16576)
银行(16498)
企业财务(16200)
机构
学院(428311)
大学(424164)
管理(167215)
(162622)
经济(159082)
理学(146217)
理学院(144559)
研究(142627)
管理学(141411)
管理学院(140676)
中国(105399)
科学(95674)
(94151)
(89443)
业大(76089)
农业(73472)
(73215)
(70818)
研究所(67675)
中心(66903)
(65545)
财经(57659)
(56607)
师范(55889)
北京(54946)
(52753)
(51256)
(51178)
(48304)
经济学(47525)
基金
项目(305810)
科学(238339)
基金(220425)
研究(214518)
(195793)
国家(194190)
科学基金(165436)
社会(133155)
社会科(125903)
社会科学(125866)
(122964)
基金项目(117572)
自然(111811)
自然科(109200)
自然科学(109166)
自然科学基金(107167)
(102360)
教育(98401)
资助(91094)
编号(87311)
重点(69102)
成果(68098)
(65645)
(65540)
(62911)
课题(59895)
科研(59488)
创新(58786)
计划(58403)
大学(55459)
期刊
(174784)
经济(174784)
研究(113366)
(91091)
学报(79356)
中国(78240)
科学(69398)
农业(62171)
大学(59152)
学学(56525)
管理(56259)
(51300)
教育(42910)
技术(36771)
业经(35171)
(34773)
金融(34773)
(30954)
财经(26123)
经济研究(26019)
问题(23940)
(23626)
业大(23017)
科技(22267)
(22249)
资源(21053)
图书(20247)
统计(19914)
技术经济(19766)
农业大学(18950)
共检索到607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志雄  丁士军  陈风波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利用微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研究表明步行距离、地块面积、机耕路、灌溉条件、冷浸田等地块特征对水稻种植模式产生了影响。步行距离近、地块面积大、有机耕路、灌溉条件好、非冷浸田的地块更可能选择双季稻种植;当条件相反时,农户的种植模式倾向于种植单季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通达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家庭可用农业劳动力少和种粮商品化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因此,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可以从提高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土地整治和培育种粮大户方面入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东江  
本文通过对水稻种植模式和机械移栽方式的对比分析,置水稻种植机械化于农业生产全盘中考虑,提出要研究开发兼取抛秧和插秧优点的翻秧技术,并预计其技术能使水稻种植机械化走出一条新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陈阜  褚庆全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春春  陆建飞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风波  刘晓丽  冯肖映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实施前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探讨了水稻生产补贴对水稻生产效益的直接影响,从农户角度了解了他们对水稻生产补贴类型、标准和方式的认知和评价。结论表明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对促进水稻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民对该项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按水稻种植面积补贴和针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原则没有完全得到执行,水稻生产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王贵文  胡炜霞  张莲芝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将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1961-2015年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通过游程理论定义气象干旱事件,并获取了描述干旱事件特征的三个变量: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指数函数和伽马函数分别用来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边缘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用来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常规单变量和基于Copula双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探讨5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2)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正相关,即较严重的干旱事件通常持续更长的时间;(3)鄱阳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下游的北部干旱风险较高,而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的中北部干旱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洪海  杨丽萍  李新华  杨萍  万书波  王荣富  周可金  
为了引导和深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提升花生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生产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较大,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确保花生收晒质量;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花生品质属食用高蛋白、油用中脂肪花生区,且O/L比值普遍偏高,有利于增强花生制品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由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脂肪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沿江高砂土区和江南丘陵区花生O/L...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玉婷  潘友菊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多元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必将对我国的乡村农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依据长江中下游的农户田野调查资料,探究“三权分置”后的农户分化,以及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主要研究结论有:(1)“三权分置”时期的农户划分为农业经营主体(资本农场、家庭农场、种田大户、传统农户)和离农主体(务工经商农户、农业雇工和赋闲农户);(2)“三权分置”时期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中层农户逐渐消失,下层小农萎缩和降级,贫富差距逐渐拉大。(3)“三权分置”时期国家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远远超过了小农主体,内生型家庭农场的雏形——种田大户的利益被忽视,“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目标和乡土实践出现了偏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忠明  钱文荣  
研究目的:确定农民是否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其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因果分析法和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研究结果:有近40%的农民具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但其余部分农民并没有这方面欲望。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是导致规模经营意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低的最根本动因;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弱化了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成为激励农民规模经营意愿的重要因素。虽然相对开放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规模经营意愿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仍有相当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钱文荣  张忠明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少文  殷敏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_0(0)、N_1(142.5 kg N·hm~(-2))和N_2(202.5 kg N·hm~(-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_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N_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著提高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_1和N_2)后,CH_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_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_2水平下,RP、RW和RF的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2),分别比N_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_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_4排放;与N_0相比,N_1和N_2下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_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_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著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值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71.4%—141.1%、197.1%—258.2%和84.6%—165.5%,而RC-G则相反,下降26.8%—42.3%。其变化规律与CH_4排放基本一致。【结论】稻田系统中秸秆还田C/N的相对含量可能是干扰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碳冗余时,相关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中有效氮制约,投入无机氮可以减轻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著提高CH_4排放;而碳不足时,继续投入无机氮,相关微生物繁殖由于受到土壤中有限碳源的限制其活性也会受到抑制,CH_4排放相对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叶清  陈阜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陈心池  杨卫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