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3)
2023(13077)
2022(11065)
2021(10525)
2020(9011)
2019(20943)
2018(20588)
2017(39490)
2016(21018)
2015(24093)
2014(23867)
2013(23850)
2012(22062)
2011(19999)
2010(19492)
2009(18109)
2008(17714)
2007(15445)
2006(12989)
2005(11483)
作者
(60148)
(50690)
(50336)
(48092)
(31905)
(24217)
(23044)
(19752)
(19113)
(17720)
(17125)
(16959)
(15850)
(15842)
(15796)
(15663)
(15200)
(15045)
(14435)
(14371)
(12389)
(12385)
(12317)
(11491)
(11429)
(11409)
(11040)
(10837)
(10152)
(10117)
学科
(98335)
经济(98248)
(57607)
管理(57297)
方法(46974)
(45037)
企业(45037)
数学(42503)
数学方法(42039)
(26277)
中国(25572)
(22166)
业经(19938)
地方(19475)
(19283)
贸易(19277)
(18793)
农业(17547)
(17104)
(15796)
环境(13679)
技术(13635)
(13630)
财务(13588)
财务管理(13555)
(13333)
(13079)
银行(13052)
产业(13003)
(12962)
机构
大学(306349)
学院(305739)
(137896)
经济(135624)
管理(120225)
研究(105013)
理学(104791)
理学院(103674)
管理学(101989)
管理学院(101426)
中国(79287)
(63899)
科学(62659)
(58057)
(52196)
(50637)
中心(48608)
研究所(47903)
财经(47802)
业大(44970)
经济学(44236)
(43668)
(42407)
经济学院(40173)
农业(40042)
北京(39978)
(38082)
师范(37697)
(37509)
财经大学(35752)
基金
项目(211160)
科学(167737)
基金(156989)
研究(152231)
(137330)
国家(136303)
科学基金(117271)
社会(99855)
社会科(94968)
社会科学(94945)
基金项目(82713)
(79891)
自然(75289)
自然科(73597)
自然科学(73575)
自然科学基金(72291)
教育(69203)
(68032)
资助(65011)
编号(59447)
(48208)
重点(47696)
成果(46727)
(46678)
(44085)
国家社会(43014)
教育部(41497)
创新(41391)
科研(40920)
课题(40343)
期刊
(140885)
经济(140885)
研究(86114)
中国(52349)
学报(46138)
(45269)
(44437)
科学(44380)
管理(42280)
大学(35317)
学学(33575)
农业(31374)
技术(27157)
(24363)
金融(24363)
教育(24303)
经济研究(24099)
财经(23595)
业经(22203)
(20479)
问题(19540)
(17876)
(17056)
统计(16864)
技术经济(16424)
世界(15292)
(14881)
国际(14417)
(14103)
资源(14070)
共检索到434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黄金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各产业的省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与收敛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产业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间生产率差异随时间呈现出扩大趋势。各产业不存在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收敛,却存在条件收敛,而且收敛的速度较快。实证也发现,各产业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的直接原因,各产业地区间生产率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快慢统计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赖永剑  
运用偏离-份额法,本文将1985-2008年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实证发现,产业结构效应对解释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具有突出作用;而纯生产率效应较低是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最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条件收敛分析框架,我们用SUR模型研究发现,地区间存在着的产业结构收敛、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地区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内在原因,并且产业内纯生产率收敛是其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雯  严静娴  陈昭玖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  卫平  付军明  
本文在传统的两投入非参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纳入到研究框架中,形成三投入非参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而分析了中国各地区1998—2011年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变迁和各地区工业TFP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震荡式的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2%,且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恶化对TFP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东部和西部的工业TFP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的工业TFP增长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西部地区的工业TFP增长率位居三大地区之首;东部地区工业TFP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技术进步,而中西部地区工业T...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圣飞  
各地区间农业综合生产率发展极不平衡 ,且差异有不断扩大之趋势。分析其原因 ,非常规因素——科技生产率方面差异的急剧扩大是其主导因素 ;而常规因素——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彬  范硕  
笔者采用共同前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应用1999年~2010年相关数据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国有经济生产率演变进行了测算,并通过考虑截面相关性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国有经济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国有经济生产率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而国有经济的管理水平等软环境方面的提高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盘宇章  
基于中国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和各区域城市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在2000-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3.1%,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4.4%)是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不尽相同,但其变动趋势与中国的变动趋势高度契合;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中国城市总体生产率的增长不存在σ-收敛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正林  方齐云  
本文首先对收敛问题的几种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了梳理,然后对1986~2006年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差异进行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的总体差异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而是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率收敛特征各异:东部地区差异缩小且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经过小幅波动后也趋于收敛,而西部地区差异呈现出三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地区间能源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巩固和发展这一趋势尚任重道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毅蓉  袁伦渠  
本文基于1985-2010年期间我国大陆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性检验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省际)差异不断缩小,但主要是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区域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所引起,而三大经济带之间的收敛效应未能显现。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平衡发展和促进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戴艳娟  泉弘志  
文章基于全劳动生产率(简称TLP)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97-2007年的生产率的增长,并比较各产业生产率的不同。与以往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的测算结果相比,采用TLP方法进行估算的TLP增长率较高,这是由于TLP增长率包含了设备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2002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平均"产业净TLP的增长率"是3%左右,"产业总TLP的增长率"接近9%,说明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较快,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锋  张宗益  喻冬梅  
本文采用增长会计法对我国各省市的劳均产出差异的来源进行了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我国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历史原因造成全要素生产率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力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加速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