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14)
2023(14296)
2022(11231)
2021(10121)
2020(8061)
2019(17988)
2018(17679)
2017(32980)
2016(18282)
2015(20530)
2014(20596)
2013(19493)
2012(17756)
2011(15950)
2010(16236)
2009(15182)
2008(15030)
2007(13904)
2006(12474)
2005(11691)
作者
(52586)
(44150)
(43727)
(41721)
(27882)
(20865)
(19863)
(16770)
(16608)
(15632)
(15054)
(14758)
(14216)
(14138)
(14010)
(13363)
(12874)
(12805)
(12781)
(12457)
(11163)
(10771)
(10735)
(10076)
(9797)
(9787)
(9743)
(9695)
(8880)
(8824)
学科
(69017)
经济(68900)
管理(55052)
(51301)
(41892)
企业(41892)
(24045)
中国(23763)
方法(21750)
(20655)
(20192)
业经(19849)
数学(17342)
数学方法(17068)
地方(15992)
(15790)
农业(15790)
(15207)
(13924)
银行(13895)
(13517)
金融(13509)
(13365)
理论(12403)
(11799)
贸易(11790)
体制(11735)
(11472)
(11427)
财务(11427)
机构
学院(256571)
大学(255706)
(102802)
经济(100466)
研究(93576)
管理(92111)
理学(77649)
理学院(76703)
管理学(75298)
管理学院(74813)
中国(70921)
(55630)
科学(55103)
(51787)
(47252)
(43903)
中心(42552)
研究所(42438)
(41113)
财经(39609)
业大(36509)
(35811)
(35578)
师范(35195)
北京(35104)
(34611)
农业(33983)
(32391)
经济学(31801)
财经大学(29212)
基金
项目(169708)
科学(133505)
研究(128165)
基金(121497)
(107226)
国家(105946)
科学基金(89333)
社会(82025)
社会科(77345)
社会科学(77322)
(66384)
基金项目(62991)
教育(59010)
(56086)
自然(54441)
自然科(53111)
自然科学(53095)
编号(52478)
自然科学基金(52118)
资助(47524)
成果(45326)
重点(39176)
课题(37978)
(37669)
(37245)
(36473)
(35429)
国家社会(34671)
(33250)
创新(33154)
期刊
(124378)
经济(124378)
研究(80540)
中国(61130)
(43509)
学报(42394)
(41417)
科学(38377)
管理(37785)
教育(35564)
大学(32951)
学学(30788)
农业(28875)
(26691)
金融(26691)
技术(22277)
业经(20619)
财经(20376)
经济研究(19342)
(17664)
问题(16205)
(14915)
(13838)
(13007)
图书(12508)
世界(12317)
科技(12037)
国际(12022)
现代(11862)
(11779)
共检索到407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韩文龙  祝顺莲  
地区间横向带动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对口支援"为主要形式和显著特征的地区间横向带动实践,在经济生产领域和收入分配领域以及发展能力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形成了系统化、全方位的带动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目前中国地区间横向带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应通过地区间横向带动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增强全体人民"先富带后富"的自觉意识,改善府际、政企关系,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调动更多经济主体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制度建设,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孙小雁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本文结合相关文件和文献,对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探索,指明它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关系。继而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提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还对一些相对贫困治理的领域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调研说明了具体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的方法,以具体例证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泰岩  韩梦茹  
本文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发现,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是低收入者群体过大,难点是如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因而要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上。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及就业重点人群中。针对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特征,本文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主要收入来源,分别提出了拓宽农村、中西部地区和就业重点群体收入来源的基本途径,使其中更多的居民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春辉   韩喜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中不断开拓创新的现代化。本文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回溯我国现代化的萌芽、探索、推进和新道路完善,呈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从而系统提炼了其中的独特优势。从把握根本方向与凝聚磅礴伟力的“党的领导优势”,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传承优势”,从改革开放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筹协调,以及以“人民至上”取代了“资本至上”,坚持人民立场,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这些优势既是过往历程中的经验总结,更是未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将为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兵兵   王圆   申广军  
本文以跨省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多源数据分析该政策对流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域生态补偿能够显著弥合流域上下游区县间居民财富差距,促进流域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增加转移性收入的直接途径和提升工资性收入的间接途径促进受偿区域居民财富水平提升,进而缩小流域上下游区县间财富差距。此外,该政策还能够促使受偿区域村居内部收入差距缩小,并有效提升村居公共服务能力。本文研究结论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内容,创新性回答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何重要地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哪些实践路径”等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之一,蕴含了丰富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政策价值,加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坤在   许恒周   鲁艺  
农民农村发展落后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宅基地是农民的重要资产,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事关农民利益与农村社会稳定。但宅基地制度改革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充分发挥制度潜能以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还不明晰。因此,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解构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呼应了中国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需求与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导向。研究发现,(1)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基础和核心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放松产权管制,赋予城乡居民均等的财产化权利与发展机会,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2)利用“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分析内在机理发现,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直接改善制度环境、村庄环境等机会不平等,还间接促进农民生计转型,从而助推共同富裕。(3)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农民生计转型,推动共同富裕。未来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借鉴宅基地改革中“三权分置”的实践经验,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白暴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刚  王珺  
北欧国家是世界公认的收入差距最小、福利水平最高、富裕程度名列全球前列的国家。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情与北欧国家的国情有着巨大的差别,我国共同富裕之路与福利国家富裕之路存在本质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北欧福利国家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做法。在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中,要防止出现以下几种倾向:一是社会福利标准过高,导致出现“吃大锅饭”问题,降低整体经济效率;二是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过快,超出财政负担能力;三是大幅度提高工资,急剧增加企业成本;四是所得税率过高,打击劳动积极性和投资信心;五是对富人征税过于严苛,导致大量资本外逃。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提高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关长坤   王亚华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谋划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协同设计,提高两者的衔接度和整合度,对推进中国共同富裕进程意义重大。首先,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共同富裕的“经济效率—社会正义—精神自由”三维度框架,讨论中国式共同富裕之路对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然后,分析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九条路径机制;最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途径。本文有望在理论层面上丰富拓展乡村振兴增进共同富裕机制的科学认知,在实践层面上为中国实践者理解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设计和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儒   何莉  
教育与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相关。迈向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均等化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有效途径显著助力实现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为内涵的共同富裕。研究发现,不断提高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共同富裕效能,必须有效消解城乡劳动要素水平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的全面性和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不足,以及教育益贫式增长效应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由此,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教育事业人民主体性原则;强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制度;深化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完胜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儒   何莉  
教育与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高度相关的。迈向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均等化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有效途径显著助力实现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为内涵的共同富裕。研究发现,不断提高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共同富裕效能,必须有效消解城乡劳动要素水平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的全面性和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不足,以及教育益贫式增长效应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由此,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教育事业人民主体性原则;强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制度;深化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完胜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原理  赵向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应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响应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管理的关注点和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由股东、企业内部转向社会整体的主张,符合中华文明传统的一贯精神,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也更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和优势。企业应秉持一种“共生共在”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主动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永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前追求“同步富裕”,到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要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三是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五是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实施“精准扩中”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