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6)
2023(11874)
2022(9885)
2021(8843)
2020(7023)
2019(15978)
2018(15343)
2017(29545)
2016(15955)
2015(17444)
2014(17628)
2013(17553)
2012(16914)
2011(15671)
2010(16021)
2009(14602)
2008(14507)
2007(13162)
2006(11926)
2005(11194)
作者
(48658)
(40638)
(40632)
(38124)
(26012)
(19374)
(18234)
(15678)
(15459)
(14710)
(13945)
(13841)
(13263)
(13040)
(12877)
(12574)
(11978)
(11822)
(11734)
(11591)
(10424)
(10075)
(9931)
(9405)
(9128)
(9067)
(9063)
(8769)
(8387)
(8048)
学科
(82034)
经济(81962)
(39345)
管理(39340)
(28537)
企业(28537)
地方(26952)
方法(26916)
中国(24435)
数学(23405)
数学方法(23158)
(22540)
业经(18739)
地方经济(15880)
农业(15492)
(15393)
(15042)
金融(15040)
(13879)
贸易(13865)
(13675)
银行(13652)
(13562)
(13428)
环境(13415)
(13253)
(13003)
(12955)
产业(12782)
技术(11934)
机构
学院(238227)
大学(236961)
(104565)
经济(102537)
研究(91811)
管理(86459)
理学(73385)
理学院(72354)
管理学(71066)
管理学院(70594)
中国(69782)
科学(55387)
(51900)
(47788)
(46308)
研究所(43238)
(41537)
中心(40562)
(37520)
财经(36395)
(34996)
师范(34681)
北京(33273)
业大(33246)
(33216)
经济学(33062)
(32972)
农业(32314)
(30252)
经济学院(29783)
基金
项目(157237)
科学(125342)
研究(115324)
基金(114068)
(100399)
国家(99622)
科学基金(84561)
社会(75345)
社会科(71648)
社会科学(71635)
(61790)
基金项目(59866)
自然(52616)
(52417)
自然科(51399)
自然科学(51385)
教育(51245)
自然科学基金(50466)
资助(45699)
编号(45185)
(41332)
成果(36869)
重点(36702)
(34455)
发展(33562)
(33089)
(32993)
课题(32903)
国家社会(31923)
创新(31144)
期刊
(124301)
经济(124301)
研究(76256)
中国(52775)
(39401)
学报(36360)
科学(35983)
管理(33448)
(31871)
(27584)
金融(27584)
大学(27274)
农业(27170)
教育(26436)
学学(25675)
业经(21152)
技术(20055)
经济研究(19954)
财经(18270)
问题(16621)
(16002)
(14707)
(13599)
国际(12724)
世界(12485)
资源(12465)
技术经济(12242)
商业(12158)
科技(11537)
统计(11266)
共检索到377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谢强强  
目前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是否只能由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给出了产业集聚的另一种机制——本地市场效应,并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在经验上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同时本文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间收入差距不会扩大。这一发现意味着,沿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可以兼容的,其解决方法是中西部劳动力在沿海地区得到公平、公正的应有待遇,本文称之为劳动力市场的"跨区域城乡统筹"战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洪源  
利用200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上16个制造产业的截面数据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16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即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增加,结果是众多产业在该地区集聚起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在使用多区域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后,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输成本等外部冲击下,产业份额由于市场规模分布而发生变化,空间经济结构逐渐演变为单核心、双核心等形态,特别是过程中会出现"中部塌陷"。使用理论模型的结果,可以对中国东、中、西区域的"中部塌陷"、城市群结构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因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缩减经济距离,促进集聚经济,达到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霞  孙中和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其实践经验尤其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在全面考察美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总结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有益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向延平  
区域发展失衡是许多国家发展历史上曾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少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尤其是区域内生发展政策,曾被日本、瑞士、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倡且成效显著。借鉴国外区域内生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一、区域内生发展政策及其国际实践(一)日本过疏地区的区域内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继增  柯颖  
文章运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产出与销售数据,从本地市场效应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1个产业中有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有3个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因此,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产业超常需求,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有利于东部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郑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比较德国、日本两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入手,通过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方面,并构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该如何建立,为解决我国在市场经济进程中产生的区域差距扩大问题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应华  朱守银  罗其友  刘洋  徐鑫  陈泽南  
[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英国是较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在区域农业开发、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历史较早、积累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这些工作方法和政策思路对我国促进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回顾了英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较为系统地总结英国现代农业特点及其区域不平衡性基础上,评述英国促进农村与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结果](1)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2)中央政府放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5)促进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地区吸引力;(6)重视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能力;(7)注重农民职业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8)加强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增强农业竞争力。[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8条政策建议:坚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多措并举消除地区贫困,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加强精准综合管理,适时调整中英农业合作战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元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立足各地发展环境条件和国家区域战略定位,河南在均衡发展和首位度战略两种区域发展模式之外逐渐找到和深化了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对我国中西部同类地区立足实际,努力走出适合自己的区域发展道路的几点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健生  李文宇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铁堆  岳学鲲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状况十分严重。东北部和中北部凭借区位优势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历史率先发展起来,形成了"制造业地带",是美国的"第一世界",而西部和南部则主要生产农产品和初级品,工业发展迟缓,在社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孝锋  蒋寒迪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