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2)
2023(9414)
2022(7837)
2021(6863)
2020(5536)
2019(12283)
2018(11556)
2017(22475)
2016(11429)
2015(12618)
2014(12546)
2013(12475)
2012(11708)
2011(11042)
2010(11517)
2009(11004)
2008(9856)
2007(9008)
2006(8432)
2005(7951)
作者
(33437)
(27685)
(27657)
(26351)
(17794)
(13223)
(12726)
(10577)
(10530)
(9901)
(9682)
(9255)
(9066)
(8987)
(8725)
(8696)
(8170)
(8083)
(7828)
(7550)
(7162)
(6746)
(6571)
(6459)
(6408)
(6375)
(6074)
(5766)
(5649)
(5476)
学科
(75213)
经济(75173)
管理(32525)
(31675)
(26011)
企业(26011)
(25576)
金融(25574)
地方(24988)
中国(23099)
(22984)
银行(22980)
(22407)
方法(21055)
数学(18704)
数学方法(18536)
地方经济(15476)
业经(15201)
(14340)
(13816)
(12731)
(11429)
中国金融(11098)
农业(10877)
环境(10109)
(9719)
(9296)
贸易(9284)
(8954)
(8889)
机构
学院(172536)
大学(169064)
(86010)
经济(84336)
研究(63905)
管理(62428)
中国(54388)
理学(52785)
理学院(52117)
管理学(51348)
管理学院(50995)
(36885)
科学(35159)
(34899)
(31785)
中心(29780)
财经(29427)
研究所(28630)
经济学(28562)
(26424)
(25873)
经济学院(25425)
(22876)
北京(22371)
(22282)
(22187)
师范(22118)
(21773)
财经大学(21686)
(19853)
基金
项目(108892)
科学(86499)
研究(82233)
基金(78999)
(67815)
国家(67277)
科学基金(57805)
社会(55569)
社会科(52964)
社会科学(52950)
(42585)
基金项目(40965)
教育(35841)
(35119)
自然(33725)
自然科(32912)
自然科学(32907)
编号(32563)
自然科学基金(32300)
资助(32063)
(27366)
成果(26199)
重点(25292)
国家社会(23845)
(23509)
课题(23230)
发展(23216)
(22884)
(22816)
创新(21462)
期刊
(104081)
经济(104081)
研究(57788)
中国(33662)
(32241)
金融(32241)
(27118)
管理(25724)
科学(21569)
(20990)
学报(20465)
经济研究(17841)
大学(16119)
财经(15770)
技术(15542)
学学(15537)
业经(14475)
(13770)
农业(13340)
教育(13249)
问题(12777)
技术经济(10363)
(10204)
国际(9785)
统计(9485)
世界(9025)
商业(8571)
(8560)
现代(8407)
资源(8277)
共检索到277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子英  
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由来已久,并且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如何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这不仅有关"两个大局"的顺利实现,还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实施的地区性发展战略,总结了其在区域融合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成就和不足,认为1999年之后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针对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第一,在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利于产业转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地区保护主义有一定的缓解;第三,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地方政府的规模出现过度膨胀,加剧了"吃饭财政"的难题;第四,过于激进的产业转移政策恶化了内陆地区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永定  
近几年来,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对各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但是,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却缺乏一套系统的指导理论。由于缺乏这样的理论,我们的许多政策建议往往顾此失彼,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早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外国经济学就已提出了一系列同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春民  
区域大学科技园融合发展能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聚集高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文章通过结合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现状,分析大学科技园与区域高新区的技术融合和互动融合。实证结果表明,园区融合优势呈现出与城市经济规模相反的变化趋势。在经济规模较弱的副省级城市中,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融合优势更为显著。通过推进区域创新资源聚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霜华  
WTO和区域经济组织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股力量 ,在其运行和发展中有其一致性 ,但也存在矛盾和摩擦。区域经济组织与WTO是否能相互融合 ,就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春民  
区域大学科技园融合发展能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聚集高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大学科技园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功能障碍,区域经济融合优势的培育与提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10年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总收入为226.1亿元,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弱,低于2004-2009年,平均每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收入为2.6亿元。同时201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场地面积和单位企业平均人数都出现下降趋势。本文通过结合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生产联合体、创新驿站等技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查志强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浙江经济开始面临产业区域转移的问题 ,而上海则是浙江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现阶段浙江产业转移到上海主要以构筑和完善市场网络为主 ,以综合资源利用为辅 ,具体可归纳为 A、B两种模式。在产业转移的动因上 ,既有浙江企业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包括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吸引力和上海市政府积极引导的政策效应的作用。通过产业转移 ,浙江企业出现了两大趋势 :生产型企业向大公司、集团化发展 ,流通企业向市场规模化发展 ,提高了浙江企业的层次和产品档次 ,也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 ,适时地推出各项政策措施 ,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目标 ,同时也有利于...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毕伟  
区域经济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名牌企业的实力及其龙头作用的发挥。实施名牌战略 ,必须精心规划 ,构造优势 ,形成一批以名牌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和支持企业 ,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津上俊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晓军  王开元  赵佳雯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来解决,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基于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设计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并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30个省级区域为地区单元构建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格局处于动态演进中,在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的地区间产业融合网络具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板块特征,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运用QAP回归方法分析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变化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因此,应积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间市场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弱化地理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制约,进而提升地区间产业融合水平并优化其网络结构;在提高地区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缩小地区间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以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志来  
"一带一路"战略现有研究局限于战略内涵、战略意义和政策解读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还没有涉及。该文从区域经济不均衡、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区域经济分层优化等方面论述"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内在关系,进而从"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融合、区域产业链融合、区域通道经济双向融合、区域经济平台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提出了政府加强对中西部政策扶持、主导性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注重中西部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服务贸易成为构架经济一体化的三驾马车之一。文章试图以国际投资法、区域投资规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双边投资条约、东盟区域投资规则为论证依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投资规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国际投资加深区域经济融合的程度。最后,文章提出国际投资的加强是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融合手段之一,并对区域经济融合的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文娟  安尼瓦尔·阿木提  
我国西部地区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地缘、人文等优势,结合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中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西部在参与中亚经济合作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要利用西部地区自身的优势,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主动被国内发达地区和企业整合,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然后再利用被整合的经济架构主动去整合中亚地区市场,结合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需要,努力提升我国西部开放水平,扩大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同时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毓峰  张勇  阎星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内陆经济崛起成为重大新特征;区域经济格局日益细化并呈现区域化、城市化和网络化;经济增长极的多元化。在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下,内陆地区必须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一是加快"双重"开放,逐步形成内外源结合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二是投资驱动先行,逐步形成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型模式;三是政府推动先行,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协调分工型模式;四是特大城市优先,逐步形成特大城市区域主导型网络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1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2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玉玲  丁利杰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化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交互性关联,并找出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效果,最后得出结论: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打造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物流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推进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稳定发展。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有关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