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71)
- 2023(13887)
- 2022(11370)
- 2021(10370)
- 2020(8901)
- 2019(19786)
- 2018(19464)
- 2017(37060)
- 2016(19769)
- 2015(21735)
- 2014(21207)
- 2013(21039)
- 2012(19916)
- 2011(17775)
- 2010(18613)
- 2009(17652)
- 2008(17819)
- 2007(16446)
- 2006(14953)
- 2005(14099)
- 学科
- 济(110654)
- 经济(110550)
- 业(84194)
- 企(77505)
- 企业(77505)
- 管理(72110)
- 方法(38408)
- 业经(32132)
- 数学(29230)
- 数学方法(28854)
- 财(28661)
- 农(27147)
- 地方(24634)
- 中国(24562)
- 学(20480)
- 务(20468)
- 财务(20438)
- 财务管理(20416)
- 技术(20144)
- 农业(20022)
- 制(19658)
- 企业财务(19336)
- 理论(18009)
- 策(17013)
- 和(16979)
- 体(16097)
- 划(15981)
- 地方经济(15024)
- 贸(14919)
- 贸易(14902)
- 机构
- 学院(294011)
- 大学(289813)
- 济(135632)
- 经济(133276)
- 管理(113611)
- 研究(102342)
- 理学(95950)
- 理学院(94916)
- 管理学(93503)
- 管理学院(92915)
- 中国(80442)
- 财(61990)
- 京(61716)
- 科学(58493)
- 所(52366)
- 财经(48264)
- 江(47034)
- 研究所(46715)
- 农(46699)
- 中心(45145)
- 经(43465)
- 经济学(42308)
- 北京(39542)
- 业大(38732)
- 经济学院(37847)
- 州(36976)
- 院(36613)
- 农业(36272)
- 范(36143)
- 师范(35788)
- 基金
- 项目(182154)
- 科学(144936)
- 研究(135874)
- 基金(132602)
- 家(114611)
- 国家(113589)
- 科学基金(98557)
- 社会(89680)
- 社会科(85090)
- 社会科学(85070)
- 省(71872)
- 基金项目(69114)
- 自然(60873)
- 教育(60812)
- 自然科(59534)
- 自然科学(59516)
- 自然科学基金(58515)
- 划(58227)
- 资助(54057)
- 编号(52874)
- 成果(43000)
- 创(42073)
- 发(41551)
- 重点(41233)
- 部(40035)
- 业(39063)
- 创新(38683)
- 国家社会(37918)
- 课题(37010)
- 教育部(34680)
- 期刊
- 济(164528)
- 经济(164528)
- 研究(94839)
- 中国(60617)
- 财(52212)
- 管理(51431)
- 农(43525)
- 学报(40534)
- 科学(39935)
- 大学(31722)
- 学学(29925)
- 农业(29448)
- 技术(29292)
- 融(28974)
- 金融(28974)
- 教育(28412)
- 经济研究(27111)
- 财经(25807)
- 业经(25569)
- 经(22644)
- 问题(20686)
- 技术经济(19401)
- 业(18740)
- 贸(16940)
- 世界(16556)
- 统计(15411)
- 国际(15097)
- 现代(14888)
- 策(14598)
- 商业(14542)
共检索到469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申广军
选址是企业发展初期最重大的决策行为,影响企业选址的绝对优势因素已经得到了深入的分析,但是比较优势的作用尚未引起注意。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为基础,指出地区比较优势在企业选址中的作用,即企业选址要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构建衡量地区比较优势的指标,本文提出一个可操作的一般化程序,可用于企业选址实践中。本文从企业选址的角度拓展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应用,对企业选址决策中如何考虑地区经济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准则。
关键词:
企业选址 地区比较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文博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内生和外生技术、资源禀赋以及交易效率等多因素的比较优势模型,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数理分析思路,探索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两个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理论融合。研究发现,(1)以上四种比较优势共同决定了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在技术受限的初期发展中国家,不仅由资源禀赋结构决定最优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交易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决定性因素。(2)新结构经济学聚焦于技术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将比较优势局限于资源禀赋,其实质与多因素比较优势理论并不冲突,但需建立更一般化的理论框架。(3)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相似禀赋结构的先进经济体进行模仿,以降低超越先进国家资源禀赋优势的难度,形成较先进经济体更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比较优势 新兴古典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期刊] 改革
[作者]
林毅夫 蔡嘉瑶 夏俊杰
加强产业政策与环保规制政策的协同,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共赢。在面临环保规制压力时,企业有两类减排方式选择,一类减排方式会导致牺牲经济绩效的冲突性困境,另一类减排方式则可实现环保与经济绩效的共赢。后一类减排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但激励企业选择此类减排方式的条件尚缺乏研究。产业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下,产业中的企业环保绩效显著提升,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且通过环保与经济绩效共赢的减排方式实现。内在机制在于,符合比较优势产业中的企业更具有自生能力,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减排的能力和意愿更强,具体包括改进绿色技术、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等措施,此类减排机制有助于实现环保与经济绩效共赢,而并非以牺牲经济绩效为代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除直接运用环保政策工具对污染企业进行约束外,还可协同使用产业政策工具,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提升企业满足环保合规性的能力、意愿和环保绩效表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产业政策 环保绩效 企业减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芮明杰 李想
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并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战略,二者可以被一个企业同时采用以获取竞争优势。本文运用产品差异化模型考察成本相同和成本不同两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行为,证明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并不矛盾,指出差异化有利于企业避免恶性竞争,获取市场势力,而且当成本不同时,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并具有进一步成本领先的动机,具有成本劣势的企业则具有降低成本的动机和更强的差异化动机。本文讨论了价值创新是企业同时采用差异化和低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逻辑,并提出企业价值创新的风险和对策,从而给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
差异化 成本领先 价值创新 竞争优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贵良
虚拟水战略是从水资源需求管理角度解决水短缺问题的重要创新,它的成功实施需要经济理论分析的支撑。本文针对两个地区,设计四种可能的情形,在这些情形中交错地假设两个地区在水资源供给、其他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方面的异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选择,从而论证虚拟水战略的实施环境,得出结论:即使缺水地区也应综合考虑水资源、其他限制性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的机会成本,正确运用虚拟水战略以增加自己的收益。
关键词:
虚拟水战略 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军
本来,任何一位受到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都深知价格机制在分配资源和实现配置效率上的头等重要性,而这正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但是,当经济学家面对"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东亚奇迹"时,却有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离开了政府的指导和有选择的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这些"奇迹"是否可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项松林
笔者以1998年~2008年的中国微观企业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企业异质性、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控制了经济规模、贸易成本、汇率、行业产出、区域和所有制差异等变量后,偏向性技术进步比中性技术进步更适合解释中国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差异问题,且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比重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进一步使用偏向性技术进步实证检验中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后,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有助于防范中国出口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出口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梓雄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下的国家战略。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的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如何驱动企业创新活动是当下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驱动创新的机制包括宏观、市场和微观三个层次。文章聚焦于微观机制,从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薪酬设计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驱动企业创新的前沿文献,为企业创新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一个综述性的讨论。
关键词:
企业创新 创新驱动 机制设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豪 赵国春 张斌
文章理论阐述了财政分权、比较优势对绿色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并选取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其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发展虽然存在抑制作用,但提高财政分权程度能够激励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符合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来有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在其中产生了正向中介和调节作用。而后通过门槛效应拓展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存在边际递减,而其对比较优势的正向效应在增强,比较优势在财政分权与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正向中介作用在边际增强。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绿色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豪 赵国春 张斌
文章理论阐述了财政分权、比较优势对绿色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并选取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其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发展虽然存在抑制作用,但提高财政分权程度能够激励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符合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来有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在其中产生了正向中介和调节作用。而后通过门槛效应拓展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存在边际递减,而其对比较优势的正向效应在增强,比较优势在财政分权与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正向中介作用在边际增强。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绿色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高翔 丁茜
经典的交易成本理论在外生给定的机会主义水平下,研究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影响。本文首先将信任因素引入经典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框架,分析认为高水平信任意味着更低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进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一体化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纵向分工和专用性资产投资两种机制提升经营绩效。继而以中国沪、深两市2007—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信任水平更高的地区,企业交易成本和纵向一体化水平更低,而专用性资产比重和总资产报酬率更高。以上结论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此外,社会信任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在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竞争性行业、平均资产专用性水平更高的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揭示了社会信任不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纵向分工,从而影响企业边界,而且还会激励企业进行更多高生产率的专用性资产投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彭文平 揭阳扬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纳入产业比较优势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探究中,在产业层面研究了比较优势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检验了在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升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中,政府和市场在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的"因势利导"作用。研究发现产业比较优势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在培育产业比较优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技术发展不同水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产业发展不同程度上,政府的干预有所侧重,但随着地区经济腾飞,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研究结果深化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路径中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相关研究,为我国结构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力量以使得产业升级过程更为平滑,提供了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高可为
竞争优势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能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企业可以通过资源聚焦、补短扬长、避短扬长、策略联盟、规制创新等途径构筑或强化竞争优势。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企业竞争优势曾先后表现为生产规模、经营宽度、纵向一体化、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竞争优势是自然选择、产业结构、资源能力、文化制度、知识创新等内外部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
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支撑因素 诱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而本文利用成本、收益、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受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当前“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姚玲珍 张小勇
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市场也可视作资本市场,存在某些类似于证券市场的"异象"。以上海住宅市场为例:P/E接近国际警戒线,二者正相关性不明显;家庭购房能力与房价差距不断扩大,但房价上涨势头并未因此受阻等等。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这些"异象"进行微观层面的解释。通过对1992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交易者的信息反应偏差、市场反馈机制以及噪音交易等导致了上海住宅市场的诸多"异象"。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异象 信息反应偏差 噪音交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