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4)
- 2023(12970)
- 2022(11260)
- 2021(10585)
- 2020(8739)
- 2019(20684)
- 2018(20695)
- 2017(40370)
- 2016(21549)
- 2015(24463)
- 2014(24539)
- 2013(24548)
- 2012(22677)
- 2011(20588)
- 2010(20539)
- 2009(19001)
- 2008(18668)
- 2007(16490)
- 2006(14590)
- 2005(13082)
- 学科
- 济(92543)
- 经济(92450)
- 管理(61996)
- 业(59428)
- 企(47462)
- 企业(47462)
- 方法(43080)
- 数学(38106)
- 数学方法(37772)
- 中国(25965)
- 农(24571)
- 财(22664)
- 贸(21669)
- 贸易(21658)
- 易(21105)
- 业经(19517)
- 地方(19132)
- 学(17792)
- 制(17503)
- 农业(16003)
- 银(15083)
- 银行(15050)
- 融(14613)
- 金融(14611)
- 行(14454)
- 环境(14191)
- 技术(13950)
- 和(13688)
- 出(13676)
- 理论(13205)
- 机构
- 大学(320459)
- 学院(316784)
- 济(133738)
- 经济(130995)
- 管理(127930)
- 理学(110762)
- 理学院(109574)
- 管理学(107932)
- 管理学院(107366)
- 研究(106226)
- 中国(80421)
- 京(68355)
- 科学(63408)
- 财(61963)
- 所(52934)
- 财经(50196)
- 研究所(47896)
- 中心(47409)
- 农(47218)
- 经(45663)
- 业大(45223)
- 江(44702)
- 北京(43555)
- 经济学(41123)
- 范(40855)
- 师范(40524)
- 院(38530)
- 财经大学(37530)
- 经济学院(37453)
- 农业(37041)
- 基金
- 项目(213955)
- 科学(168580)
- 研究(157905)
- 基金(156675)
- 家(135805)
- 国家(134751)
- 科学基金(115728)
- 社会(100240)
- 社会科(95145)
- 社会科学(95121)
- 基金项目(83605)
- 省(81170)
- 自然(74561)
- 自然科(72802)
- 自然科学(72786)
- 教育(71487)
- 自然科学基金(71464)
- 划(68722)
- 资助(64766)
- 编号(64450)
- 成果(51935)
- 部(48342)
- 重点(47309)
- 发(45829)
- 创(44156)
- 课题(43324)
- 教育部(41702)
- 国家社会(41425)
- 创新(41207)
- 人文(40685)
- 期刊
- 济(144947)
- 经济(144947)
- 研究(98444)
- 中国(55680)
- 学报(47287)
- 管理(47145)
- 科学(44325)
- 财(44286)
- 农(42253)
- 大学(35899)
- 学学(33702)
- 教育(31762)
- 融(30078)
- 金融(30078)
- 农业(29578)
- 技术(26212)
- 财经(24795)
- 经济研究(23664)
- 业经(23659)
- 经(21150)
- 问题(20077)
- 贸(17671)
- 理论(17392)
- 图书(16658)
- 技术经济(16045)
- 实践(15787)
- 践(15787)
- 商业(14956)
- 业(14793)
- 现代(14765)
共检索到465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军
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最终会引致产业集聚的形成。然而,在开放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对于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和国外市场在内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在地区工业集聚中的作用,然后运用200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样本及其子样本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地区市场潜能对工业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性。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子样本回归结果发现,两类市场对于地区工业集聚均有显著作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这能够说明我国的工业集聚为什么会发生在东部而不是其他地区。
关键词:
市场潜能 出口开放 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夏斌
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市场潜能对于工业集聚的重要性和影响不同。本文构建了包括国内外市场在内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我国200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了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工业集聚的地理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工业集聚的实现可以依靠本地市场潜能、国内周边地区市场潜能和国外市场潜能。国内市场潜能、国外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具有非线性关系。国内市场潜能和工业集聚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国内市场潜能跨越特定门槛值时,工业集聚效应才能逐步实现。国外市场潜能则存在双门槛效应,国外市场潜能越高,工业集聚效应越显著。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市场潜能之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
关键词:
市场潜能 地理溢出 工业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张作雄
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市场潜能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对地区市场潜能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力资本溢出、企业R&D溢出和新产品价值溢出是影响地区市场潜能的主要因素;知识溢出对市场潜能的影响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最强,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相对较弱;不同区域市场潜能的驱动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市场潜能受技术创新和投资因素的双重驱动,而中西部地区主要受投资因素的驱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一冬
笔者首先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冰山形式"运输成本假定下建立了一个关于工业地区集聚影响因素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然后采用我国2001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市场潜力、贸易开放度和省域工业集聚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和计量检验结果均显示,市场潜力和贸易开放度显著促进我国工业集聚。此外,为克服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还引入了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从而克服了以往研究中贸易开放度系数的低估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颜银根
通过对FDI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FDI企业选择区位时受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以及区域政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经验假说。选取2000-2010年期间20个国家(地区)与中国19个省份签订的合同项目数,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上述经验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等因素对流入中国的FDI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来源于不同国家的FDI在选择区位时所考虑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数情况下同源国效应是影响FDI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FDI 区位选择 市场潜能 同源国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林 林琳 郝前进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陶恒 张泽义
本文在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镇化因素构建了关于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1999~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和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异,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的提升对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影响最大,西部最小,中部次之;3个层面城镇化因素均有利于工业企业集聚,其中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且东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而对于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而言,中西部差异较小,东部明显大于中西部。考虑异方差和自相关、外生冲击以及工业集聚路径依赖性的3次稳健性分析也基本支持市场潜能、城镇化与地区工业集聚度之间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陶恒 张泽义
本文在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镇化因素构建了关于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1999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和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区域空间分异,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地区市场潜能的提升对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影响最大,西部最小,中部次之;3个层面城镇化因素均有利于工业企业集聚,其中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且东中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西部地区大,而对于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而言,中西部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妍云
工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首先运用各省工业数据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出了工业集聚也是我国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次,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工业集聚效应,认为工业集聚会促进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值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各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
工业 集聚 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叶宁华 包群 邵敏
中国出口贸易长时期的快速数量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出口企业的过度集聚与恶性竞争,从而引发了出口拥挤现象。基于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集,本文证实了存在过度集聚时,出口企业的地理集聚与行业集中事实上产生了倒U型的外溢效果,即当出口企业超过集聚临界点后,大量企业扎堆与恶性竞争反而导致了负的外溢效应。测算表明中国出口企业的过度集聚程度约在17%~34%区间,而且这一现象呈现随时间而加剧的趋势;与高技术出口相比,低技术出口部门更有可能发生过度集聚;企业生产率提高与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出口拥挤。本文研究表明,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出口企业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的确导致了严重的负面竞争效应,...
关键词:
过度集聚 出口外溢 倒U型曲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裴宇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环境规制约束下工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我国工业集聚、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自相关程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工业集聚是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会导致本地区环境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但是对临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系数为负。一个地区环境规制程度的提高能够减少本地环境污染排放增加,但是临近地区环境规制程度提高导致本地污染排放增加。同时,临近地区污染排放量也是本地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优化工业集聚质量,健全工业集聚区绿色协调发展机制,构建更为严厉和科学的环境规制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裴宇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环境规制约束下工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我国工业集聚、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自相关程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工业集聚是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会导致本地区环境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但是对临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系数为负。一个地区环境规制程度的提高能够减少本地环境污染排放增加,但是临近地区环境规制程度提高导致本地污染排放增加。同时,临近地区污染排放量也是本地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优化工业集聚质量,健全工业集聚区绿色协调发展机制,构建更为严厉和科学的环境规制体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利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8年37个县(市、区)的数据,在剖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溢出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面板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其作用效应。研究发现:片区整体市场潜能强度不断提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片区内部作用强度不一;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过程,经由价格提升、要素流动等形成集聚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市场分割、邻近竞争的存在明显抑制了周围地区空间溢出;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有效溢出范围为80 km内,并在影响范围、方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媛媛
本文同时引入了市场潜能和市场分割,将Krugman的"母市场理论"与中国的出口现象结合起来,结果发现,市场潜能和市场分割对出口的影响呈现出一种U型的非线性关系。即当市场潜能较小且市场分割较大时,市场潜能的进一步缩小会促进企业被动出口;当市场潜能大且市场分割小的时候,市场潜能的扩大也会促进出口增加,但此时企业首先可以在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进而会主动积极出口。当市场潜能较小时,市场分割的加剧也会促进企业被动出口;当市场潜能较大时,市场分割的减弱也会促进企业主动出口。
关键词:
市场分割 市场潜能 出口密集度 非线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呈正"N"型波动;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带来的负向影响主要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主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