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5)
- 2023(11696)
- 2022(10226)
- 2021(9618)
- 2020(7944)
- 2019(18467)
- 2018(18360)
- 2017(35800)
- 2016(19243)
- 2015(21516)
- 2014(21457)
- 2013(21304)
- 2012(19393)
- 2011(17282)
- 2010(17031)
- 2009(15333)
- 2008(14655)
- 2007(12487)
- 2006(10722)
- 2005(9000)
- 学科
- 济(79588)
- 经济(79502)
- 管理(53616)
- 业(52395)
- 企(42968)
- 企业(42968)
- 方法(36088)
- 数学(31145)
- 数学方法(30808)
- 农(21633)
- 中国(20469)
- 地方(19136)
- 业经(18770)
- 财(18552)
- 学(16735)
- 农业(14823)
- 技术(13282)
- 贸(13151)
- 贸易(13145)
- 易(12689)
- 和(12530)
- 理论(12529)
- 产业(12522)
- 制(12499)
- 环境(12206)
- 务(11028)
- 财务(10968)
- 财务管理(10950)
- 划(10532)
- 地方经济(10528)
- 机构
- 大学(270507)
- 学院(269504)
- 管理(111217)
- 济(107578)
- 经济(105348)
- 理学(97852)
- 理学院(96771)
- 管理学(95146)
- 管理学院(94667)
- 研究(89132)
- 中国(62888)
- 京(57333)
- 科学(55906)
- 财(45813)
- 所(43966)
- 农(41219)
- 业大(40696)
- 研究所(40490)
- 中心(39954)
- 财经(38145)
- 江(36703)
- 范(36371)
- 师范(36088)
- 北京(35919)
- 经(34769)
- 院(32553)
- 农业(32266)
- 经济学(32156)
- 州(30682)
- 师范大学(29369)
- 基金
- 项目(194700)
- 科学(153897)
- 研究(143483)
- 基金(141527)
- 家(123082)
- 国家(122096)
- 科学基金(105415)
- 社会(90637)
- 社会科(85887)
- 社会科学(85866)
- 基金项目(76361)
- 省(75697)
- 自然(68570)
- 自然科(66933)
- 自然科学(66921)
- 自然科学基金(65717)
- 教育(64504)
- 划(63710)
- 编号(58489)
- 资助(57207)
- 成果(46391)
- 重点(43175)
- 部(42700)
- 发(42334)
- 创(40793)
- 课题(39422)
- 创新(37939)
- 国家社会(37003)
- 科研(36907)
- 教育部(36708)
- 期刊
- 济(113093)
- 经济(113093)
- 研究(78074)
- 中国(44773)
- 学报(41444)
- 科学(39844)
- 管理(38971)
- 农(37271)
- 财(32061)
- 大学(31312)
- 学学(29510)
- 教育(28230)
- 农业(26539)
- 技术(22334)
- 业经(19922)
- 融(18037)
- 金融(18037)
- 经济研究(17936)
- 财经(17544)
- 问题(15177)
- 经(15005)
- 图书(14385)
- 科技(13957)
- 理论(13159)
- 业(13122)
- 技术经济(13023)
- 现代(12471)
- 资源(12433)
- 商业(12187)
- 实践(12187)
共检索到373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翼飞 张车伟
地区差距从空间上看表现为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匹配,因此研究不匹配是审视地区差距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构造测度不匹配程度的指数,描绘了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程度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在分析不匹配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可能导致其扩大的研究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人口与产业不匹配程度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人口迁移壁垒、资本边际产出变动差异对不匹配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阻止其扩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地区差距 不匹配 协同集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从统计上看,一个地区偏离均衡发展的程度可以表示为该地区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占全国份额与人口占全国份额的偏离程度,区域差异其实就是其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间的不匹配程度。文章使用度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指标,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及其变化,发现区域差距自2003年以后呈现收敛趋势;通过把区域差距分解为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程度变化的相对差异,探讨了区域差距变化的动态机制,发现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由经济聚集度变化所决定,人口聚集度变化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人口流动壁垒的降低,其在缩小区域差距上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口与经济分布 区域差距 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应用匹配理论模型,将地区经济差距与劳动力流动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全面分析,考察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微观基础。劳动技能与工作任务的互补性导致了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工作任务复杂性之间最优的正向排序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东部地区引入了相对更多的高技术型工作岗位。随着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松,中西部技能型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本文还对民工潮与世界工厂、民工荒与产业转移、中西部人才东流、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匹配理论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恒 苏航 魏修建
随着我国区域协调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发展格局产生了动态演化。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视角,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变具有三个特征:我国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金融业发展格局从东部开始缓慢转向我国中部地区。且金融业发展格局演变可能具有动力转换特征,表现为由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转化为依托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2)以东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典型,高涨的劳动工资已经波及到劳动就业,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而劳动力流动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匹配度,但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提高通过对劳动力流动能力的调节,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升。(3)东中部地区之间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竞争关系表现出非良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可能存在资本要素投入过度现象,东西部地区可能存在投机性资本要素投入,以上均不利于金融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高。(4)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导致无法以需求为导向促进金融业发展规模扩大,致使金融业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的匹配度无法有效提高。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较高地区具有的特征为:金融业双要素供给处于相对有效竞争市场,且金融业发展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高于劳动力要素。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帆 刘德鹏
本文作者从合作需求-高管薪酬差距匹配这一视角,运用Polynomial回归以及ResPonse suRface分析方法,研究了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来自2006~2012年沪市主板上市公司3549个样本数据的分析表明,合作需求-高管薪酬差距的匹配较之不匹配,公司未来绩效更好;当ceo发生变更时,合作需求-高管团队薪酬差距的匹配对公司未来绩效影响更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晶 高艳云
中国各省域的贫困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匹配性都存在巨大差异,低发展地区有低贫困现象存在,高发展地区也有高贫困的问题。本文从减贫因素地区差异性的角度研究了贫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这种不匹配现象,通过分析各因素对不同类型地区贫困水平影响的差异性,探讨了各类型地区的形成原因和减贫路径。本文认为高发展—高贫困地区减贫的重点在于收入差距的缩小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加强,要增加贫困人口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和能力;而低发展—低贫困地区的减贫经验在于公共财政良好的调节作用,包括偏向穷人的财政分配制度和有效的财政支出支持。
关键词:
减贫 不匹配 多维视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建奇 张抗私
职业不匹配是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未得到既有文献的深入考察。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O*NET工作内容分析数据构造多维技能错配变量表征职业不匹配程度,研究职业不匹配对劳动者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职业不匹配通过抑制劳动者接受在职培训、获取绩效工资、获得职位晋升与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导致其遭遇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后果在女性、大学生和年长者群体中更为严重,并且难以通过职业转换来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平均职业匹配程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19%~29%。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可以提高职业匹配程度,缓解职业不匹配带来的不平等后果。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匹配程度的提升是中国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与“共同富裕”两大政策目标的重要依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杨 黄艳希 谷玮
研究目标:更精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和升级情况。研究方法:运用2016年WIO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中间品投入与吸收产业一一匹配以构造更微观的分类,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等指数,并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供需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程度高速增长,但增速不断降低,中国需求层面的技术复杂度水平普遍高于供给层面,而美国则正好相反;全球价值链地位、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供需不匹配程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存在差异。研究创新:通过新产业分类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情况。研究价值:为中国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逯进 刘璐 周惠民
基于我国31个省区1993-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供求协同三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及耦合特征,并结合空间重心距离分析,讨论了三系统耦合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和产业发展均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人口结构2015年起出现转变,加之供求结构自2003年以来失衡加速,导致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二系统的良性耦合对于三系统耦合具有支撑优势,但此优势可能
关键词:
人口结构 产业发展 供求协同 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雪婷 向华 张帆
京津冀人口—产业分布不协调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环境压力,优化京津冀人口、经济发展政策是提高人口—产业与水资源环境匹配度,促进其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基尼系数和拉普拉斯决策准则法分析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激进、稳健、保守)下,人口—产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及其变动。研究发现:(1)河北省水污染减排有助于提高人口—产业与水资源环境的匹配度。(2)京津地区与河北产业结构差距扩大会降低京津冀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匹配度。(3)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发展与水污染排放时,人口—产业与水资源匹配度最优。研究表明:在制定人口—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时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雪婷 向华 张帆
京津冀人口—产业分布不协调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环境压力,优化京津冀人口、经济发展政策是提高人口—产业与水资源环境匹配度,促进其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基尼系数和拉普拉斯决策准则法分析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激进、稳健、保守)下,人口—产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及其变动。研究发现:(1)河北省水污染减排有助于提高人口—产业与水资源环境的匹配度。(2)京津地区与河北产业结构差距扩大会降低京津冀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匹配度。(3)综合考虑人口、产业发展与水污染排放时,人口—产业与水资源匹配度最优。研究表明:在制定人口—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时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承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益民 严丰慕
法律理论是哈耶克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立法与自由》作为其法律理论的集中阐发,也包含了他对社会经济秩序及其构成方式和作用方式的认识或理解。由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入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极具启示意义的指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佘诗琪
文章利用中国乡—城移民调查(RUMIC)数据,研究城镇中不同职业对劳动者学历要求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匹配程度,比较不同户籍类型的劳动者职业匹配程度对其收入的影响。文章采用标准差法将职业的教育匹配程度划分为"过度教育"、"教育不足"以及"恰好匹配"。研究发现,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外地人的过度教育情况比本地人严重,而本地人通常处于教育不足的状况。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受教育年限下,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低于恰好匹配者的收入;教育不足者的收入高于恰好匹配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佘诗琪
文章利用中国乡—城移民调查(RUMIC)数据,研究城镇中不同职业对劳动者学历要求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匹配程度,比较不同户籍类型的劳动者职业匹配程度对其收入的影响。文章采用标准差法将职业的教育匹配程度划分为"过度教育"、"教育不足"以及"恰好匹配"。研究发现,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外地人的过度教育情况比本地人严重,而本地人通常处于教育不足的状况。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受教育年限下,过度教育者的收入低于恰好匹配者的收入;教育不足者的收入高于恰好匹配者的收入。同时还发现,当本地人是过度教育者时对收入的惩罚作用比外地人高,外地人是教育不足者时工资的奖励作用比本地人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