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38)
- 2023(14584)
- 2022(12308)
- 2021(11457)
- 2020(9781)
- 2019(22916)
- 2018(22382)
- 2017(43646)
- 2016(23183)
- 2015(26449)
- 2014(26358)
- 2013(26407)
- 2012(24564)
- 2011(22170)
- 2010(21935)
- 2009(20479)
- 2008(20036)
- 2007(17414)
- 2006(14901)
- 2005(13221)
- 学科
- 济(111465)
- 经济(111365)
- 管理(63727)
- 业(62800)
- 方法(52618)
- 企(49192)
- 企业(49192)
- 数学(47621)
- 数学方法(47162)
- 中国(30232)
- 农(28274)
- 财(26024)
- 地方(23177)
- 业经(21549)
- 贸(20807)
- 贸易(20800)
- 易(20200)
- 农业(19159)
- 学(19122)
- 制(17508)
- 务(15509)
- 财务(15466)
- 财务管理(15429)
- 环境(15364)
- 融(14886)
- 金融(14882)
- 银(14638)
- 企业财务(14637)
- 银行(14610)
- 和(14578)
- 机构
- 大学(339425)
- 学院(337755)
- 济(152224)
- 经济(149512)
- 管理(133130)
- 理学(115847)
- 研究(115605)
- 理学院(114564)
- 管理学(112812)
- 管理学院(112171)
- 中国(87244)
- 京(71138)
- 科学(67825)
- 财(65922)
- 所(56774)
- 财经(53968)
- 中心(53508)
- 农(52526)
- 研究所(51738)
- 经(49269)
- 经济学(48849)
- 业大(47619)
- 江(47240)
- 北京(44664)
- 经济学院(44392)
- 范(42884)
- 师范(42496)
- 院(41611)
- 农业(41336)
- 财经大学(40335)
- 基金
- 项目(230459)
- 科学(183776)
- 基金(171853)
- 研究(166701)
- 家(149312)
- 国家(148185)
- 科学基金(128329)
- 社会(110036)
- 社会科(104615)
- 社会科学(104589)
- 基金项目(90734)
- 省(86737)
- 自然(82152)
- 自然科(80323)
- 自然科学(80302)
- 自然科学基金(78904)
- 教育(75925)
- 划(73957)
- 资助(70967)
- 编号(65070)
- 部(52591)
- 重点(51898)
- 成果(51677)
- 发(50570)
- 创(47649)
- 国家社会(47151)
- 教育部(45588)
- 创新(44741)
- 课题(44452)
- 科研(44252)
- 期刊
- 济(156966)
- 经济(156966)
- 研究(98661)
- 中国(57943)
- 财(50654)
- 学报(48596)
- 科学(47563)
- 管理(46578)
- 农(46339)
- 大学(37413)
- 学学(35504)
- 农业(31756)
- 技术(29162)
- 融(28443)
- 金融(28443)
- 教育(27216)
- 财经(26852)
- 经济研究(26841)
- 业经(24071)
- 经(23195)
- 问题(23016)
- 贸(18831)
- 统计(18772)
- 业(17841)
- 技术经济(17721)
- 策(16730)
- 世界(16437)
- 国际(15689)
- 资源(15301)
- 决策(15275)
共检索到485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广
地区差距扩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仅是在国民经济整体层面上展开,而忽视了对于地区差距演变的产业基础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在中国210个城市层面实证性的分析了中国地区差距演变的产业增长基础。结果发现,在1996-2004年间,工业增长不存在σ趋同,但服务业增长存在;两者都存在绝对β趋同;城市的市区层面的增长有明显领先于城市的地区层面增长的现象。进而我们对地区差距产业增长基础地域特征的研究发现,工业的相对高速而又不均衡的增长才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结论将有助于对我国地区差距演变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
地区差距 产业基础 趋同 城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汤向俊 康艳艳
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南北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扩大了南北经济增长差距,即北方弱化了数字经济的增长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关键解释变量、内生性处理、删减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南北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在人力资本水平低、产业结构低级的地区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就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南北差距的主要中介机制,即数字经济产生集聚效应,吸引劳动力、技术创新要素向南方地区流动,提高数字技术在产业中吸收和运用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吸引高端要素如创新向发达城市集聚,而传统要素如资本向欠发达城市回流。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大数字经济投入力度、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区域间协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南北经济增长差距 技术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伟 何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Shorrock的分解方法分析对外贸易对中国日益扩大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发现1978-2005年对外贸易对省际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贡献率为33.77%。接下来,本文将对外贸易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机制归纳为乘数机制、技术扩散机制、集聚机制和竞争机制。最后,本文指出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差距 对外贸易 实证分析 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广 李文秀
借助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210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服务业增长趋同情况展开讨论。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服务业增长存在σ趋同和β趋同;城市的市区层面服务业增长有明显领先于城市的地区层面增长的现象。进而对服务业增长地域特征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均衡增长特征,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长差距扩大具有减缓趋势。
关键词:
城市 服务业 趋同 地区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军 徐康宁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艳 刘亮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经济集聚 经济增长 工具变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程中华 于斌斌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施建刚 王哲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也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未形成。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增长 联立方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若谷
产业聚集改变了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形成了各地区增长机制的不同,促进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入世以来的制造业聚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测算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地区差距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制造业行业仍然继续朝着优势地区聚集,而且聚集过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是由要素推动,尤其是资本驱动的,但是,制造业的地区差距却主要是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地区制造业规模的不同和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所造成的。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增长动力 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慧芳 王言峰
通过重心模型以及泰勒系数对陕西省1989—2006年区域增长格局与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陕北地区增速明显加快,区域增长重心持续向东北转移,三大地区间差距持续不断扩大,而各地带内部地区经济差距在1995年之后呈现不同的特征,地带内的差距一直是影响陕西区域差距的主要力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郝睿
本文采用两种生产边界方法将中国30个省19782003年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所贡献的经济增长,然后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这四个因素的收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差距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效率改善是唯一使得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的因素,但是其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
关键词:
增长分解 生产边界 效率改善 收敛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光 李菲
运用2000~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宏观基本数据,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收敛性等角度,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在考察期间都是逐年扩大的;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实证检验,都证明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在加入了反映该城市圈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构建的3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条件β-收敛。且农业产值比重和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重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两项指标越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慢;而工业产值比重则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君英 吴亚平 吴兆军
文章利用1979~2012年的时序数据与2012年各地区截面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与计量经济方法从全国及各地区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及其拐点的存在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呈现显著的倒"U"曲线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库兹涅茨拐点已经在2007年、2008年及2009年这3年出现,此后连续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各地区来看,倒"U"拐点的出现时点为人均GDP达到4万元,GDP总额超过20 000亿元,以此为标准,真正出现拐点的只是少数东部省市。文章主要结论是:从全国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永平 张宗益
通过综合现有的经济理论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建立储蓄增长、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同时采用Granger因果检测检验各地区三者间关系,并与模型结论比较。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三者关系与模型结论基本一致,即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及储蓄增长间存在良性循环;而中部地区投资效率低下、西部地区资本供给不足,致使中西部经济中的三者良性循环被迫中断或被低水平恶性循环取代,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急剧扩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倪晓宁 包明华
地区差距是否如许多学者所说是中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本文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否定答案。该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针对地区差距展开的宏观调控仅能改善社会公平;(2)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收入问题滞后会削弱资本推动力,减慢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力和资本投入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是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真正可能的障碍;针对这些领域展开的宏观调控将改善资本效率,释放潜在经济增长能力。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