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9)
- 2023(12793)
- 2022(10640)
- 2021(9507)
- 2020(8015)
- 2019(17866)
- 2018(17725)
- 2017(34233)
- 2016(18589)
- 2015(20285)
- 2014(20014)
- 2013(19929)
- 2012(18049)
- 2011(16066)
- 2010(16177)
- 2009(15522)
- 2008(15534)
- 2007(13996)
- 2006(12486)
- 2005(11504)
- 学科
- 业(85984)
- 济(77969)
- 经济(77831)
- 企(76399)
- 企业(76399)
- 管理(72947)
- 方法(32613)
- 财(29561)
- 业经(28584)
- 农(28531)
- 数学(24695)
- 数学方法(24480)
- 制(21719)
- 务(21175)
- 财务(21155)
- 财务管理(21131)
- 农业(20798)
- 企业财务(20060)
- 中国(19972)
- 技术(17248)
- 体(15300)
- 贸(15132)
- 贸易(15124)
- 划(14952)
- 易(14725)
- 策(14197)
- 地方(13953)
- 和(13668)
- 体制(13232)
- 理论(12836)
- 机构
- 学院(270294)
- 大学(265755)
- 济(114867)
- 经济(112668)
- 管理(109454)
- 理学(94321)
- 理学院(93396)
- 管理学(92220)
- 管理学院(91716)
- 研究(85364)
- 中国(68086)
- 财(56031)
- 京(54934)
- 农(52099)
- 科学(51186)
- 财经(43867)
- 所(43088)
- 业大(42211)
- 江(41917)
- 农业(41036)
- 经(39792)
- 中心(39690)
- 研究所(38622)
- 经济学(34529)
- 北京(33855)
- 州(32670)
- 财经大学(32208)
- 经济学院(31324)
- 商学(31034)
- 商学院(30775)
- 基金
- 项目(179463)
- 科学(142307)
- 基金(132446)
- 研究(129292)
- 家(116032)
- 国家(114955)
- 科学基金(99652)
- 社会(85592)
- 社会科(81064)
- 社会科学(81042)
- 基金项目(70898)
- 省(70503)
- 自然(64517)
- 自然科(63053)
- 自然科学(63032)
- 自然科学基金(62014)
- 划(58244)
- 教育(57124)
- 资助(52238)
- 编号(50977)
- 创(40743)
- 业(40722)
- 成果(40407)
- 重点(39901)
- 部(39381)
- 制(38268)
- 发(38195)
- 创新(37192)
- 国家社会(35913)
- 科研(34355)
- 期刊
- 济(131346)
- 经济(131346)
- 研究(75970)
- 中国(53186)
- 农(49148)
- 财(47262)
- 管理(44133)
- 学报(42376)
- 科学(39327)
- 农业(33020)
- 大学(32594)
- 学学(31188)
- 融(25786)
- 金融(25786)
- 业经(23958)
- 财经(22422)
- 技术(22319)
- 经济研究(20142)
- 教育(19530)
- 业(19503)
- 经(19283)
- 问题(17424)
- 技术经济(14769)
- 财会(13575)
- 现代(13445)
- 贸(13420)
- 商业(13374)
- 版(13289)
- 世界(12840)
- 科技(12536)
共检索到405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川川
本文基于微观人口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90~2005年和2000~2005年由对外贸易冲击带来的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个岗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创造大约0.6和0.4个服务业就业岗位。从细分服务业部门来看,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上,制造业就业对批发和零售、建筑和房地产等部门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对科研和技术服务部门就业的影响最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业的就业乘数效应主要源于中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就业对个别细分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最后,本文发现在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制造业的地区就业乘数效应越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高虹
城市制造业就业的扩张会对本地的服务业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但这种就业乘数效应的大小会受到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估计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约0.435%的上升,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受益程度最大。此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产生促进作用。只有在城镇化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地区,制造业就业的扩张才会显著地促进服务业就业的增长。而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或城市规模不足的地区,没有发现显著的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飞 李静 许明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打造更多的区域就业中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飚 蔡宏波
本文基于产业关联性视角,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业开放对本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制造业就业总量,但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升,其对制造业的就业创造效应逐渐降低;服务业开放加剧了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即制造业高技能企业和低技能企业就业增加,中等技能企业就业减少,加剧了非贸易型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两极化特征;服务业开放对出口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服务业开放主要通过生产率机制和成本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就业,并加剧制造业企业就业两极化特征。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 就业变动 就业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易莹莹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
关键词:
生产服务 服务发展 制造企业 人才就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斌 赵晓斐
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势必会对服务业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和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分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服务业女性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对服务业女性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使从事家庭生产的女性减少,服务部门的女性就业增加(创造效应);同时使女性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部门(转移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分销、金融、电信和研发投入服务化对服务业女性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服务要素投入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超过国内服务要素投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女性群体的就业影响更大,并且提高了女性的创业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醒民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关键词:
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技术升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齐文浩 李飚 邱阳
利用2000—2021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和制造业行业数据,构建服务业开放水平指标,使用Bartik工具变量、PSM-DID等方法实证检验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不同行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服务业开放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就业规模的提升,但在就业结构上,服务业开放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同时对资本密集型行业产生就业破坏效应,从而造成了制造业就业极化现象;第二,服务业开放通过技术溢出和成本节约两种效应提升制造业的就业规模,也正是这两种效应在制造业不同行业中的作用机制差异造成了就业极化。研究结论对保持制造业份额基本稳定、促进两业融合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政策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 就业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虹
失业是市场经济、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和大生产化的必然产物 ,就业率和发达程度不是正相关 ,消灭失业不一定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目标。中国第五次就业压力来自多个方面 ,犹如“组合式洪峰”一样。现有的就业措施不能治本。放低创业门槛 ,可以实现就业的乘数效应
关键词:
失业 就业 创业 乘数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基于2001-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类型符合"倒U"型曲线,且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制造业就业效应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阶段。因此,在短期内,鼓励科技创新有助于增加我国制造业就业,且随着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制造业就业差异将进一步扩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区域差异不会永久持续下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和实现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就业增长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屈小博 高凌云 贾朋
以企业层面就业创造、损失和再配置为核心的就业动态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和宏观就业变化的一个微观基础。本文使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再配置率为27.2%,新成立企业就业创造率为5.1%,消亡企业的就业损失率为2.3%,就业创造比就业损失有更快的市场反应,显示了就业动态的良性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再配置率为23.6%,就业动态70%以上属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克服薄面板数据截面相依性的问题,本文强调了就业动态的影响机制,出口对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主要影响行业之间的就业动态;企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岳平 鲍春雷
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既能通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又会因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而导致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为此,需要以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为指导,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技术结构升级的就业促进作用、缓解抑制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双赢。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结构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