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2)
- 2023(13660)
- 2022(11381)
- 2021(10501)
- 2020(8853)
- 2019(20160)
- 2018(19717)
- 2017(38124)
- 2016(20188)
- 2015(22701)
- 2014(21869)
- 2013(22145)
- 2012(20654)
- 2011(18554)
- 2010(18666)
- 2009(17706)
- 2008(17895)
- 2007(15858)
- 2006(14004)
- 2005(12824)
- 学科
- 济(102441)
- 经济(102332)
- 业(87768)
- 企(79897)
- 企业(79897)
- 管理(74834)
- 方法(45396)
- 数学(36570)
- 数学方法(36398)
- 业经(30493)
- 财(29630)
- 中国(29494)
- 农(28707)
- 务(21225)
- 财务(21220)
- 财务管理(21197)
- 技术(20834)
- 农业(20581)
- 企业财务(20146)
- 地方(19825)
- 制(18948)
- 贸(18779)
- 贸易(18764)
- 易(18163)
- 划(16549)
- 策(16543)
- 和(15992)
- 理论(15979)
- 体(14529)
- 技术管理(13966)
- 机构
- 学院(296408)
- 大学(293949)
- 济(138351)
- 经济(136087)
- 管理(121668)
- 理学(104745)
- 理学院(103652)
- 管理学(102582)
- 管理学院(101997)
- 研究(97892)
- 中国(78983)
- 财(62922)
- 京(61960)
- 科学(53051)
- 财经(50404)
- 所(47224)
- 经(45989)
- 江(43753)
- 中心(43722)
- 经济学(43690)
- 农(42391)
- 研究所(42184)
- 经济学院(39536)
- 北京(39235)
- 财经大学(37324)
- 业大(36935)
- 范(35585)
- 师范(35379)
- 商学(35344)
- 商学院(35046)
- 基金
- 项目(191202)
- 科学(155523)
- 研究(144285)
- 基金(143974)
- 家(122858)
- 国家(121778)
- 科学基金(107617)
- 社会(99016)
- 社会科(94149)
- 社会科学(94129)
- 基金项目(76133)
- 省(71785)
- 自然(65934)
- 自然科(64562)
- 自然科学(64549)
- 教育(64478)
- 自然科学基金(63544)
- 划(59730)
- 资助(57648)
- 编号(55535)
- 创(45499)
- 部(44365)
- 成果(44156)
- 国家社会(42356)
- 重点(42230)
- 发(41910)
- 创新(41567)
- 业(39675)
- 教育部(39343)
- 人文(38775)
- 期刊
- 济(154012)
- 经济(154012)
- 研究(94393)
- 中国(57622)
- 财(51271)
- 管理(50763)
- 科学(39166)
- 农(39041)
- 学报(34953)
- 融(29210)
- 金融(29210)
- 大学(28584)
- 学学(27006)
- 财经(26669)
- 农业(26637)
- 技术(26086)
- 教育(25820)
- 经济研究(25434)
- 业经(24866)
- 经(23197)
- 问题(21898)
- 技术经济(18257)
- 贸(18215)
- 业(17961)
- 世界(16953)
- 现代(15476)
- 国际(15451)
- 商业(14825)
- 统计(14092)
- 策(13976)
共检索到451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锦1,叶云龙2,李晓楠3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文化在制度改革进程中,促进了体制约束或资源匮乏背景下的企业创新行为。然而,浓重的地区关系文化犹如无形的制度牢笼,束缚着企业创新活动。利用中国内地120个城市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地区关系文化的发展,企业创新活动将受到抑制,两者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地区关系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效应仅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显著;相较于国有企业而言,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显著;企业是否属
关键词:
关系文化;企业创新;非正式制度;社会失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雷宝 汪亿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创富主体的理性企业并不天然地具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愿,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本文通过我国东、中、西部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税费负担和政府规制水平对企业生态环保意愿的实际影响及其程度大小。研究发现:企业的税费负担越轻,其生态环保意愿会更强(如税费负担每下降1%,企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将上升约3%);而政府的规制水平对企业生态环保意愿的实际影响虽符合理论假设但结论并不稳健。结合国情,最后提出改进企业生态环保意愿并提高生态文明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税费负担 政府规制 生态环保意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龙筠 刘晓川
以往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决定要素的研究,通常是以单一性的创新能力衡量指标为因变量,考察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全面考察企业内、外部因素对其综合性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视角聚焦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特征与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探寻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为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创新政策建言献策。
关键词:
企业创新能力 资产结构 地区经济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峤 刘修岩 陈露
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表现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不但能够影响生产率、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等,而且对城市的创新效率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并结合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构建了包含企业—年份维度的300多万个样本,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内部街区尺度的密度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区层面的密度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产出,高密度发展的创新外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街区尺度高密度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吸取知识溢出的养分,克服知识溢出面临的地理阻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白俊红 吕晓红
本文利用中国分地区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形式的知识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三种研发投入模式对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全国整体而言,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对技术导向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外资引进功效的发挥,但却抑制了协同创新的技术导向创新绩效;自主研发与外资引进对市场导向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协同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且企业吸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协同创新市场绩效的提高,却不利于外资引进市场绩效的提升。三种模式的投入功效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具有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协同创新 外资引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瑾 张婷 吕东锴
基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两大新兴市场的股票数据,利用Fama-MacBeth时间序列横截面回归法来验证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发现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台湾股市中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具有合理性;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内地股市不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欠缺合理性。同时还发现两个市场在萧条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都存在,且大于繁荣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股利信号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不能解释该现象,而"一鸟在手"理论能够解释该现象。因此,强化分红政策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中仅仅是迎合了投资者短期需求,具有短期合理性;而在长期,合理性欠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管考磊
利用政商关系健康指数和2013—2017年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亲清政商关系能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产权性质和所处行业不同,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也不同;亲清政商关系是通过增加企业银行贷款、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和降低企业寻租成本四个作用机制促进企业创新的。研究结论对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长庚 李琪辉 张松彪 王宇航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本文从"量质"双重视角探讨了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实现了企业创新的"增量提质",并产生较长时间序列上边际递减的动态叠加效应。金融科技能够精准识别优质创新型企业,并通过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提升企业商业信用价值以及改善流动性限制等机理对企业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企业过度金融化和代理问题削弱了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果,而对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和财务绩效欠佳的企业而言,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更为突出。进一步将金融科技嵌入企业生命周期动态演变轨迹中,发现金融科技具有激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靶向性"功能。因此,持续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高效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金融科技 企业创新 精准识别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解维敏 唐清泉
创新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创新项目高风险、不可预测、回报期长等特征,使得管理层不愿进行创新。文章基于代理理论,就高管持股能否将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更好地协同起来,激励管理层进行创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有正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的影响只存在于私有产权中。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政府控制 技术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南平 王之颖 魏芬芬
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也成为企业创新需要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文章将企业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基于中国2015—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对不同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面向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即股权融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债权融资与管理创新显著正相关,即债权融资对管理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对融资方式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资本市场金融体制设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含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巍 师婷婷 姜智鑫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创新引领作用将为企业合作创新搭建良好平台。以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显著提高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同一学科内的企业异地合作创新影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国家中心城市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增强经济关联等渠道影响企业异地合作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影响范围有限,但企业合作创新的质量较高,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利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促进城市间企业合作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詹宇波 刘荣华 刘畅
为了从R&D投入和FDI技术扩散两个方面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解释,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省际数据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内资企业的R&D投入和FDI对内资企业创新水平的改善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其次,内资企业的R&D投入能够从改善自身创新能力和吸收外资先进技术能力等方面来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中创新能力的效应大于吸收能力的效应。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 竞争效应 吸收能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万福 杜静 张怀
政府"扶持之手"在R&D"市场失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政府创新补助在激励企业创新自主投资方面究竟"如其所愿"还是"事与愿违"?尚缺乏一致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本文通过剔除非R&D补助噪音,并对企业创新自主投资与政府创新补助加以区分,为该问题提供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新证据。研究发现,尽管政府创新补助与企业总体R&D投资正相关,但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创新补助每增加1单位,带来的R&D投资增量显著小于1;随着政府创新补助的增加,企业创新自主投资在减少。这表明,创新补助总体而言并未有效激励企业创新自主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行业属性、内部控制水平及外部环境会显著影响创新补助的激励效应,对于高科技、内部控制水平较高或所处经营法制环境较好的企业而言,创新补助确实"如其所愿"地发挥了激励效应。
关键词:
政府补助 企业创新 R&D自主投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万福 杜静 张怀
政府"扶持之手"在R&D"市场失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政府创新补助在激励企业创新自主投资方面究竟"如其所愿"还是"事与愿违"?尚缺乏一致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本文通过剔除非R&D补助噪音,并对企业创新自主投资与政府创新补助加以区分,为该问题提供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新证据。研究发现,尽管政府创新补助与企业总体R&D投资正相关,但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创新补助每增加1单位,带来的R&D投资增量显著小于1;随着政府创新补助的增加,企业创新自主投资在减少。这表明,创新补助总体而言并未有效激励企业创新自主
关键词:
政府补助 企业创新 R&D自主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