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23)
- 2023(17010)
- 2022(14958)
- 2021(14030)
- 2020(11907)
- 2019(27844)
- 2018(27724)
- 2017(54063)
- 2016(29364)
- 2015(32803)
- 2014(32942)
- 2013(32695)
- 2012(30000)
- 2011(26885)
- 2010(26787)
- 2009(24590)
- 2008(24175)
- 2007(21341)
- 2006(18251)
- 2005(15766)
- 学科
- 济(116173)
- 经济(116044)
- 管理(82823)
- 业(81966)
- 企(64241)
- 企业(64241)
- 方法(57211)
- 数学(50436)
- 数学方法(49773)
- 农(34191)
- 财(31272)
- 中国(29345)
- 学(25395)
- 业经(24897)
- 地方(24468)
- 农业(23529)
- 贸(21925)
- 贸易(21918)
- 易(21256)
- 制(21157)
- 务(19169)
- 财务(19082)
- 财务管理(19038)
- 理论(18691)
- 企业财务(18002)
- 环境(17921)
- 和(17852)
- 技术(17278)
- 银(16970)
- 银行(16912)
- 机构
- 大学(412908)
- 学院(411440)
- 管理(164573)
- 济(161911)
- 经济(158276)
- 理学(143462)
- 理学院(141859)
- 管理学(139198)
- 管理学院(138460)
- 研究(133449)
- 中国(98460)
- 京(86839)
- 科学(85054)
- 财(73698)
- 农(68964)
- 所(66929)
- 业大(63904)
- 中心(62351)
- 研究所(61372)
- 财经(59494)
- 江(59112)
- 范(54310)
- 农业(54199)
- 北京(54171)
- 经(54058)
- 师范(53794)
- 经济学(48674)
- 州(48595)
- 院(48495)
- 财经大学(44367)
- 基金
- 项目(287471)
- 科学(224893)
- 研究(207995)
- 基金(207917)
- 家(181511)
- 国家(180010)
- 科学基金(154256)
- 社会(129778)
- 社会科(122856)
- 社会科学(122821)
- 省(112740)
- 基金项目(110910)
- 自然(101525)
- 自然科(99137)
- 自然科学(99111)
- 自然科学基金(97310)
- 教育(96009)
- 划(94684)
- 编号(85983)
- 资助(85875)
- 成果(69188)
- 重点(64150)
- 部(63028)
- 发(60810)
- 创(59074)
- 课题(58118)
- 科研(55495)
- 创新(55170)
- 教育部(53872)
- 大学(53395)
- 期刊
- 济(169121)
- 经济(169121)
- 研究(113627)
- 中国(73027)
- 学报(67584)
- 农(62000)
- 科学(60703)
- 财(56647)
- 管理(56047)
- 大学(50747)
- 学学(47688)
- 教育(43130)
- 农业(42756)
- 技术(36166)
- 融(31837)
- 金融(31837)
- 业经(28907)
- 财经(28002)
- 经济研究(27099)
- 图书(25594)
- 经(23908)
- 问题(22596)
- 业(21736)
- 版(20115)
- 技术经济(19866)
- 理论(19584)
- 科技(19320)
- 统计(19010)
- 商业(18509)
- 资源(18389)
共检索到582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曦璟 高艳云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曦璟 高艳云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鹏 徐志刚
脱贫攻坚任务到了"要啃硬骨头"的阶段,作为传统减贫手段之一的公共转移支付还能否有效发挥城乡家庭多维贫困减缓效果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就财政支出中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否减缓城乡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2010年至2016年间的四期CFPS数据,基于A-F双临界值法识别出城乡多维贫困家庭,控制了户主和家庭特征变量,以政府补助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增加家庭医疗、教育支出和现金存款的方式有效减缓农村家庭多维贫困,但是对于城市贫困家庭却不尽理想。为了减缓城乡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本文提出了增加公共转移支付额度、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重点应该偏向农村贫困家庭、增加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补助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作用。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多维贫困 家庭支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强 罗楚亮 吴世艳
研究目标:估计公共转移支付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对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识别出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样本陷入收入贫困概率在样本区间降低的幅度要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120~0.129,陷入多维贫困概率在此期间降低的幅度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019~0.025。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减贫效应随样本陷入贫困概率提高呈倒"U"形变化。研究创新:提供一种包含离散因变量和离散内生性处理变量的政策评价方法。研究价值: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纳入同一框架讨论,为完善扶贫政策,促进"可行能力"脱贫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解垩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的个体面板调查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估计老年人在消费、健康、未来信心三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检验最低生活保障金,包括新农保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在内的居民养老金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消费维度剥夺状况均有所改善,健康维度则呈现小幅度的恶化,在信心维度上,城市老年人剥夺状况改善,而农村老年人的剥夺状况持续恶化;农村老年人消费贫困、健康贫困、信心贫困比城市老年人严重;虽然城乡老年人的多维贫困呈现下降态势,但在2012年仍有约35%的老年人存在三个维度中任意一个维度的贫困...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丹 裴育
利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采用二阶段系统GMM法,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对均衡性转移支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总量分析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在结构分析中,除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均衡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大幅增加,公共服务的效果更加明显,这说明构建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均衡性转移支付 基本公共服务 国定扶贫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穷志
基于中国转移支付救助贫困的制度背景,构建了PSM分析模型。运用中国农村家庭住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转移支付保证了贫困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但转移支付激励减少了贫困家庭的劳动和投资,家庭总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使贫困家庭难以脱贫致富。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以工代赈,加强转移支付在减少贫困中的有效激励。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减贫 PSM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俊峰 陈荣汾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诠释转移支付结构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然后基于2000—2007年县级面板数据,以1993年国家级贫困县划分的政策实验进行模糊断点回归(Fuzzy RD),研究发现:当带宽为80元时,增加1单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能分别带动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增长0.552单位和1.673单位,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都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但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影响程度减弱。原因在于,尽管一般性转移支付可以直接增加地方财力,激励公共服务供给,但"支出偏好"和"经济发展逆向激励"会抑制民生性支出增长,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因此,在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时,应通过优化转移支付目标和资金分配方法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使得转移支付的支出激励效应能够有效转化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杏子
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了政府公共转移支付政策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政策的减贫长效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了良好的减贫长效作用;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处于西部及扶贫重点地区的农村家庭发挥的减贫长效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对脆弱程度较高、有住院成员、有老年成员以及无上学成员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家庭的资产积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提升主观社会地位,从而发挥减贫长效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本文用固定效应估计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后,探讨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它使贫困发生率下降0.36%~5%;两种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非贫困家庭,但两种转移支付在贫困者和非贫困者收入中占比有较大不同,私人转移支付增加了不平等,而公共转移支付影响不平等的作用微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资方式,贫困发生率下降1%。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代理工具测试模型(Proxy means testing,PMT)并结合ROC曲线方法(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研究低保的反贫困瞄准问题。结果显示:城市单个贫困指数以卫生间类型、电脑拥有情况来衡量较为有效,农村单个贫困指数则以户主年龄、冰箱拥有情况来衡量较为有效。更改贫困概率门槛值会影响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贫困瞄准结果,对于一个较低的贫困概率门槛值,其对应的覆盖率(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覆盖贫困人口)和漏损率(非贫困人口被纳入公共预算转移支付)都比较高。当政策制定者把对覆盖贫困人口和排除非贫困人口的目标赋予同等权重时,城乡贫困概率门槛值约为0.5左右。当贫困率较低且使用与贫困率相同的瞄准率时,基于PMT模型的贫困瞄准较差。在贫困率给定的条件下,随着受益比率(包含率)的增加,贫困瞄准的精确性在提高。使用全覆盖所需预算的百分比下降时,覆盖率和漏损率也都呈现下降态势,贫困率逐渐上升,预算中做覆盖之用的比例上升,而预算中漏损部分的比例下降。贫困线的变动会影响覆盖率、漏损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裴劲松 矫萌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BP神经网络和A-F方法测度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而运用PSM方法与Logit模型评估劳动供给广度、深度、类型对家庭轻度、深度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参与显著减轻全国各地区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减贫效应尤其作用在资产状况、发展机会维度;(2)超时劳动不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减贫,主要抑制资产的积累和可行能力的提升;(3)自雇型非农劳动有利于增强农村劳动者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人力资本与可行能力,改善自身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物质等方面的贫困状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丽明 解垩
本文利用两轮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首先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理论计算出脆弱性,然后使用纠正选择性偏误的倾向值匹配得分倍差方法来检验公共转移支付的效应。结果显示,尽管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态势,但城乡家庭遭受贫困脆弱性的比例不容忽视;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贫困发生率与脆弱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就业状态、工作性质及地区变量同时同方向地影响到贫困及脆弱性;无论贫困线划在何处,公共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脆弱性没有任何影响。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贫困 贫困脆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研究——一个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
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与农村贫困——基于预算内外和收支双重维度的门槛效应分析
乡村振兴视角下公共服务对农村多维贫困减贫效应研究
家庭财政转移支付如何有效阻止脱贫家庭重返贫困呢——基于多维返贫测量视角
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分析——基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城镇减贫效应分析
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门槛效应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供给与受益二维视角——兼论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的影响
我国农村居民非生产性公共品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供给与公共产品价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