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8)
2023(9157)
2022(7922)
2021(7172)
2020(5853)
2019(13447)
2018(13292)
2017(25030)
2016(13489)
2015(15210)
2014(15172)
2013(15310)
2012(14589)
2011(13399)
2010(13550)
2009(12447)
2008(11808)
2007(10383)
2006(9567)
2005(8506)
作者
(39517)
(33413)
(33037)
(31653)
(21182)
(16110)
(15072)
(12910)
(12860)
(12059)
(11617)
(11404)
(10889)
(10567)
(10278)
(10252)
(9698)
(9642)
(9533)
(9451)
(8638)
(7997)
(7983)
(7819)
(7520)
(7492)
(7205)
(7079)
(6926)
(6565)
学科
(83850)
经济(83798)
管理(34940)
(32239)
地方(27212)
方法(25176)
(24193)
企业(24193)
数学(21919)
数学方法(21684)
(19685)
业经(17337)
中国(16852)
地方经济(16562)
(15639)
环境(14432)
农业(14327)
产业(12367)
(10869)
(10621)
(10333)
(9656)
技术(9464)
资源(9342)
经济学(9153)
(9147)
理论(8945)
(8845)
贸易(8837)
生态(8616)
机构
学院(198022)
大学(194673)
(91538)
经济(89846)
研究(74121)
管理(73800)
理学(63001)
理学院(62181)
管理学(61206)
管理学院(60840)
中国(53711)
科学(44820)
(42090)
(37365)
(36372)
(34815)
研究所(34108)
中心(33173)
(31314)
财经(28726)
经济学(28412)
业大(27977)
(27876)
师范(27627)
(27003)
北京(26019)
(25652)
经济学院(25207)
(25086)
农业(23915)
基金
项目(133303)
科学(104931)
研究(99670)
基金(94022)
(81359)
国家(80681)
科学基金(68869)
社会(64719)
社会科(61357)
社会科学(61337)
(55056)
基金项目(50722)
(44473)
教育(43201)
自然(42005)
自然科(40786)
自然科学(40779)
自然科学基金(39992)
编号(39802)
资助(37333)
(32821)
成果(31302)
重点(30763)
课题(28790)
(28333)
(27718)
发展(27078)
(26652)
国家社会(26650)
创新(25970)
期刊
(115021)
经济(115021)
研究(61079)
中国(40844)
(28582)
管理(27550)
科学(27493)
(27273)
学报(26984)
大学(20433)
农业(19558)
学学(19352)
技术(19237)
教育(18091)
经济研究(17764)
业经(17763)
(15404)
金融(15404)
问题(14885)
财经(14652)
资源(13471)
(13008)
技术经济(12165)
(10783)
统计(10490)
(9870)
现代(9815)
经济问题(9770)
科技(9406)
(9397)
共检索到307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付晨玉  秦尊文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菲菲   易萍   赵旭   胡政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互动协同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基于“两化”协同机理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等模型,测算并剖析“两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识别其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两化”协同发展提供现实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区域“两化”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耦合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逐渐演变为中度协调;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各县域之间逐渐趋于平衡;(3)生态产业化是制约“两化”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威  李文会  林晓娜  王志强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促进产业承接和转移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25个地级市、州和2个直辖市为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上游和中游地区产业吸引能力不强,上游地区吸引能力主要受地形影响,货运量是影响产业吸引力的主要因子;中游地区主要受主体功能定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影响。2沿江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支撑能力整体较强,而其他地区较弱,这主要受"信息和金融"、"结构和投资"因子的影响。3产业发展能力整体不强的地市分布广泛,主要受"创新能力"因子的影响。4产业承接能力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承接能力强的城市沿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分布,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承接能力普遍较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朱家华  黄惠玲  龚惠萍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除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新兴的城市群不断出现,如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经济圈等。然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章以西安经济圈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中国发展中西部地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英基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的内在动因、优劣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公共服务、技术创新、禀赋升级、结构优化、产业联动发展和产业价值链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继增  邓梨红  曾荣平  
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确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实证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其次,根据产业相对梯度系数计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最后,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及进一步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继增  邓梨红  曾荣平  
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确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实证表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其次,根据产业相对梯度系数计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最后,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及进一步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陈晓  
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产业梯度系数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态势,发现下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出地,中上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地,不同产业的转移态势不尽相同。运用基于FAHP和CRITIC法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结果表明: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和分模块能力差异显著,下游省市具有更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中游次之,上游最弱;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普遍增强,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转移承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涛  李东  杨建华  翟相如  
针对地区产业分工差距的度量问题,本文以我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我国2001~2006年各省区的工业相关数据为例,对全国各地区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比较。同时,进一步分析其成本等因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从而找出各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上的优势及不足之处。最后,分别从研究视角和政策分析意义两方面得出了本研究的简要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