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6)
2023(12929)
2022(10283)
2021(9149)
2020(7196)
2019(15808)
2018(15406)
2017(28984)
2016(15516)
2015(17092)
2014(16805)
2013(16351)
2012(14900)
2011(13625)
2010(13812)
2009(12589)
2008(11958)
2007(10721)
2006(9962)
2005(9023)
作者
(48483)
(40857)
(40678)
(38870)
(25921)
(19709)
(18071)
(15862)
(15646)
(14312)
(14123)
(13408)
(13348)
(12804)
(12654)
(12607)
(11879)
(11797)
(11769)
(11524)
(10315)
(10017)
(9827)
(9387)
(9340)
(9224)
(8807)
(8593)
(8183)
(7981)
学科
(86704)
经济(86635)
管理(41472)
(36990)
(26791)
企业(26791)
方法(26772)
地方(24125)
数学(23463)
数学方法(23330)
(22228)
中国(21784)
(18456)
业经(17930)
环境(16074)
农业(15285)
地方经济(14472)
(13779)
(13010)
贸易(13002)
(12497)
(12035)
(12012)
(11015)
金融(11013)
产业(10948)
(10540)
(10300)
银行(10256)
(10238)
机构
学院(231023)
大学(229783)
(106118)
经济(104189)
研究(89762)
管理(82848)
理学(71444)
理学院(70476)
管理学(69222)
管理学院(68827)
中国(64944)
科学(56254)
(48606)
(46960)
(46495)
研究所(42739)
(42662)
中心(39029)
业大(38577)
农业(36743)
(34534)
财经(34515)
经济学(34078)
(32458)
(31415)
(30549)
经济学院(30524)
北京(30349)
师范(30178)
科学院(28946)
基金
项目(160393)
科学(126254)
基金(118272)
研究(109656)
(107034)
国家(106117)
科学基金(89453)
社会(74649)
社会科(70869)
社会科学(70846)
基金项目(63496)
(62229)
自然(57826)
自然科(56371)
自然科学(56349)
自然科学基金(55334)
(52405)
教育(47186)
资助(45950)
编号(40483)
重点(37220)
(37093)
(33835)
(32684)
国家社会(32675)
创新(30785)
成果(30618)
计划(30485)
科研(30400)
发展(29199)
期刊
(124447)
经济(124447)
研究(68741)
中国(43408)
(43156)
学报(42528)
科学(38520)
大学(31383)
学学(30416)
(30265)
管理(29897)
农业(28989)
经济研究(21131)
(19926)
金融(19926)
业经(19035)
财经(17645)
技术(16713)
问题(16706)
(15487)
(15407)
教育(14605)
资源(13801)
技术经济(12213)
(12206)
(11874)
世界(11484)
国际(11333)
业大(11236)
科技(11216)
共检索到346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国华  王亚力  李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雨桐  熊鹰  邓楚雄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构建耕地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FCE法评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保护绩效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9—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时序变化不尽一致,可划分为基本稳定、总体持续增长、波动增长和总体小幅下降4种变化类型,其中近70%的县域的耕地保护绩效总体有所上升,耕地保护成效较为明显。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15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处于较好状态,10个县域耕地保护绩效处于一般状态;耕地数量绩效、质量绩效、生态绩效的空间格局有所差异,耕地保护综合绩效总体呈现外围高、中部低的“U”字型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月  佘济云  肖默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15项指标构成的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5个层面在内的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生态经济指数差异较小,其中桃源县的生态经济指数最高,为0.48,表明桃源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能力较强。公安县的生态经济指数最低,为0.31,表明公安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整体上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得分为0.41,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是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两方面入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姣  张灿明  罗佳  
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概述了湖区基本状况,并主要分析了近些年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湖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湖区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等,分析了湖区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区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和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区;根据一级生态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亟待保护的内容和程度、生态需求与修复目标的区域差异性等,将一级生态区划分为10个生态亚区和32个生态功能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法,绘制了生态功能区划图,阐明了不同生态区的区划范围、功能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苏静  
利用环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低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在其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并且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地区内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在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但这主要来自于地区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地区富裕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姣   李露露   焦锐   刘星池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希  周脚根  李希  李裕元  邹冬生  张满意  吴金水  
养殖污染时空格局研究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与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省部分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4年农业统计数据,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和空间格局分析技术,系统分析区内养猪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的年际动态及其空间格局,探讨污染负荷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5 a来洞庭湖地区养猪规模与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后略减然后再持续增加的变化态势,2007年达到最高峰。研究区养猪业存栏规模从2000年的1 469.4万头上升到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希  周脚根  李希  李裕元  邹冬生  张满意  吴金水  
养殖污染时空格局研究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与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省部分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4年农业统计数据,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和空间格局分析技术,系统分析区内养猪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的年际动态及其空间格局,探讨污染负荷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5 a来洞庭湖地区养猪规模与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后略减然后再持续增加的变化态势,2007年达到最高峰。研究区养猪业存栏规模从2000年的1 469.4万头上升到2014年的2 010.2万头,COD、TN和TP排放量分别由2000年的112.99、11.75与1.10万t/a增加到2014年的154.56、16.07与1.51万t/a。从空间格局来看,养猪污染负荷最大的县(市)主要为洞庭湖西部的常德市区、东南部的汨罗市和望城区,且高污染负荷区呈逐年扩大的态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养猪业的空间格局与当地人口密度、生产习惯、政策及市场导向密切相关。因此,从政策层面推进健康养殖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养猪污染防控的关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寒江  葛大兵  肖智华  
根据景观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198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格局,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13.17万hm2和21.63万hm2;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从以较低生态风险和中等生态风险为主发展至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和较高生态风险并存的格局,同时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也有所增加;在后期,由于国家在此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加强部分地区的生态保护,低生态风险区和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面积有所回升;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期间,要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定期监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赛  帅红  李荣荣  
以洞庭湖33个区市县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量图分析法,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本底、经济发展政策、市场活跃程度,进而提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统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潘思妍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姣  张灿明  马丰丰  牛艳东  李有志  
基于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区2011年的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等,研究了该区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依赖度。结果表明:湖周湿地资源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贡献;根据湿地资源禀赋和利用强度,将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类区域,较好地反映了资源禀赋、资源依赖与地方发展的对应关系;对第Ⅰ类区域中渔民资源依赖度的评价表明,渔民上岸政策有效减轻了湿地压力,但生计保障措施较为有限,需以当地政府为治理主体,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细节,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区协调有序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张志业  赵迪  龙凌  杨雨  
【目的】诊断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适宜性,为可持续旅游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旅游城镇化适宜性内涵及形成机理,从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17个县域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两两之间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指数的县域年际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近20年来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彼此适宜性程度较低,适宜类型以较低适宜和中度适宜为主,高度适宜类型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市发育较完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城镇发展水平为适宜性的增强提供了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为适宜程度的良性转变提供了条件支撑。【结论】现有旅游生产和城镇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较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对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改变发挥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旅游城镇化适宜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姣  周翠烟  张灿明  刘富国  汪杰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泽棋  
生态经济区指的是该区域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且各领域均满足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对生态经济区而言,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健全的民主与法制、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等。2014年,国务院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请示进行批复,有力地推动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