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31)
- 2023(15176)
- 2022(12724)
- 2021(11556)
- 2020(9974)
- 2019(22856)
- 2018(22238)
- 2017(42797)
- 2016(23201)
- 2015(26170)
- 2014(26051)
- 2013(25739)
- 2012(23935)
- 2011(21876)
- 2010(22673)
- 2009(21510)
- 2008(20646)
- 2007(18677)
- 2006(16473)
- 2005(14967)
- 学科
- 济(113620)
- 经济(113514)
- 管理(64774)
- 业(62376)
- 企(50959)
- 企业(50959)
- 方法(47909)
- 数学(42885)
- 数学方法(42240)
- 中国(30510)
- 融(28553)
- 金融(28550)
- 银(26666)
- 银行(26604)
- 农(25903)
- 行(25625)
- 财(25566)
- 地方(25194)
- 学(23938)
- 业经(22303)
- 制(20956)
- 贸(19113)
- 贸易(19100)
- 易(18518)
- 农业(17761)
- 务(16404)
- 财务(16357)
- 财务管理(16318)
- 理论(16062)
- 企业财务(15511)
- 机构
- 学院(344641)
- 大学(344630)
- 济(148346)
- 经济(145372)
- 管理(127791)
- 研究(119847)
- 理学(110526)
- 理学院(109234)
- 管理学(106964)
- 管理学院(106360)
- 中国(94638)
- 科学(75414)
- 京(71888)
- 财(65772)
- 农(64914)
- 所(62685)
- 研究所(57440)
- 中心(55692)
- 业大(54902)
- 财经(53030)
- 农业(51571)
- 江(51533)
- 经(47962)
- 经济学(47258)
- 北京(44987)
- 范(43173)
- 师范(42597)
- 经济学院(42564)
- 院(42036)
- 州(41232)
- 基金
- 项目(228461)
- 科学(178239)
- 基金(166251)
- 研究(158640)
- 家(147375)
- 国家(146191)
- 科学基金(123816)
- 社会(101687)
- 社会科(96508)
- 社会科学(96476)
- 省(90218)
- 基金项目(87674)
- 自然(81885)
- 自然科(80058)
- 自然科学(80027)
- 自然科学基金(78613)
- 划(76064)
- 教育(73024)
- 资助(69258)
- 编号(62367)
- 重点(52397)
- 成果(50121)
- 部(49751)
- 发(49725)
- 创(47505)
- 创新(44572)
- 科研(44559)
- 计划(43816)
- 课题(43602)
- 国家社会(42294)
共检索到510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建军
地下金融是指货币金融当局以及统计核算部门未观测到的金融活动及其相关的金融组织、市场等金融要素与运行机制。地下金融的隐蔽性决定了测度它的规模必须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主要是对经济均衡、增长速度和经济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小云 张景松 王博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金融CGE模型,编制中国金融SAM表,模拟了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后验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投资对增加企业收入、促进GDP增长等效果明显,减税政策能明显改善居民福利,虽然调整利率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恢复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当经济政策能够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时,经济升温的步伐将加快。但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存在着引发通货膨胀、不能有效刺激出口等风险,所以需要相关后续配套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守东 王妍 唐亚晖
本文首先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多元动态因子模型,得到能够反映我国金融系统内在不稳定性的潜在不可观测因子,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在"金融不稳定区制"和"金融稳定区制"下的不同特征;其次,本文以"金融不稳定性假说"、"金融加速器理论"等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特定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自回归模型MSIAH(M)-ARX(P)研究了我国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周期不稳定性,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这种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高速增长"阶段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放大作用,而在"适速增长"阶段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牟晓云 石柱鲜 石林松
文章用Goodhart和Hofmann提出的方法构造了金融条件指数并考察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得出,我国的金融风险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上升很快,但在2009年呈现回落的态势。利用Stock和Watson的扩散指数方法分析了金融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易圣蛟 胡文君
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新型金融工具和资本的需求日益增长,再加上利率、汇率、信贷管制以及物价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逐渐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本文在结合金融脱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FAVAR模型研究了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脱媒虽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助益,但其深化冲击了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同时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总体而言,金融脱媒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特征,并就如何应对金融脱媒深化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向耘
今年2季度后,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在8月份经济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如经济增长趋稳、金融形势趋松。本文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反弹现象进行详尽分析,指出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并对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 政策组合 政策分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刚
如果要求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2006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基本特点,毫无疑问,那就应该是“流动性过剩”。有关流动性过剩的界定有不少,不过,在我们看来,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反映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最直观的指标就是金融机构的货存比和存货差。进入2006年第三季度后,受宏观调控影响,货款增速由7月份的16.3%下降至11月份的14.2%;而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瑾玫 徐振玲
本文将测算隐性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再加上BOP中可识别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测算出我国1991—2010年短期资本流入流出规模。以此为基础,采用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分别分析显性和隐性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显示,显性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对金融稳定影响较小;隐性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影响较大,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复杂,无法用简单的线性关系表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鑫 王华明 彭俞超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项我国创新性设立的指标,是否应当被纳入货币政策监控体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联动关系出发,发现社会融资规模是GDP的两、三期(季度)领先指标。再通过构造包含融资结构的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估计和方差分解方法,发现投资效率冲击可以解释59.53%的社会融资规模波动,这与我国以往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相符,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波动可以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动。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金融市场融资冲击,可以解释25.14%的社会融资规模波动,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对于实体经济的反映还受到政府行为的干扰。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采用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宏观经济监控指标是合适的,但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考虑政府干预对于社会融资规模波动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融资规模 融资结构冲击 方差分解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鑫 王华明 彭俞超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项我国创新性设立的指标,是否应当被纳入货币政策监控体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联动关系出发,发现社会融资规模是GDP的两、三期(季度)领先指标。再通过构造包含融资结构的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估计和方差分解方法,发现投资效率冲击可以解释59.53%的社会融资规模波动,这与我国以往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相符,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波动可以反映实体经济的变动。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金融市场融资冲击,可以解释25.14%的社会融资规模波动,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对于
关键词:
社会融资规模 融资结构冲击 方差分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创 曲丹阳 赵珂
本文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角度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探究了社会融资规模及融资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动态。研究表明,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的视角来看,直接融资的发展对物价变动和经济波动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时变影响,间接融资的发展也仍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且对通货膨胀具有加速效应;但从边际影响来看,自新常态以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繁荣的边际影响均开始减弱,特别是间接融资冲击的产出效应发生了相对更为显著的下降。在鼓励直接融资市场开放的基础上,完善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流向与整体布局,理性发展直接融资以期协调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家新
政府储蓄规模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的结果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政府储蓄规模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考察 ,以揭示出政府储蓄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谭燕芝 张运东
基于1999年一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的中日两国数据,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分析了影响两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宏观经济因素和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关系。研究表明:(1)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规模、名义有效汇率、经济总量三个宏观经济变量都影响着中日两国外汇储备的长期均衡规模,且两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巨大不同解释了协整系数的差异。(2)从短期来看,协整方程对两国外汇储备短期波动的调整作用均较为显著,而对于中国而言,宏观经济变量的滞后影响的作用时间更长。
关键词:
外汇储备 中日比较 协整检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宣扬
宏观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这一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体现为雇员规模的宏观经济敏感性。本文以2003年至2009年间493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对其雇员规模的宏观经济敏感性产生影响。无论是基准模型还是销售加速器模型的回归结果均验证了高杠杆总体上增加了公司雇员规模的宏观经济敏感性,并且这一效应在民营公司中更为强烈与显著。本文结论表明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状况均对公司的雇员规模产生影响,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必须配套以相应的财务扶持。
关键词:
资本结构 雇员规模 宏观经济敏感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晓婷 赵铖 沈沛龙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维护和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通过编制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宏观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运用宏观在险价值方法度量各地区、各部门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非预期损失,估算能充分覆盖重大风险敞口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最优规模和配置比例。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最优相对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金融部门。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地区间规模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相对规模水平较低,西部地区较高。政府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具有对其他经济主体的隐性担保责任,最终承担其他部门产生但未抵补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应当确定风险适配的目标规模,并实现多层级分部门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配置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