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7)
- 2023(8107)
- 2022(6932)
- 2021(6282)
- 2020(5058)
- 2019(11034)
- 2018(10695)
- 2017(19614)
- 2016(11013)
- 2015(11995)
- 2014(11786)
- 2013(11331)
- 2012(10358)
- 2011(9384)
- 2010(9528)
- 2009(8875)
- 2008(8829)
- 2007(8016)
- 2006(7175)
- 2005(6160)
- 学科
- 济(42046)
- 经济(41999)
- 管理(35051)
- 业(29460)
- 企(23510)
- 企业(23510)
- 方法(19632)
- 数学(16962)
- 数学方法(16715)
- 农(12859)
- 环境(12760)
- 学(12483)
- 中国(10597)
- 财(10377)
- 业经(9850)
- 贸(9117)
- 贸易(9112)
- 易(8886)
- 农业(8700)
- 划(8063)
- 地方(7659)
- 生态(7354)
- 技术(7310)
- 制(7292)
- 和(7286)
- 理论(6800)
- 银(6637)
- 银行(6587)
- 务(6565)
- 财务(6547)
- 机构
- 大学(163240)
- 学院(162429)
- 济(61137)
- 经济(59865)
- 管理(59821)
- 研究(56709)
- 理学(52541)
- 理学院(51887)
- 管理学(50671)
- 管理学院(50425)
- 中国(41595)
- 科学(40495)
- 农(38468)
- 京(34940)
- 业大(32542)
- 农业(30912)
- 所(30342)
- 研究所(28333)
- 中心(26205)
- 财(25572)
- 江(23909)
- 北京(21431)
- 财经(21196)
- 农业大学(21186)
- 范(20698)
- 院(20349)
- 师范(20286)
- 经(19299)
- 州(18953)
- 省(18736)
- 基金
- 项目(117590)
- 科学(91165)
- 基金(85881)
- 家(79269)
- 国家(78630)
- 研究(75935)
- 科学基金(65800)
- 社会(48967)
- 省(46683)
- 社会科(46470)
- 社会科学(46455)
- 基金项目(46208)
- 自然(45837)
- 自然科(44740)
- 自然科学(44724)
- 自然科学基金(43943)
- 划(40016)
- 资助(34356)
- 教育(34282)
- 编号(27957)
- 重点(27092)
- 计划(25020)
- 发(24858)
- 部(24376)
- 创(24255)
- 科研(23283)
- 创新(22791)
- 科技(22646)
- 国家社会(20823)
- 成果(20774)
共检索到228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曾凯 刘琳 蔡义民 陈有军 陈冬明 孙飞达 裴姝婷 周春梅 申旭东
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地下生态系统中绝大部分氮素以不溶的聚合物形式存在,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因此其转化为可吸收的离子氮的生态过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壤生物与非生物两个自然因素在地下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土壤生物通过自身代谢和分泌各种酶类来加速各种形态氮素相互转化;植物根系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分泌大量有机物质,实现与地下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由于生物生存与环境因子有直接联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土壤氮素循环起着特殊作用。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战坡 单保庆 彭文启 王洪军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连接通道,氮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态过程,氮素的滞留影响输出形态、负荷,人为活动改变滞留过程,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素滞留方面研究。滞留主要受控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需要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氮素滞留,改善区域水环境。
关键词:
滞留 空间变化 河流生态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雷 黄玫 顾峰雪 张黎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地定量表达氮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预测未来全球碳循环变化的关键环节。论文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多个知名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氮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分配等碳循环过程的数学表达方法,分析了不同碳循环过程中模型表达方法的不确定性及其原因。指出未来模型的发展需在加强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反映氮饱和现象、能显式表达氮素与光合速率关系的光合作用过程算法,发展能显式表达氮素与植物体根、茎和叶呼吸速率关系的维持呼吸算法以及发展显式表达氮素对同化物分配过程影响的动态同化物分配方案。指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利 葛凯利
以商业生态系统为视角建立了包含企业声誉、信息共享、相互依赖性以及合作经验四个主要因素的企业间信任的建设模型,其中包括能力型信任、可靠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三个信任维度。实证结果表明:在商业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阶段,企业声誉、信息共享、缝隙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以及核心企业对缝隙企业的依赖性对能力型信任和可靠型信任的影响逐渐减小。开拓阶段,影响信任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声誉;成长阶段,信息共享和相互依赖性成为关键影响因素;成熟阶段,合作经验是关键因素。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 信任维度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德军 陈浩 肖孔操 张伟 王克林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相比有何差异?基于多尺度演替序列研究,发现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快速累积。氮的累积相应促进土壤有机碳快速累积,且有机碳累积的相对速率高于总氮累积的相对速率。恢复初期(草丛阶段)植被受氮限制,而在次生林阶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氮饱和特征。基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证据表明氮饱和是喀斯特森林的独有特征,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普遍受氮限制。我们的研究意味着:1)西南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的生态恢复仅在早期受氮限制,而中后期则不受氮限制;2)充足的氮供应可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固碳效应;3)喀斯特森林氮循环具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响应与适应性也可能异于其他区域/类型森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志宏 李婷 任宇 罗颖 杨亚东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明确生态恢复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典型植被恢复区延安市为研究区,量化了2000—2020年碳固存、产水量、基流调节与土壤保持服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ESI)表征4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模型(BBNs)构建社会-生态驱动因素识别框架,并揭示了植被恢复以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改善,ESI高值区由中部向南北扩张,低值区集中在城镇周围以及北部边缘地区;但基流调节高值概率持续降低。(2)降水、植被覆盖度、实际蒸散发与气温对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变化的综合贡献率达70%以上,且降水和植被覆盖度是主导驱动因素。(3)20年间,降水的贡献率波动减少,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概率推理表明,气候暖湿化将加剧基流调节下降的风险,而持续的植被恢复也将引起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优化的阈值效应。【结论】对植被恢复区开展长期监测、提高区域基流调节功能是维持植被恢复成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优先事项。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亚军 林文辉 杨智慧 陈东明 石存斌 吴淑勤
对比分析了6口处于不同养殖阶段的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池塘水体、水源、底泥及饲料中的矿物元素,探讨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生产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养鳗池塘水体矿物元素与所处养殖阶段投入饲料的品种相关,底泥中矿物元素部分在养殖过程中积累而来;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钙、镁、铝元素是池塘水体、底泥样本聚类的主因子,而不同养殖阶段投入的黑仔鳗料、幼鳗料和成鳗料三种饲料中铝、镁、钙三种矿物元素含量差异较大,间接证明了养殖过程中投入的饲料品种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具有较大影响;3)水源和6口池塘水体样本都未检测到锰元素,水源样本中磷元素也未检测到,说明在养殖初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
关键词:
马尾松 混交林 氮含量 氮储量 氮循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西武 郭玮
城市交通生态系统是由人口、车辆、道路、绿地、空气、地域组成且不断发生空间冲突和进行空间耦合的特定空间结构。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选用我国2011—2017年31个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数据,计算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和空气承载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水平,并运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识别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31个省会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与空气承载系统作用程度较高(耦合度均值为0.675,处于磨合阶段)且空间冲突明显(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30,处于中度协调耦合)。(2)31个省会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时空分异明显。从时间上看,2014—2017年比2011—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高出0.067和0.020;从空间上看,西部地区耦合度均值最高(0.688),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0.459)。(3)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的显著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经济地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蓓蕾 宋照亮 姜培坤 周国模 李自民
在浙江省临安市青山、安吉县船坝、新昌县巧英和新昌县大市聚等4个地点选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叶及林地土壤,运用微波消解及Walkley-Black方法,研究不同岩性土壤上发育的同一竹龄毛竹竹叶和同一岩性土壤上发育的不同竹龄毛竹竹叶中植硅体的产生和分布规律,为毛竹林植硅体碳汇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①毛竹竹叶中植硅体质量分数为50.8~99.1 g·kg-1,基本上是由上部到下部递减,在不同岩性间的差异表现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②毛竹竹叶中植硅体的产生通量变化范围为154.9~605.9 kg·hm-2·a-1,在不同岩性间的差异表现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云合 娄策群
信息生态系统稳态是信息生态系统不断调节中的、变动中的而又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稳态体现了系统结构的平衡和系统的有序性,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动态平衡。本文在探讨信息生态系统稳态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信息生态系统稳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
信息生态系统 稳态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西武 郭玮
城市交通生态系统是由人口、车辆、道路、绿地、空气、地域组成且不断发生空间冲突和进行空间耦合的特定空间结构。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选用我国2011—2017年31个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数据,计算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和空气承载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水平,并运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识别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31个省会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与空气承载系统作用程度较高(耦合度均值为0.675,处于磨合阶段)且空间冲突明显(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30,处于中度协调耦合)。(2)31个省会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时空分异明显。从时间上看,2014—2017年比2011—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高出0.067和0.020;从空间上看,西部地区耦合度均值最高(0.688),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0.459)。(3)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的显著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经济地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飞 李佩艳 李友军 付国占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异性。土壤全氮含量在距枣行1~6.5 m范围内,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距枣行3 m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而迅速增加。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水平变异;②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
关键词:
枣粮间作 土壤 全氮 硝态氮 分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模仿和追赶。以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高新片区18个行业、278家机构为实证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拟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因素、过程能力因素、社会资本、利益因素和外部环境等5个因子15项指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知识优势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玲
文章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入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试图探究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系统发展阶段、企业在供应链的角色以及成员企业的背景特征与核心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并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模型。经过对A企业创新绩效的深入剖析,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核心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是不同的,并且呈现U型的走向和趋势。
关键词:
企业生态系统 核心企业 创新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