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81)
- 2023(9873)
- 2022(8206)
- 2021(7320)
- 2020(5765)
- 2019(12941)
- 2018(12441)
- 2017(22933)
- 2016(12541)
- 2015(13512)
- 2014(13289)
- 2013(13036)
- 2012(12267)
- 2011(11310)
- 2010(11324)
- 2009(10273)
- 2008(10030)
- 2007(8887)
- 2006(7976)
- 2005(7302)
- 学科
- 济(55913)
- 经济(55856)
- 业(33451)
- 管理(32179)
- 企(23822)
- 企业(23822)
- 中国(18884)
- 地方(18602)
- 农(17920)
- 方法(17530)
- 数学(15232)
- 数学方法(15118)
- 业经(13839)
- 农业(12676)
- 贸(11683)
- 贸易(11673)
- 易(11262)
- 学(11166)
- 财(11055)
- 地方经济(10498)
- 发(10288)
- 环境(9993)
- 银(9952)
- 融(9942)
- 金融(9942)
- 银行(9910)
- 技术(9665)
- 行(9628)
- 制(9224)
- 产业(7913)
- 机构
- 学院(180426)
- 大学(177400)
- 济(74200)
- 经济(72786)
- 研究(69810)
- 管理(64545)
- 理学(55303)
- 理学院(54572)
- 管理学(53607)
- 管理学院(53293)
- 中国(51601)
- 科学(45640)
- 农(42903)
- 京(38711)
- 所(37484)
- 研究所(34356)
- 农业(34006)
- 业大(32863)
- 财(31543)
- 中心(30835)
- 江(27929)
- 院(25207)
- 财经(24755)
- 北京(24621)
- 范(24363)
- 省(24141)
- 师范(23949)
- 经(22522)
- 州(22432)
- 科学院(22415)
- 基金
- 项目(123758)
- 科学(96151)
- 基金(88060)
- 研究(84960)
- 家(80564)
- 国家(79825)
- 科学基金(66181)
- 社会(54536)
- 社会科(51732)
- 社会科学(51719)
- 省(50548)
- 基金项目(46947)
- 自然(43666)
- 划(42936)
- 自然科(42653)
- 自然科学(42639)
- 自然科学基金(41879)
- 教育(37371)
- 资助(34545)
- 发(33418)
- 编号(32529)
- 重点(28722)
- 创(26436)
- 发展(25748)
- 部(25715)
- 展(25327)
- 计划(25250)
- 成果(24956)
- 创新(24739)
- 科研(23951)
共检索到277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章浩 黄令淼 杨培岭 邱流潮 张艳霞
为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与灌水器流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灌水器流量(0.1、0.9和1.5 L/h)与2种灌水下限(试验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和60%)的全因素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处理下较高流量的地下滴灌灌溉水分下渗量较大,使得4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较小流量的地下滴灌水分主要保存在上层土壤;灌水下限为80%田间持水量较60%田间持水量能够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减缓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不同灌水器流量处理以0.9 L/h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提高灌水器流量能够减缓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综合作物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为,灌水下限80%田间持水量,灌水器流量0.9 L/h。
关键词:
冬小麦 地下滴灌 土壤水分 植株生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笑涛 康绍忠 王晓燕 李志军
通过对现有滴灌灌水器类型的分析及试验筛选 ,结果表明 ,内镶式滴灌管最适宜应用于地下滴灌 ,在低压运行时 ,孔口式滴头在土壤中稳定出流量为空气中的 3/ 5 ,基本可以满足地下滴灌的要求 ;在较高供水压力时 ,所选取的几种滴头基本上都可以用于地下滴灌。通过对湿润锋的观测 ,发现出流量较大的滴头 ,其湿润锋向上运移速度较快。因此 ,为防止地下滴灌产生深层渗漏 ,应选取出流量较大的滴头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出流量 湿润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覆膜 幼穗分化 生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锡录 杜贞栋 王昕
依据山东省13处灌溉试验站,1981~1986年冬小麦灌溉试验及土水势测试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不同生育阶段土水势与产量关系,提出了冬小麦各生育期适宜土水势及灌水下限指标,为冬小麦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耀霞 郁继华 张国斌 吴洮男
【目的】研究灌水上限和施肥配比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西北地区温室水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灌水和施肥2个因素。对照组(CK)为当地常规传统灌水施肥处理(施N 342 kg/hm~2、P_2O_5 198 kg/hm~2、K_2O 450 kg/hm~2;畦灌,灌水量为8 165.00 m~3/hm~2);试验组采用滴灌,以田间持水率(θF)为基准,50%θF为灌水下限,设W1(70%θF)、W2(80%θF)、W3(90%θF)3个灌水上限及F1(N 228 kg/hm~2、P_2O_5 132 kg/hm~2、K_2O 300 kg/hm~2)、F_2(N 285 kg/hm~2、P_2O_5 165 kg/hm~2、K_2O 375 kg/hm~2)、F_3(N 342 kg/hm~2、P_2O_5 198 kg/hm~2、K_2O 450 kg/hm~2)3个NPK施肥水平,共10个处理组合,分析各灌水和施肥组合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灌水上限和施肥量的增加,温室番茄植株株高显著增高,而茎粗随处理时间的推移并无明显变化。温室番茄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以F2W2处理最高,而胞间CO_2浓度(Ci)以F2W3处理最高,表明在F2施肥水平下水肥耦合表现出较强的互作效应,植株保持较强的生长活力,其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3.20μmol/(m~2·s)。干物质质量及产量以F2W2处理最高,分别为8 065.32和111 422.15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达30.22 kg/m~3;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来看随生育期的推进及灌水和施肥的增加而有所升高,提高光合速率,且番茄产量与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质量以及叶片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在F2W2灌水施肥条件下,即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氮(N)、磷(P_2O_5)、钾肥(K_2O)施肥水平分别为285,165,375 kg/hm~2时,温室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生产成本较低,该水肥条件可作为温室番茄水肥管理制度加以推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振源 焦炳忠 李兴强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旱区同心圆枣各因子的变化,阐明不同水肥耦合对促进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文以8年生成龄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灌溉定额(W1:2 250 m~3/hm~2、W2:3 000 m~3/hm~2、W3:3 750 m~3/hm~2)、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300 kg/hm~2、N3:360 kg/hm~2)的2因素3水平试验,以探究地下渗灌水肥耦合对同心圆枣叶绿素含量(SPAD)、氮含量(C_N)、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氮肥偏生产力(PFP)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对枣树叶片的SPAD和C_N均有显著影响,但施氮量对枣树叶片的SPAD和C_N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枣树叶片的SPAD和C_N的总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W2N3处理的枣树叶片SPAD和C_N最高;水肥耦合对枣树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2N2处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54 kg/m~3),氮肥偏生产力最高(24.15 kg/kg),产量也最高(7 246.26 kg/hm~2),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适宜的水肥耦合处理(W2N2)有利于提高旱区同心圆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对同心圆枣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文旭 陈素英 胡春胜 尹春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 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 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关键词:
少耕 免耕 冬小麦 产量 秸秆还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华龙 娄梦玉 李雪 王飞 郭彬彬 郭大勇 李海港 焦念元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Ⅱ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_0(0 kg P_2O_5·hm~(-2))、P_(90)(90 kg P_2O_5·hm~(-2))、P_(180) (180 kg P_2O_5·hm~(-2))和 P_(270)(270 kg P_2O_5·hm~(-2)) 4 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_(270)>P_(180)>P_(90)>P_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_(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 ICR>MCR;在不施磷(P_0)和低磷(P_(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Ⅱ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_(180)、P_(270)施磷水平时,花生Ⅱ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Ⅱ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Ⅱ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 177.0—178.9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秀林 白小梅 王艳华 崔四平 李广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志勇 王璞 翟志席 Marion Boening-Zilkens
在优化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生育进程与传统水肥一致,株高、单位面积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变化与传统水肥差异不明显,物质生产结构优于传统水肥处理,主茎上四叶总叶面积略有减少,其基部节间长度明显缩短,穗下节间增长,穗数略微增加,穗粒数减少,收获时千粒重优势显著,最终产量略高于传统水肥。
关键词:
冬小麦 优化水肥 传统水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党小选 刘永利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冬小麦秸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典型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小偃22和小偃216 2个冬小麦品种秸秆,设秸秆混入耕层、秸秆带状覆盖、秸秆全面覆盖3种秸秆还田方式,以及4 500,7 500和10 500kg/hm2 3个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于夏玉米幼苗期和发育中期测定株高、茎粗、次生根数、叶片颜色、单株干质量,并于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各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012年夏玉米播种后由于较长时期干旱少雨,冬小麦秸秆覆盖的保墒作用大于其化感作用,各秸秆还田...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夏玉米 生长发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远 高志红 罗远培 刘晓英
利用温室管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效应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胁迫,拔节期与开花期复水能激发冬小麦根、茎、叶、冠生物量显著增长,三叶至分蘖期控水的处理绿叶面积日增量最大;前期一直干旱灌浆期复水能明显减缓植株的衰老速率。冬小麦前期经受中度或重度水分胁迫,拔节期复水后增产效果最大,前期经受中度水分胁迫,开花期复水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55%为冬小麦分蘖期水分胁迫效应增产节水的水分临界指标。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效应 生长发育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同小娟 李维炯 李俊 倪永珍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效微生物堆肥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生物堆肥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刺激冬小麦根系生长,增加群体密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物生堆肥增产幅度为5.3%~25.8%,且随施肥量增加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亮 翟丙年 冯梦龙 王明英 强晓敏 赵粉萍 党松茂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
关键词:
冬小麦 水肥优化模式 小麦产量 群体动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管秀娟 赵世伟 王俊振 李壁成
用盆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进行不同程度水分调亏试验结果表明 :拔节—孕穗期、抽穗—杨花期和灌浆—成熟 3个阶段内土壤相对含水量 (RW )上限为 4 0 %、 5 0 %、 6 0 %的水分亏缺均对作物的根冠发育产生了影响 ,拔节—孕穗期RW 4 0 %的水分亏缺处理使株高降低很多 ,低于不施肥的ck1,复水后也无法恢复。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均引起根冠干重的下降 ,根长则不同 ,水分亏缺有时会使根长增加 ,要看具体亏缺程度而定。根系不如冠部对干旱敏感 ,干旱促进营养物质向根的分配 ,减少了向冠部的运输 ,导致根冠比增大 ,另外 ,随生育期的推移 ,干旱对根冠比的影响减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