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6)
- 2023(6871)
- 2022(6087)
- 2021(5806)
- 2020(5056)
- 2019(12131)
- 2018(12306)
- 2017(22478)
- 2016(13624)
- 2015(15631)
- 2014(16339)
- 2013(15697)
- 2012(14731)
- 2011(13582)
- 2010(13937)
- 2009(12839)
- 2008(12893)
- 2007(11887)
- 2006(10283)
- 2005(9244)
- 学科
- 济(50562)
- 经济(50517)
- 管理(31973)
- 业(30372)
- 方法(27011)
- 企(24402)
- 企业(24402)
- 数学(24051)
- 数学方法(23805)
- 教育(20304)
- 中国(18026)
- 学(13739)
- 农(13525)
- 财(12944)
- 理论(11690)
- 地方(9518)
- 贸(9503)
- 贸易(9503)
- 易(9179)
- 业经(8904)
- 农业(8682)
- 制(8497)
- 和(8021)
- 务(7722)
- 财务(7708)
- 财务管理(7683)
- 教学(7586)
- 技术(7495)
- 企业财务(7249)
- 发(7130)
- 机构
- 大学(197305)
- 学院(190564)
- 济(70215)
- 经济(68404)
- 研究(67484)
- 管理(66410)
- 理学(57583)
- 理学院(56740)
- 管理学(55447)
- 管理学院(55067)
- 中国(44030)
- 京(43062)
- 科学(41774)
- 范(36172)
- 师范(35946)
- 所(34951)
- 教育(33751)
- 财(32357)
- 农(32110)
- 研究所(31935)
- 江(30385)
- 中心(29940)
- 师范大学(29506)
- 业大(28212)
- 北京(28009)
- 财经(26046)
- 农业(25531)
- 州(23902)
- 经(23544)
- 院(23504)
- 基金
- 项目(121033)
- 科学(95500)
- 研究(93354)
- 基金(83906)
- 家(72320)
- 国家(71584)
- 科学基金(59748)
- 社会(55621)
- 社会科(52290)
- 社会科学(52271)
- 教育(51927)
- 省(48528)
- 基金项目(44030)
- 划(43276)
- 编号(41141)
- 自然(37687)
- 自然科(36790)
- 自然科学(36777)
- 成果(36527)
- 自然科学基金(36132)
- 资助(34707)
- 课题(31205)
- 部(29120)
- 重点(28834)
- 发(26779)
- 年(25643)
- 教育部(25422)
- 创(24773)
- 项目编号(24507)
- 性(24357)
共检索到286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彩平
诺丁斯所倡导的关怀伦理与关心道德教育模式 ,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道德关系建构过程中生成德性。这一理念与国内敏锐的道德教育研究者间存在共识。本人从哲学层面分析其对以往道德教育研究的超越性。
关键词:
关怀伦理 关系 关心德育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莉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契,但并不完全适应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需求,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关键词:
关怀伦理 道德教育 儒家伦理 正义伦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晶晶 朱小蔓
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基于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传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诺丁斯的关怀所具有的具体性、个体性、主体间性等特征彰显了鲜明的时代个性。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就要尊重并合理引导生命的个性、差异性;即便每个人都实现了最好的自我,差异仍然难免。
关键词:
诺丁斯 关怀 道德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芳
反思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发现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需求等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推进道德教育创新。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创新 道德主体 道德需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作者鉴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的误区 ,提出了重新审视道德教育方法论的命题。本文从“道德”的概念与“道德教育”的基本视点出发 ,尝试以现代心理学理论阐明儿童的道德得以形成的心理学机理及其环境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应当建构的合理价值理念 ,既不是普世价值观 ,也不是相对价值观 ,而是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 ,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对现代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的三大课题或三大挑战 ,即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 ,文明心态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 ,文明认同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伦理精神的合理价值生态 ,培养生态对话的文化品质 ,坚持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 ,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形上基础的道德教育的辩证结构
关键词:
全球化 生态价值观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关键词:
道德 理性 知识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符桂芹
日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 ,这是其创造经济迅速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教育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我国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 ,发展道德教育思想很有必要
关键词:
日本 道德教育 中国 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他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道德教育 幸福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生活论德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颖 安俐静 怀丽
在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也成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以学术研究后备群体——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群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包括学术底线、学术正义和学术自觉三个层面。因此今后在构建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时,应该以该群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三个层面的认知架构为基础,逐步纠正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以降低他们未来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学术道德水平的学术队伍。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学术认知 道德规范 教育构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传统伦理学多是排斥想象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排斥想象的伦理学也是无法离开想象的。道德想象力不是想象力与道德的简单结合,而是想象力带有道德意蕴与道德功能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意义在于发现道德问题,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矫正。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培育道德想象力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限制、堵塞、挤压道德想象力的教育因素,使道德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道德隐喻、道德教育隐喻的转换、发挥文学叙事的独有功能、直面痛苦、沉思练习等教育方法对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关键词:
道德 想象 道德想象力 道德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