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28)
- 2023(8357)
- 2022(6969)
- 2021(6681)
- 2020(5330)
- 2019(11959)
- 2018(11606)
- 2017(21724)
- 2016(11151)
- 2015(12450)
- 2014(11549)
- 2013(11338)
- 2012(10180)
- 2011(9202)
- 2010(8766)
- 2009(8322)
- 2008(7748)
- 2007(6226)
- 2006(5398)
- 2005(4768)
- 学科
- 济(44103)
- 经济(44055)
- 管理(30290)
- 业(26801)
- 企(20614)
- 企业(20614)
- 方法(19085)
- 数学(17115)
- 数学方法(16993)
- 中国(16137)
- 农(13533)
- 贸(12685)
- 贸易(12678)
- 易(12499)
- 财(10956)
- 业经(9526)
- 制(8492)
- 农业(8475)
- 银(7774)
- 银行(7772)
- 行(7537)
- 融(7286)
- 金融(7285)
- 环境(7258)
- 学(7017)
- 关系(6908)
- 出(6509)
- 发(6464)
- 务(6248)
- 财务(6235)
- 机构
- 学院(150413)
- 大学(149666)
- 济(72503)
- 经济(71593)
- 管理(56543)
- 研究(54677)
- 理学(49121)
- 理学院(48625)
- 管理学(47961)
- 管理学院(47674)
- 中国(43860)
- 财(31201)
- 京(31117)
- 科学(29627)
- 所(26054)
- 财经(25618)
- 经济学(24280)
- 中心(24230)
- 研究所(23821)
- 经(23803)
- 农(22454)
- 经济学院(21957)
- 北京(19675)
- 院(19658)
- 财经大学(19450)
- 业大(19040)
- 江(18937)
- 范(18775)
- 师范(18627)
- 农业(17755)
- 基金
- 项目(103579)
- 科学(83564)
- 研究(78878)
- 基金(78682)
- 家(68667)
- 国家(68184)
- 科学基金(58553)
- 社会(53910)
- 社会科(51298)
- 社会科学(51292)
- 基金项目(40436)
- 省(36475)
- 教育(35614)
- 自然(35117)
- 自然科(34363)
- 自然科学(34353)
- 自然科学基金(33762)
- 划(31785)
- 资助(31743)
- 编号(30748)
- 部(24734)
- 成果(24395)
- 国家社会(24227)
- 重点(23589)
- 中国(23236)
- 发(22776)
- 创(22206)
- 教育部(21852)
- 人文(20965)
- 创新(20856)
共检索到219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晓俐
由美元贬值引起了农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农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替代生物能源需求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等派生因素,都对粮食价格产生了直接、间接推动作用。根据中国粮食现状,现阶段应采取敦促美元升值、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科技对粮食贡献率,以及密切关注国内粮食期货价格波动等因素,努力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
美元贬值 通货膨胀 生物能源 粮食安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惠萍
由美元贬值引起的农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替代生物能源需求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等派生因素对粮食价格的直接、间接推动作用,根据我国粮食现状,现阶段应采取敦促美元升值、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科技对粮食贡献率,以及密切关注国内粮食期货价格波动等,努力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
美元贬值 通货膨胀 生物能源 粮食安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蓓文
今春以来,美元又出现了暴跌,且屡创新低,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鉴于人民币主要与美元挂钩,美元贬值会对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美元贬值的经过及原因 80年代以来,美元汇率经历了由升到跌的大变动,其总的趋势是跌,即跌幅大于升幅。1985年3月,美元汇率完成了1980——1985年2月的上升运动后,便陷入了重重下降的漩涡,至今无以自拔。其中,今春以来的三轮跌势尤为引人注目,其总的特点是:盘旋下跌,屡创新低。第一轮暴跌始于今年3月2日。这一天国际外汇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元兑日元和德国马克直线下跌,以1美元兑94.85日元的汇价直破去年11月2日创下的96.03日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志标
该文从全球化的视角论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首先,从数量关系上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这个定义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其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原因包括圈地运动、环境恶化、退耕还林政策、抛荒(或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贸易自由化和国外粮食政策;最后,提出了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全球化 圈地运动 环境恶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学军
基于对当前中国粮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所谓的粮食"十二连增"只是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玉米产量的增加,口粮的增加十分有限,粮食的结构还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随着中国粮食贸易观念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中国的粮食结构看,口粮尤其是稻米面临很大的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粮食的流通和贸易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中国 粮食结构 粮食安全 流通贸易 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桂文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问题,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保护本国粮食的长期供给能力。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特殊路径强化了小规模农业经营。小规模农业经营制约了农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不容乐观。促进二元经济转型,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曾孟夏 陈萍
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粮食安全评价之中,构建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适用于国际比较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雷达图分析法对中国、美国、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力图找出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尚存的差距,依据分析结果对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建仿 黄世成
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在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渠道,农业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技术作用于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存在农村教育水平门槛。拓展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政策有助于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刘艳
粮食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还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从而巩固中国粮食安全,力保粮食主权,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 保障制度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玉娟 孙浩然
我国粮食进口规模逐渐扩大,进口市场越来越集中,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通过分析发现,形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的原因包括:我国粮食产需存在一定缺口,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比重大,进口粮食价格低于本土粮食价格,《农业协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依据结论提出要增强粮食自给能力与防范风险能力,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WTO的作用,坚持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毛学峰 刘靖 朱信凯
本文重点从粮食结构、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等方面评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所谓"十一连增"准确的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总量实现了"十一连增",而且是相对于粮食产量一个历史低点(2003年)粮食产量水平,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口粮增加有限,而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从粮食产品结构来看,口粮,尤其稻米,面临更大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因此,政府在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建设。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流通 贸易 粮食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荣
1.短期影响 1)出口。由于我国的外贸交往70%以上来自美元区或者是汇率与美元挂钩区,我国对这些地区的贸易很大程度上对美元贬值“免疫”,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如:欧元区、日本、英国、加拿大等,中国商品就会因美元贬值而变得更加便宜,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瑞娟 李国祥
中国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主要目标的新粮食安全战略。近几年,中国粮食形势正在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受国内粮食支持政策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国内外差价逐步增大给中国粮食进口带来很大压力,国内粮食继续丰收,但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冲击不断显现。如果不深化认识中国粮食形势正在发生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粮食进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滕明雨 张磊 赵雪莹
农业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职责。粮食安全分为"质"与"量"两个维度。现行的石油农业可以保证粮食供给量,却无法保持粮食的优良品质。原生态农业秉承传统农业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利用未被破坏的原生态自然农业环境,在非转基因生物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并最终为人类提供更自然、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目前,石油农业在中国虽仍占主流地位,但原生态农业的可行性日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它来肩负起保障粮食品质的责任是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
石油农业 原生态农业 粮食安全 质 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