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1)
2023(5865)
2022(4813)
2021(4573)
2020(3699)
2019(8881)
2018(8604)
2017(15580)
2016(8359)
2015(9528)
2014(9564)
2013(9562)
2012(9130)
2011(8389)
2010(8715)
2009(8202)
2008(8557)
2007(8231)
2006(7468)
2005(6831)
作者
(25097)
(20858)
(20796)
(19733)
(13517)
(10066)
(9463)
(8117)
(7913)
(7779)
(7171)
(7140)
(6825)
(6730)
(6706)
(6585)
(6241)
(6124)
(6088)
(5853)
(5371)
(5292)
(5028)
(4872)
(4799)
(4755)
(4715)
(4607)
(4462)
(4045)
学科
(38105)
经济(38065)
管理(23159)
(18971)
(15751)
企业(15751)
方法(13543)
中国(12301)
数学(11301)
数学方法(11078)
(9918)
地方(9052)
(8386)
(8304)
业经(7721)
(7508)
(7339)
金融(7339)
(6917)
贸易(6902)
(6752)
银行(6734)
(6642)
理论(6556)
(6521)
农业(5818)
教育(5740)
(5509)
关系(5500)
(5331)
机构
大学(122250)
学院(118951)
(49263)
经济(48048)
研究(45294)
管理(42041)
中国(37090)
理学(34104)
理学院(33643)
管理学(32825)
管理学院(32585)
(27929)
(25728)
科学(25496)
(23095)
中心(21190)
(20766)
研究所(20164)
(19673)
财经(18692)
北京(18420)
(17116)
(16955)
师范(16933)
(16420)
(16328)
业大(15609)
农业(15165)
经济学(15164)
(15112)
基金
项目(69702)
科学(54043)
研究(52996)
基金(49299)
(42948)
国家(42557)
科学基金(35783)
社会(32591)
社会科(30698)
社会科学(30686)
(26392)
教育(25298)
基金项目(24666)
(22367)
自然(22018)
编号(21892)
自然科(21558)
自然科学(21552)
资助(21229)
自然科学基金(21152)
成果(19933)
课题(16463)
重点(15974)
(15561)
(14971)
大学(13824)
(13695)
(13616)
(13572)
国家社会(13530)
期刊
(63624)
经济(63624)
研究(42561)
中国(35544)
教育(21001)
(20962)
学报(19141)
管理(19133)
(18555)
科学(16868)
(16446)
金融(16446)
大学(15152)
学学(13525)
技术(12289)
农业(12251)
财经(10496)
经济研究(10143)
(9182)
图书(9157)
业经(8994)
(8077)
问题(7812)
国际(7457)
(7066)
书馆(7000)
图书馆(7000)
理论(6377)
世界(6351)
(6085)
共检索到213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淑梅  王瓅苑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对外开放总体经历了从选择性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演变进程。制度型开放聚焦于加速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国内制度安排与国际高标准对接、融合、创新,既对外部机制表达一定程度的制度约束,又促进国内制度改革,具有双向性、诱致性和正外部性特征,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目标。目前,我国制度型开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扩大市场、完善机制、统一规则、促进公平,为制度型开放提供基础支撑。标准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要将标准制度型开放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对标对表发达经济体高标准,完善与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通过制度输出参与全球治理,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江宁  陈贞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两面”。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倒逼国内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破除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打通“内循环”关键堵点,推动中国产业链创新链转型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使“国际循环”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实现双向联动,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更高标准市场体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市场能够保证效率,但不能确保公平。现有研究较多认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一定是贫富差距扩大。而事实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行业垄断、区域壁垒、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为更多普通人提供不依赖地方保护和人脉关系的发家致富机会,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200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居民收入差距视角,考察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实现,且全国市场统一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大约降低0.1036个百分点。相较于东部地区,这种助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从共同富裕的来源分解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对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通过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国内大循环。文章的研究不仅为全面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借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和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小广  张晏玮  刘莹  
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全国统一的消费大市场(如农产品和工业品等各类商品大市场)、投资与金融大市场、要素与资源品大市场以及物流大市场等。从需求动力来讲,最主要的是建设消费大市场,只要巨大的消费潜能被释放,便能促进我国其他市场进一步繁荣。所以,建设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基础,而形成强大的消费市场是关键,根本目标是加快促进制造强国与消费强国建设。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宏波  童顺  
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作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主动选择,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内部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具备启动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客观条件;其内在逻辑在于开放引致竞争的生产率筛选效应和学习效应,以及制度创新带来的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与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即现阶段再过度依赖对外开放反而会加剧国内市场分割,阻碍国内经济的流转畅通。沿海地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在“双循环”背景下扩大出口规模、调整进口结构,采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替代要素,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志彪  
“同产业”平等,既是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基础,也可以用来作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工作抓手。可据此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和公正,消除过去按企业类别尤其是按所有制性质进行产业政策管理的诸多弊端。作者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破除按照所有制、规模、隶属关系、地区等标准分类管理企业的传统做法,平等企业间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平等性既是市场规则统一性的基础,也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前提。根据现代产业组织运行及其竞争政策运作的原理,作者在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上独辟蹊径地提出按“同产业”平等这个基本政策主张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按“同产业”平等的政策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从现阶段我国市场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若干具体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兰   刘慧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载体,而新发展格局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构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要遵循要素资源与环节衔接畅通无阻为基础、技术的自强自立为关键以及产业链内外联动为牵引等基本逻辑机理。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包括市场机制尚未形成,限制要素自由流动;“行政区”经济盛行,影响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牵引不足,内外联动范围较窄;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贸易摩擦频发等。通过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调整央地政策范畴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创新引领产业链以推进内外深度开放;建设标准市场机制以保障治理水平提升等渠道,最终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伟增   张柳钦   万广华   王傲  
以政务服务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本文利用2009~2019年的风险投资数据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省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对资本流动及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不仅能显著加速省内城市间的资本流动,同时能够吸引省外资本流入。第二,平台通过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的主要机制。第三,平台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非对称性,省内“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和“配置过剩→配置不足”的资本流动提速明显,不仅加速了省内城市间资本要素分布的均等化,也显著提升了资本的空间配置效率,降低了城市间的市场分割。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政府数字化转型对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资本流动乃至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志彪  孔令池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是重塑大国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当前中国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转轨时期政府的各种干预市场的选择性行为,如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产权交易市场壁垒、商品和要素市场分割等。"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机制、区域倾斜政策和不规范的优惠政策、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互动策略、小国贸易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偏好、政府合作机制虚化等因素,是形成"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追赶型战略决定的增长体制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据此提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决定了速度型赶超要让位于效率和质量型赶超,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阶段可先从改造地方政府的目标偏好函数、改革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入手,未来要逐步实现赶超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当前要制定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行为的负面清单;要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按照要素的公共性分类,先易后难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要兼顾中央统一集权与地方发展积极性,实现央地关系的法治化;要鼓励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强化市场一体化的微观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金碚  
市场空间不是无差异的“空盒子”,而是多样化市场主体共存的生态系统。市场主体也不是同质性的“微粒子”,而是具有一定行为模式的市场主体的组织结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根本标志是形成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机逻辑和价值倾向的企业行为模式。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空间,促进形成各类企业竞相繁荣的多样性世界,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社会化基础。公平竞争不仅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组织制度要求,而且是最重要的企业行为模式和行为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就是应对企业异质性现象。企业的亲社会性行为模式,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代化特质之一。企业的亲社会发展趋向,深刻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市场的开放,包括对世界市场的开放,永远是经济发展和福利增进并实现社会更大进步的必要条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然要求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和芬  
欧共体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实力,扭转高科技的被动局面,以对付美、日的挑战,决定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目前,大市场的建设在解决各成员国的财政分摊额度和农业的巨额支出、开放公共采购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经济货币联盟、提高经济活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到1992年底可完成统一大市场的基本框架。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欧共体在保护区内市场的同时,仍要发展同区外的经济关系,它的保护壁垒将是有一定限度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沈骥如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诞生,同年11月1日,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更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随着奥地利、芬兰和瑞典的加入,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15个。当前,欧盟15国拥有约3.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近7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约3万亿美元,其经济规模与美国相当,而国际贸易则远远超过了美国。今天,在欧盟统一大市场上,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实现了自由流通,像在一个国家一样,欧洲人声称,15国之间已经取消了经济边界。本文就欧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孙莹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市场分割的税收因素表现,主要包括增值税收入分享坚持生产地原则引发的增值税跨区域转移、税收选择性激励政策、区域性税收优惠“洼地”与税收征管空间以及税收政策对基础研究与产学研合作缺乏足够支持等。为此,税收可从逐步探索增值税收入分享原则由生产地原则转变为消费地原则、推动政策实践方式由产业性向功能性转变、严格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提高税收征管智能化、对基础研究与产学研合作给予更大力度支持等方面加以优化完善,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贾康  
2022年4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该文件具有十分重要和丰富的内容,其主旨和中央历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权威性指导文件,特别是与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及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的关于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针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学习领会好这一重要文件精神,对于我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来落实新时代“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昕  
信用要素具有非稀缺性、非竞争性、强依附性、广渗透性和可识别性等特征,能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拓展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市场分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面对信用要素数据不完善、共享不充分、应用场景不丰富、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等困境,需要以信用要素赋能企业生产、居民消费、政府治理为基本路径,搭建一体化信用要素集聚平台、创新开放化的信用要素共享机制、拓展多元化的信用要素应用场景、完善包容性的信用要素价值实现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