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12)
2023(17389)
2022(15063)
2021(14128)
2020(11881)
2019(27715)
2018(27408)
2017(52643)
2016(28678)
2015(32480)
2014(32660)
2013(32117)
2012(29434)
2011(26482)
2010(26288)
2009(24115)
2008(23672)
2007(20970)
2006(17948)
2005(15626)
作者
(83397)
(69644)
(69252)
(65954)
(44106)
(33539)
(31804)
(27441)
(26264)
(24663)
(23631)
(23218)
(21977)
(21859)
(21592)
(21495)
(21315)
(20727)
(19846)
(19844)
(17358)
(16971)
(16896)
(15845)
(15610)
(15513)
(15381)
(15285)
(14132)
(13873)
学科
(115150)
经济(115025)
管理(82320)
(78783)
(65667)
企业(65667)
方法(57706)
数学(50450)
数学方法(49764)
(31053)
(30405)
中国(28371)
(25877)
业经(25613)
(24851)
贸易(24845)
(24219)
地方(22591)
农业(20771)
理论(19807)
(19207)
(19001)
财务(18913)
财务管理(18868)
(18543)
技术(18436)
企业财务(17803)
环境(17143)
(15660)
银行(15604)
机构
大学(411646)
学院(409682)
管理(163372)
(159859)
经济(156285)
理学(142555)
理学院(141011)
管理学(138315)
管理学院(137589)
研究(131275)
中国(96167)
(86455)
科学(84449)
(72950)
(67971)
(65699)
业大(63827)
中心(60855)
研究所(60302)
财经(59214)
(59070)
(54030)
(53793)
北京(53789)
农业(53671)
师范(53481)
经济学(48162)
(48122)
(47713)
财经大学(44136)
基金
项目(285586)
科学(223603)
基金(206788)
研究(205845)
(180595)
国家(179132)
科学基金(153847)
社会(128231)
社会科(121525)
社会科学(121493)
(112348)
基金项目(109966)
自然(101674)
自然科(99329)
自然科学(99302)
自然科学基金(97495)
教育(95647)
(94361)
资助(85604)
编号(84603)
成果(67802)
重点(63703)
(62530)
(60046)
(59104)
课题(57577)
科研(55155)
创新(55123)
教育部(53466)
大学(53379)
期刊
(166099)
经济(166099)
研究(113739)
中国(71399)
学报(68207)
(60638)
科学(60576)
管理(56684)
(55603)
大学(51123)
学学(48060)
教育(44317)
农业(42087)
技术(37032)
(29331)
金融(29331)
业经(28296)
财经(27762)
经济研究(26741)
(23628)
图书(23248)
问题(22279)
(21861)
技术经济(20357)
(20052)
科技(19795)
理论(19440)
统计(19198)
商业(18403)
(17994)
共检索到578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超  石婷婷  
在线社群作为互联网商业生态中的重要力量,能够实现个体知识的跨时空分享和分散资源的跨边界整合,从而激发个体及组织的活力。本文将动态竞争理论中的AMC模型引入在线社群的研究,以“罗辑思维”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在线社群知识“溢出-吸收”聚合网络的运转机理。研究发现:在线社群运营者和消费者两类主体间的交互是知识聚合网络实现运转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线社群知识“溢出—吸收”过程的递进层次和传导机制是聚合网络实现进阶的关键方法和路径,其中递进层次分为个体层、群体层和生态层,传导机制分为互补融合机制、边界拓展机制和空间耦合机制。因此,建议强化认知基础模式下的战略前瞻行为、培育知识管理体系下的社群生态系统以及构建动态竞争环境下的核心能力弹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彩梅  赵树宽  
在对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知识产出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空间滞后项,构建了知识生产的空间滞后模型。通过计算经过空间过滤的全要素知识生产率,测算出我国省域知识溢出吸收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R&D支出、R&D人员和实际利用FDI的知识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8583、0.1635和0.1096。知识溢出吸收量呈"中部隆起"状,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必然正相关关系,并且空间集聚现象非常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冉渝  闻碧凝  
本文以2008—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社会网络都有体现;高管持股数量和区域市场化水平是社会网络作用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内外部重要渠道,当高管持股数量越多,市场化水平越高,社会网络对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同一个人或者企业并非属于高科技行业时,社会网络对于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顾佳佳  姜悦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顾佳佳  姜悦  
知识溢出源自知识的半公共物品和半流动属性,为经济主体(如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供了潜在的技术机会窗口;吸收能力则是经济主体对外部知识的实际利用程度,受知识溢出特性、经济主体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影响。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对立统一,通过正外部性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增提升经济绩效。通过回顾知识溢出的起源与作用机制、吸收能力的涵义与影响因素,本文在解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综述有关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厘清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的基本关系、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及其主要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尹东东  张建清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表征吸收能力的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发展规模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检验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内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中部地区能够促进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则限于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而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规模和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岩  
利用中国2003至2008年省级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无特定优势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是否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以各省的对外投资额为基础构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变量与对外投资企业所在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表明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然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对外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并非是普遍和一致的,而是取决于跨国公司所在省市的吸收能力。通过发现逆向溢出证据,本文不仅在实证证据上提供了对于"资产寻求型"对外投资动机假说的支持,为中国企业通过跨国经营获取外生性创新驱动要素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的解释,同时为我国各省区提升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明了战略创新方向。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胡泽文  廉同辉  曹玲  
【目的/意义】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可以向读者动态直观地展示出国际网络资源聚合与导航研究的全貌,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中网络资源聚合与导航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TDA和Citespace II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结果/结论】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网络资源聚合与导航研究的主要作者及其合作情况、主要引用期刊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发文国家及其之间的合作情况、起源和知识基础、热点与前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德成  李盛楠  
为了分析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本文运用门槛回归技术,以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采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讨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差异化影响,且存在以知识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吸收能力门槛值的提高,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对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中国各地区吸收能力的时空异质性明显,研发人员、金融深化程度、企业规模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揭示知识吸收能力作为提升创新质量的门槛效应,启示各地应将相应人材的培育、引进及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机制与环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曲  
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区面板数据,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各省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考察了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制度因素和技术差距这四个因素构成的吸收能力综合变量对省际和国际R&D溢出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实证分析技术结构在吸收能力与R&D溢出交互效应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主要结论:(1)省际溢出、国际贸易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对外直接投资溢出都是影响地区TFP的重要因素;(2)吸收能力通过与不同渠道技术溢出的交互作用,对地区TFP及其分解变量产生不同影响;(3)地区技术结构通过作用于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融合程度,而影响地区TFP及其分解变量。在技...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洋  谢卓力  
以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信息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传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学术博客、网络学术论坛等信息平台为数据来源,采用共现分析方法构建基于不同信息源的知识图谱,包括单源、无权多源聚合、含权多源聚合、限定作者群的多源聚合等,通过对各种知识图谱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多源数据优化知识图谱的方法。研究表明,基于多源学术信息聚合的知识图谱能更好地反映知识类别的界限,知识构成更为紧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亚平  
笔者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溢出对供应商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即供应商的吸收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技术创新,而且强化知识溢出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溢出在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更明显。此外,笔者对国内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型供应商进行了分组检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小虎  项保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可分为信息搜寻、知识吸收、创新与应用三阶段,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知识积累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通过关系要素、结构要素、社会资本等对吸收能力的搜寻、吸收和应用阶段都产生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进军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的聚合方式,国内该领域的应用状况,以及用户体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Web 3.0环境下的信息聚合模式与资源组织原则:网络切片,以Web Slice与Accelerators为技术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述了其可能性,并提供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