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5)
- 2023(2476)
- 2022(2180)
- 2021(2223)
- 2020(1752)
- 2019(4091)
- 2018(4144)
- 2017(6911)
- 2016(4185)
- 2015(5195)
- 2014(5691)
- 2013(5047)
- 2012(4602)
- 2011(4105)
- 2010(4371)
- 2009(3750)
- 2008(3947)
- 2007(3841)
- 2006(3427)
- 2005(3246)
- 学科
- 管理(10706)
- 教学(9918)
- 济(9125)
- 经济(9109)
- 业(8639)
- 企(7633)
- 企业(7633)
- 理论(6581)
- 学法(6163)
- 教学法(6163)
- 教育(5108)
- 学理(4327)
- 学理论(4327)
- 财(3956)
- 中国(3895)
- 农(3420)
- 制(3349)
- 业经(2984)
- 务(2829)
- 财务(2816)
- 财务管理(2797)
- 学(2744)
- 组织(2704)
- 企业财务(2581)
- 和(2481)
- 方法(2446)
- 银(2427)
- 银行(2424)
- 行(2246)
- 贸(2236)
- 机构
- 学院(56430)
- 大学(53422)
- 管理(15890)
- 研究(15065)
- 济(13881)
- 经济(13146)
- 中国(12451)
- 京(12102)
- 理学(12097)
- 江(11948)
- 理学院(11884)
- 管理学(11433)
- 管理学院(11312)
- 范(11037)
- 师范(10894)
- 职业(10763)
- 技术(10552)
- 科学(9938)
- 州(9813)
- 财(9438)
- 教育(8737)
- 师范大学(8222)
- 中心(8118)
- 北京(7984)
- 所(7984)
- 技术学院(7710)
- 职业技术(7604)
- 省(7257)
- 农(6847)
- 财经(6660)
共检索到101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崔允漷 余文森 郭元祥 刘晓庆 徐斌艳 陈霜叶 王小明 刘钧燕 杨晓哲 王涛 陈建吉 王少非
对于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应该认识到信息科技只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在学习、真学习",学习动机是关键,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提高对学生学习的"粘度"。线上和线下教学只是知识呈现的载体不一样,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说,都需要经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环节。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需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学价值观、重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程序、重构教学文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居家在线学习"引发对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的思考,开发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指向育人目标、发展核心素养,要坚持优先性、全纳性和科学性原则要求。在线教学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需要观照和回应疫情的多个侧面以及疫情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后疫情时期,当在线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线下课程、课堂与教学时,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术的视角,重构制度中的规训与监控机制,以更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给学生和学习赋权。未来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新常态,需要关注三个核心要素:数字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管理,同时学校与校外机构都将走向线上与线下融合,两者在建设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将大有合作的空间。期望复学之后的学校教育能够留住"学为中心"的观念,留住"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留住学生的疫情记忆,让疫情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胡晶 韩晓东 武喜春
在总结国内外在线课程设计的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采用I+C应用模式,以河北电大开放教育本科通识课程——数学文化课程为例,探讨了在线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点,介绍了在教学内容模块化、课堂设置虚拟化、考核方式过程化、学习评价开放化方面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
在线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忍 文琦 王成 杜国明 李伯华 曲衍波 李红波 许家伟 贺艳华 马利邦 李智 乔陆印 曹智 戈大专 屠爽爽 陈秧分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国内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围绕熊伟先生首次提出的"核心论域"概念展开深入讨论,建议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核心论域相关问题研究,加快图书馆学科体系成熟化步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万建中 贺云翱 叶匡政 高小康 陈少峰
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吸引力,而文化所指应该是独特的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很高,却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另外,传统与现代得到完美结合的城市才有魅力。如果尽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传统完全被灭迹,那么,便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成为城市中的"暴发户"。以北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访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按照指定内容对在华外籍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整理音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跨文化交际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圈点访谈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跨文化交际反思。此教学模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并构建普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学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异常活跃的态势,各种观念此起彼伏,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但大多热闹一阵之后,旋即遭遇"认同的危机",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始终未能摆脱"失语症"的困扰,其原创性和有效性始终处于疲乏状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必须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但对于如何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理论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别敦荣 赵婷婷 吴凡 薛成龙
教育部拟建立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已从学校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2011年9月底,39所"985工程"大学首度公开发布了各自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说明我国高教界已开始对社会期待和问责作出回应。尽管不能说各大学不重视,但它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平台、质量保障和管理监督的功能。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它还有待于从质量标准、报告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
质量报告 高校教学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家勇 李春明 赵凌云 万东铖 许建国 蔡玲 林汉川 卢现祥
适值著名经济学家夏兴园教授从教 4 5周年之际 ,《夏兴园选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夏兴园教授长期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勤奋工作 ,结合教学和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出版了多部著作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在经济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夏兴园选集》收集了关于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和按劳分配、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关于地下经济问题、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等七个方面内容的文章。本刊特约请了夏兴园教授曾经指导过、现在不同岗位工作的几位博士 ,对《夏兴园选集》进行笔谈 ,发表他们的读后感 ,以期更好地阐释夏兴园教授的学术思想 ,并对一些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孙万勇 张同乐 姚志军 张志永 康彦新
西柏坡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特殊时期,除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突出的个性品质,西柏坡精神不是单一的、简约的,而是复合型的、多向度的,具有鲜明的转折性、内涵的丰富性和一以贯之的继承与创新性。在创造践行这些宝贵精神的同时,赢得并巩固了民心,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新的赶考路要守护好"人民的心",实现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民主。从历史经验可以得到宝贵的启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破解本领恐慌提升执政能力、坚持自我革命抵御各种风险、加强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 精神谱系 转折性 赶考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孙万勇 张同乐 姚志军 张志永 康彦新
西柏坡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特殊时期,除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突出的个性品质,西柏坡精神不是单一的、简约的,而是复合型的、多向度的,具有鲜明的转折性、内涵的丰富性和一以贯之的继承与创新性。在创造践行这些宝贵精神的同时,赢得并巩固了民心,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新的赶考路要守护好"人民的心",实现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民主。从历史经验可以得到宝贵的启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破解本领恐慌提升执政能力、坚持自我革命抵御各种风险、加强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 精神谱系 转折性 赶考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安德鲁·汉密尔顿 丁奎岭 顾赛 张平文 乔恩森·弗兰普顿 高松 詹妮弗·迪克森 黄如
<正>全球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来自耶鲁、牛津和纽约大学的展望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各国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学术、社会和经济利益。它不仅提供了跨学科的新视角,也给学生提供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增加对所访问国家的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大学,采用的国际化途径也不同。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的文化、历史、政治的视角都呈现出来,这对访问学者或者国际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国际化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或令人惊喜的结果,但也有失败的案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