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82)
2023(3000)
2022(2573)
2021(2516)
2020(2042)
2019(4516)
2018(4739)
2017(8002)
2016(4861)
2015(5705)
2014(5860)
2013(5391)
2012(4921)
2011(4562)
2010(4613)
2009(4077)
2008(4197)
2007(4013)
2006(3450)
2005(3154)
作者
(16256)
(13343)
(13242)
(12546)
(8525)
(6730)
(6180)
(5399)
(5064)
(5055)
(4627)
(4504)
(4482)
(4449)
(4317)
(4316)
(4043)
(3926)
(3880)
(3853)
(3544)
(3385)
(3374)
(3351)
(3030)
(3026)
(3006)
(2948)
(2896)
(2768)
学科
管理(13249)
(12414)
经济(12392)
(11133)
(9746)
企业(9746)
(5020)
(4672)
(4582)
中国(4330)
理论(4255)
方法(3988)
业经(3781)
(3609)
教学(3557)
教育(3447)
(3014)
财务(3004)
财务管理(2984)
地方(2939)
农业(2880)
企业财务(2755)
数学(2698)
技术(2669)
(2660)
贸易(2656)
数学方法(2630)
(2615)
(2572)
(2542)
机构
学院(67289)
大学(64359)
研究(22604)
管理(19492)
(18676)
(18220)
科学(17807)
经济(17518)
中国(17022)
理学(16200)
理学院(15865)
管理学(15312)
管理学院(15211)
农业(15092)
(14112)
业大(13867)
(13626)
(12175)
研究所(12161)
技术(11333)
(11256)
(10470)
中心(10406)
(10091)
农业大学(9811)
(9085)
师范(8913)
北京(8793)
(8430)
(8108)
基金
项目(41432)
科学(29770)
研究(27791)
基金(26608)
(24855)
国家(24608)
科学基金(19412)
(18958)
(15343)
自然(14303)
基金项目(14104)
社会(14052)
教育(14009)
自然科(13933)
自然科学(13920)
自然科学基金(13677)
社会科(13010)
社会科学(13004)
编号(12324)
资助(11029)
成果(10520)
重点(10037)
课题(9762)
计划(9390)
科技(9207)
(9109)
(9074)
创新(8423)
(8233)
科研(8136)
期刊
(25849)
经济(25849)
研究(18474)
中国(18261)
(18150)
学报(17624)
科学(12457)
教育(12193)
农业(12117)
大学(12111)
学学(11411)
(9805)
管理(8193)
技术(7011)
(6201)
业大(5488)
(5466)
金融(5466)
业经(5276)
(5124)
农业大学(4826)
图书(4661)
职业(4076)
科技(3939)
财会(3728)
书馆(3582)
图书馆(3582)
经济研究(3484)
财经(3470)
(3239)
共检索到107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艾为党  李晓林  杨志福  李隆  
应用五室分隔法,通过玉米叶脉吸收~(32)P 而进行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了 VA 菌根真菌在玉米和花生间作体系中对磷的传递的作用。结果表明:接种 VA 菌根真菌后,可在玉米、花生根间形成菌丝桥能将玉米体内的~(32)P 传递给花生,但传递量很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伶  李晓林  杨志福  李春俭  张福锁  
应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对32P的传递作用。结果表明,菌根侵染供体植株根系之后,可以穿过隔板再度侵染受体植株的根系,从而形成植株根系之间的菌丝桥。这一菌丝桥将施用在供体植株的32P运输到受体植株。表明五室隔板法可以在排除其他养分传递途径的情况下用以研究三叶草植株根间菌丝桥在32P传递中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桂清  陈捷  
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灰斑病,利用菌丝融合技术对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菌丝融合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态性。根据菌丝融合的程度,可将不同菌株划分成A~F6个融合群,说明菌株间既有一定的亲和性又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但要准确分析菌株间的相互关系,则需进一步观察细胞核是否发生了融合,以便从遗传学水平上界定菌株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勇春  张俊伶  李晓林  冯固  杨志福  
用五室方法研究了不同收获期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对受体植株生长及体内磷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草根问菌丝矫形成以后,受体三叶草的生物量和体内磷的含量和浓度均有所增加,且与对照处理间的差异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表现的更为明显。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熠斌  刘婷婷  薛蓉蓉  吴磊  曾任森  宋圆圆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在供体与受体番茄根系间建立菌根菌丝网络,研究供体植株叶片被斜纹夜蛾取食诱导产生的抗虫系统防御信号可否通过菌根菌丝网络传递到受体根系,诱导受体植株根系产生防御反应.q-PCR分析表明,预先接种菌根菌Fm的供体植株被斜纹夜蛾取食后,其根系中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AOC)、脂氧合酶基因(LOXD)、蛋白酶抑制剂Ⅰ和Ⅱ基因(PI-Ⅰ和PI-Ⅱ)转录水平显著高于仅被害虫取食和仅接种Fm的处理,以及既未接种Fm又未被害虫取食的对照.同时,与供体有菌根菌丝网络连接的受体植株根系中AOC、LOXD、PI-Ⅰ和PI-Ⅱ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无菌根菌丝网络连接、菌根菌丝网络连接被阻断,以及有菌根菌丝网络连接但供体植物叶片未被害虫取食的处理,这4个基因最高转录水平分别为无菌丝网络连接对照受体植物的19.5、11.7、9.0、19.0倍.可见,斜纹夜蛾为害叶片可产生系统性防御信号,诱导供体根系产生抗虫防御反应,并且通过菌根菌丝网络将防御信号传递到邻近健康受体番茄根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廉法卓  林熠斌  胡林  王杰  曾任森  宋圆圆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在供体与受体番茄根系间建立菌根菌丝网络(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 CMNs),研究机械损伤供体植株叶片诱导产生的防御信号可否通过CMNs传递给受体植株,诱导受体植株产生防御反应.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处理预先接种Fm的供体植株后,与供体有CMNs连接的受体植株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受体植株叶片和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和β-1,3-葡聚糖基因(PR2)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无菌根菌丝网络连接、菌根菌丝网络连接被阻断以及有菌根菌丝网络连接但供体植物叶片未机械损伤的对照处理,其叶片中,4种酶最高活性是无CMNs连接对照处理B的162.1%、69.1%、230.6%和54.6%,而叶片和根系中2个基因最高转录水平分别是无CMNs连接对照处理B的3.9、17.3和7.2、9.0倍.可见,机械损伤诱导供体番茄叶片产生的防御信号可以通过CMNs传递到邻近健康受体番茄植株,诱导其产生防御反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淑红  张运峰  范永山  
【目的】STK1基因是玉米大斑病菌调控分生孢子发育、渗透胁迫和致病性的重要MAPK基因。明确STK1基因在山梨醇高渗胁迫条件下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野生型菌株(WT)与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KO)分别接种在不同山梨醇浓度的葡萄糖蛋白胨(DPA)培养基上,对比其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的差异变化;并通过油红O染液进行菌丝细胞脂肪染色,观察脂类物质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山梨醇高渗胁迫显著抑制了野生型菌株(WT)的菌落生长速度,但1.0 mol/L山梨醇对STK1基因敲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巩校东  刘星晨  赵立卿  郑亚男  范永山  韩建民  谷守芹  董金皋  
【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梯度(0.4、0.8、1.2 mol·L-1 Na Cl)的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菌落生长、菌丝发育及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3种高渗浓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平  田双梅  周苗苗  叶雪玲  陈华保  龚国淑  张敏  
本文采用人工接种方式鉴定了西南地区常用90个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并通过测定3个不同抗性等级的6个玉米品种在接菌环境和正常环境下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变化情况,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较好的抗性,且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与其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升高程度越高及POD活性下降程度越大,玉米品种抗性水平越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小勇  章胜勇  
文章运用惯性门槛自回归模型(M-TAR)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APT-ECM)对玉米国内外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玉米国内外价格传递在长期和短期均是非对称的,具体地,玉米国内外价格向长期均衡调整时的调整速度是非对称的,而且玉米国内外价格存在滞后非对称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宫安东  朱梓钰  路亚南  万海燕  吴楠楠  Cheelo Dimuna  龚双军  文淑婷  侯晓  
【目的】筛选兼具高效溶磷和抑菌作用的微生物,检测其溶磷效果和抑菌活性,鉴定抑菌代谢产物,并分析筛选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为新型多功能抑菌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材料。【方法】采集信阳毛尖茶车云山茶厂百年龄茶树根际土壤,稀释后涂布难溶性无机磷或难溶性有机磷培养基表面,培养后检测溶磷活性,测定溶磷圈直径,筛选具有高效溶磷作用的微生物,进行后续溶磷效果分析。高效溶磷菌WY6-5接种于培养液和土壤中,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可溶性磷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菌株WY6-5的溶磷活性;玉米盆栽土壤中接种菌株WY6-5菌液,种植27 d后分析玉米植株长势,检测溶磷菌WY6-5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双皿对扣培养法,验证菌株WY6-5产挥发性物质的抑菌作用,检测其对不同病原真菌的广谱抑菌效果,气相色谱串接质谱(GC-MS/MS)分析挥发性代谢物质,鉴定主效抑菌成分。【结果】筛选到3个兼具有降解难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尤以菌株WY6-5溶磷效果最优。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对难溶性无机磷的溶解直径达2.3 cm,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为4.6;对难溶性有机磷溶解直径3.6 cm,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达7.2。表型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WY6-5为乳白色细菌,16S rRNA序列与Burkholderia pyrrocinia CIP 105874和Burkholderia stabilis CIP 106845两个菌株的同源性最高,进化树中聚成独立一支。另外,WY6-5与Burkholderia pyrrocinia具有高度相同的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因此,本研究将WY6-5鉴定为吡咯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WY6-5在液体培养和土壤中均具有较好的溶磷活性,20 d培养时间内,液体培养液中磷含量最高达520.4 mg·L~(-1),为对照组176倍;土壤试验3—20 d期间,WY6-5处理组可溶性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在盆栽试验中,能高效促进苗期玉米植株的生长,处理组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株高、鲜重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菌株WY6-5还可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高效广谱抑制8种重要病原真菌的生长,抑菌率最高达100%,经GC-MS/MS检测发现,挥发性物质含有一种主效抑菌物,相对丰度达97%以上,鉴定为二甲基二硫。【结论】吡咯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WY6-5分离自茶树根际土壤,在培养基、培养液和土壤环境下,均具有高效的溶磷效果,将难溶性的无机磷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可溶性磷,并促进苗期玉米植株的生长;同时该菌还可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二甲基二硫,高效抑制8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抑制率最高达100%。菌株WY6-5兼具有提升土壤磷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和抑制真菌病害等多种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功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俊伶  李晓林  杨志福  
VA菌根的菌丝桥及其生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俊伶,李晓林,杨志福菌根是指土壤真菌和植物营养根的共生体。菌根作为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菌根真菌,其中内生菌根中的孢囊一丛枝(V...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海勇  赵建华  王志刚  刘红亮  师永沿  孙建好  包兴国  李隆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政才  陈国平  汪学才  张文诗  刘永贵  周长宝  
在京郊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进行小麦、玉米两茬间氮、磷、钾肥合理施用的研究.三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全年氮素投入0.036~0.048kg/m~2,以小麦、玉米各半或玉米居多为宜.冬小麦施氮在下茬玉米上无明显后效.冬小麦适宜施氮量为0.024kg/m~2,夏玉米适宜施氮量0.030kg/m~2,冬小麦和夏玉米施磷肥不仅对当季有增产作用,而且对下茬作物也有明显的后效.冬小麦施P_2O_5 0.015kg/m~2、夏玉米0.007kg/m~2为宜.夏玉米比冬小麦对钾肥高度敏感,土壤速效钾含量在90×10~6以下,冬小麦施钾有一定增产效果,而夏玉米施钾肥显著增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采用土培-水培联合体系培养方法研究了混作对玉米铁载体的分泌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向营养液中供给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加入氢氧化铁后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数量和花生新叶中活性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15d中,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量高于单作玉米;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在加入难溶性氢氧化铁后第3d时,单作、混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无明显的差异,而至第9d、第15d时,单作花生活性铁含量低于混作花生。混作玉米铁载体分泌数量的增加和改善花生铁营养基本保持同步的事实,揭示了花生铁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