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3)
2023(9061)
2022(7704)
2021(7566)
2020(6086)
2019(13928)
2018(13523)
2017(25881)
2016(14058)
2015(16126)
2014(15947)
2013(15611)
2012(15181)
2011(13825)
2010(14176)
2009(13337)
2008(13466)
2007(12087)
2006(11019)
2005(10232)
作者
(38803)
(32322)
(32265)
(31151)
(21100)
(15383)
(14717)
(12530)
(12499)
(11752)
(11032)
(10888)
(10643)
(10497)
(10347)
(10009)
(9738)
(9445)
(9327)
(9256)
(8331)
(7936)
(7816)
(7366)
(7351)
(7221)
(7148)
(7117)
(6692)
(6520)
学科
(57218)
经济(57154)
管理(43579)
(41390)
(34294)
企业(34294)
方法(23915)
数学(21258)
数学方法(20887)
中国(20744)
(17440)
(16824)
(14556)
贸易(14549)
(14280)
(14035)
(11818)
业经(11305)
(10771)
银行(10765)
(10618)
(10417)
农业(10037)
(9815)
金融(9815)
(9539)
及其(9442)
(9406)
财务(9382)
财务管理(9358)
机构
大学(205637)
学院(202695)
(92190)
经济(90435)
管理(76463)
研究(75376)
理学(64851)
理学院(64122)
管理学(63085)
管理学院(62672)
中国(60198)
(45041)
(44441)
科学(41074)
(37296)
财经(34525)
中心(34209)
研究所(33258)
(31571)
(30366)
经济学(29626)
北京(29238)
(28426)
(28069)
师范(27868)
(26988)
经济学院(26516)
财经大学(25552)
(24039)
业大(23896)
基金
项目(125988)
科学(100830)
研究(96348)
基金(94137)
(81214)
国家(80540)
科学基金(68650)
社会(63849)
社会科(60513)
社会科学(60500)
基金项目(47129)
教育(44612)
(44197)
自然(41393)
自然科(40484)
自然科学(40476)
资助(40290)
自然科学基金(39777)
(39059)
编号(38178)
成果(34329)
(30439)
重点(28363)
国家社会(27472)
课题(27212)
(27009)
教育部(26807)
中国(26284)
(25506)
(25262)
期刊
(105751)
经济(105751)
研究(68992)
中国(44112)
(34214)
管理(30370)
学报(27702)
科学(27596)
(27080)
教育(25464)
(23967)
金融(23967)
大学(22172)
学学(20513)
农业(18580)
财经(18077)
经济研究(17882)
技术(16680)
(15733)
(14796)
业经(14357)
问题(13795)
国际(13310)
世界(12594)
图书(11540)
(10019)
技术经济(10019)
统计(9802)
(9509)
论坛(9509)
共检索到325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邵泽斌  
现代民族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经验表明,以"物质资源集中和行政资源集中"为特征的政府"单中心"治理方式,是实施免费、福利义务教育的有效制度设计。考察表明,新中国中小学发展长期实施着"物质资源匮乏和行政资源集中"的、特殊的"单中心"治理方式。新世纪以来,国家物质资源的日益充足、政府供给愿望的持续增强以及公共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但使全国范围内的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也为消解包括择校收费在内的治理难题,实现真正、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提供了可预期的发展前景。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尚荣  王笑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经历了初步确立、深化发展和多元整合三个时期。整个研究历程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理论运用由外来借鉴迈向本土研究,研究内容从关注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研究取向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研究方式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研究动力离不开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条发展线索的交织影响。反思现有发展经验和现存问题,未来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研究应着力深化教学目标相关理论体系的转型与升级,积极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研究,采取学科融合下的多维性思维研究,努力推动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形成与建构,从而不断加强教学目标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促进教学目标政策、理论、实践三者的协同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有升  兰玉萍  
推进中小学的"学院化"转型是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在2010年以来教育政策的核心教义,旨在最大限度地增进学校的自主性,形成"自我改进""学校引领"的新型学校教育治理体制,以实现教育水准的整体提升。这体现着中央政府对教育权力的逐渐收拢,并使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彻底重构,强调"专业自主"而消解"地方民主",注重"基于事实证据"的政策制定而否认教育理论的价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学东  方文慧  龙筱刚  
征收污水处理费是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治理责任的重要经济补偿形式。在阐述污水处理收费的理论后,回顾了浙江省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分析了污水处理收费存在的标准偏低、征收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的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余强  
基于全纳教育政策,美国为障碍儿童提供了4大类全纳程度不同的安置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比较稳定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安置模式。以学生的最佳发展为目标,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在安置上差别很大。非智力落后或轻度感官障碍类学生以普通班级为主,智力落后类和重度感官障碍类的学生则以分离班级和资源教室的安置为主,全国60多万智力落后的中小学生中只有约10%被安置在普通班级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郝晓岑  
本文将我国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发端与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专项发展阶段 ,指出立法不完善、违法现象严重、司法制度薄弱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霜叶  
近十年来,教育舆情与舆情应对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关注焦点。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社会发展,网络技术与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舆情发展与处理的时间反应链也被急剧缩短。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引入"公共性"和"政策回应"的概念;从教育舆情的特点出发,提出要超越简单的舆情应对,通过辨识舆情特征和教育的公共性,系统化、制度化地构建长效合理的政策回应模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黄志军  曾凡林  刘春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经历了五次课程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初创期(1949—1976年);(2)重建期(1977—1992年);(3)发展期(1993—2006年);(4)初步成熟期(2007—2015年);(5)全面深化期(2016年至今)。五次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1)课程目标从简单移植逐步走向本体回归;(2)课程内容从功能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整合;(3)课程实施从固定封闭逐步走向弹性开放;(4)课程评价从静态单一逐步走向动态多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是:(1)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始终坚持探索中国特色课改经验;(4)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实证精神。我国未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1)构建融合共通的课程体系;(2)强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3)提高课程实施的保障水平;(4)启动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永刚  
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德育的需求和挑战,中小学德育课程始终在调适中改革与确证。以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颁布的相应政策、文件为抓手,以不同时期的建设主题为依据,系统梳理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以"政治导向"为核心的艰难探索,以"知能培养"为核心的恢复重建,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战略转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深入发展,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综合提升。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呈现从相斥走向整合的价值取向,从确定性走向关系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从边界课程走向跨界课程的变迁逻辑。未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应强化和合的德育课程价值导向,促进主体具身化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全息育人的德育课程实施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东芳  
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政策载体来体现的 ,因此 ,分析新中国课程政策的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方式 ,就是分析课程政策具体而有形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 ,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出来的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主要有 :课程权力的集中与分散、课程权力分配的合情与合理和课程权力的分享与共有。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是 :政治视角、推行的手段视角、成本与收益视角以及文化视角等。它们共同为完善课程政策及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舒松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及时调整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教育思想,制定出一系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并实施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体措施,从而不断推动和促进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志勇  
本文对新中国70年财政政策进行回顾和展望。70年来的财政政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1952年以恢复国民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市场型财政政策;1953—1978年计划型财政政策;1978—2012年适应经济转型需要的财政政策;2012年以来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财政政策。70年财政政策的经验表明,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需要准确认识国家作用;财政政策成功的基础是尊重财政规律;财政政策需要超越宏观经济稳定目标,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保障;财政赤字需要在积极防范财政风险背景下理解;财政政策的实施常与财税改革相伴随;财政政策的财力基础需要多渠道夯实;财政政策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面向未来,财政政策应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重新理解财政政策知识,为财政政策选择提供支持;应和其他政策目标相互协调。本文还从政府可支配财力和现金流的视角讨论未来财政政策的空间与挑战,并梳理了财政政策作用需要面对的传导机制难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继霞  汪东升  吴丽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习海珠  何建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