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55)
2023(11881)
2022(10621)
2021(10121)
2020(8803)
2019(19519)
2018(19558)
2017(37279)
2016(20713)
2015(23509)
2014(23448)
2013(23009)
2012(21339)
2011(18924)
2010(18927)
2009(17303)
2008(17070)
2007(14887)
2006(12990)
2005(11287)
作者
(62078)
(51291)
(51099)
(48566)
(32795)
(24820)
(23345)
(20369)
(19625)
(18525)
(17768)
(17315)
(16283)
(16139)
(15849)
(15785)
(15691)
(15278)
(14750)
(14635)
(12851)
(12692)
(12493)
(11601)
(11593)
(11472)
(11377)
(11284)
(10489)
(10297)
学科
(79275)
经济(79188)
管理(60204)
(56234)
(47827)
企业(47827)
方法(40370)
数学(34747)
数学方法(34236)
(20325)
(20274)
(20185)
中国(19248)
业经(18083)
理论(15343)
地方(14895)
(13942)
财务(13863)
财务管理(13835)
(13623)
贸易(13616)
农业(13607)
(13213)
(13197)
企业财务(13149)
(13021)
技术(12770)
环境(12315)
教育(11472)
(11330)
机构
大学(296634)
学院(293188)
管理(117355)
(106913)
经济(104327)
理学(102042)
理学院(100874)
管理学(98804)
管理学院(98280)
研究(95879)
中国(69880)
(64373)
科学(64243)
(51650)
(49348)
业大(48861)
(48306)
研究所(45361)
中心(44342)
(42299)
农业(40905)
北京(40342)
财经(39468)
(39301)
师范(38865)
(35795)
(34975)
(34760)
技术(33122)
师范大学(31362)
基金
项目(205636)
科学(159776)
基金(147847)
研究(146340)
(130251)
国家(129157)
科学基金(110258)
社会(89035)
社会科(84289)
社会科学(84265)
(81160)
基金项目(79028)
自然(74401)
自然科(72684)
自然科学(72666)
自然科学基金(71358)
(68344)
教育(67738)
资助(62004)
编号(60297)
成果(49133)
重点(45420)
(44117)
(42246)
(42009)
课题(41063)
科研(39979)
创新(39145)
计划(38278)
大学(38192)
期刊
(112871)
经济(112871)
研究(80637)
中国(54385)
学报(54316)
科学(46302)
(45924)
管理(41482)
大学(39930)
学学(37223)
(36684)
教育(34831)
农业(32441)
技术(26173)
图书(21423)
(20407)
金融(20407)
财经(18429)
业经(18304)
经济研究(17346)
(16433)
理论(15858)
(15562)
情报(15031)
科技(14965)
实践(14886)
(14886)
(14776)
业大(14723)
问题(14384)
共检索到419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勇  梁小松  戴华国  史晓芳  庄永林  陈旭东  
Trapp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import timber to evaluate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ven kinds of bark beetle's attractant. The attractants contain the components of host volatile, bark beetle's feces and the synthetic components of the host pathoge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ttractant...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靖宇  吴哿  朱耿平  蔡波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中对长小蠹现有分布记录,选取2组(5个环境变量和9个环境变量)相关性的气候变量,将中对长小蠹的本土生态空间与中国的生态空间进行对比,测试其在我国入侵过程中生态位保守性,然后基于2组环境变量在本土中美洲地区分别构建生态位模型,将其转移至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检测模型,并预测其在我国的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分布区。【结果】我国中对长小蠹的截获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口岸,从木制品进口中截获。生态空间比对发现中对长小蠹在我国与其本土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具有较大的重叠,其在我国的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是保守的,然而与本土空间相比,我国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空缺,表明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入侵风险较大。在生态位模型预测中,与基于9个环境变量模型的预测相比较,基于5个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较为保守,基于2组变量的模型结果均显示中对长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中部、非洲中部、澳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在海南、台湾、广东等地,此外云南和广西南部等地的适生性亦较高。【结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存在入侵风险。本次预测结果与当前分布范围一致,这些潜在分布区多聚集在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有利于该害虫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并扩散;这些高风险地区应开展预警与监测,防止其从海南向大陆扩张或二次入侵。综合潜在分布分析和截获记录统计,我国广东珠江三角地区入侵风险最高,需要密切监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评述了小蠹科昆虫化学信息通讯的复杂性和种间多样性 ,小蠹虫利它素、利己素和信息素在寄主树木选择、入侵、定居和繁殖中的行为调控机制。并讨论了化学信息素合成与分泌对小蠹虫种群密度和生态位宽度 ,以及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动态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玉嬿  舒朝然  李海燕  郭志红  
根据松材线虫病死木的化学成分中酸性物质增加 ,pH值明显下降的规律 (尤纪雪等 ,1 994 )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指示剂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rher)Nickle病、健木钻木屑的乙醇提取液中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快速检疫检验的可行性。通过对我国江苏、安徽、浙江、广东 4个疫区的 5种松树的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指示剂 1号进行快速检疫检验 ,其准确率黑松 96%;马尾松 89%;赤松 1 0 0 %;火炬松92 %。除湿地松 (江苏 )外 ,均已达到检疫检验所要求的准确程度。本方法可操作性强 ,颜色反应直观 ,准确率高 ,简便快速 ,整个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守慧  原忠林  王中钰  刘筱彧  高长启  宋丽文  葛芳  李从心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rn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白石  许志刚  
首次利用混合纤维素膜作固相材料,以梨火疫病菌及其抗血清为模式系统,建立了膜上免疫分离法(Immuno-Isolation on Membranes,IIM),成功地对梨火疫病菌进行了分离与检测,灵敏度与常规免疫分离法相近,达5×10~1cfu/mL,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灵敏度和准确性高的优点。利用该方法从人工接种X.o.pv.oryzae 和 pv.oryzicola 的稻种和自然病叶中分离到相应的病原菌,在种传细菌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茂彬  邓玉森  
Eucalyptus ,native to Australia,is distributed in natural forests. The insect communication of Australia′s Eucalyptus species is different to that of China. 207 insect species fed by the Eucalyptus ,11 of which were belonging to the species of outside flor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袁锋  
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入侵危害不仅受到树木原生性抗性的直接影响 ,而且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繁衍也受到寄主树木诱导性抗性的制约。寄主树木抗性的强弱决定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的数量 ,也促使小蠹虫与特定的真菌共生 ,真菌通过对寄主树木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以削弱寄主树木抗虫性 ,从而为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创造必备的生存条件。同时小蠹虫为适应真菌的共生和寄主树木的抗虫性 ,促使小蠹虫生存繁衍策略高度进化 ,从而形成小蠹虫—共生真菌—寄主树木三者协同进化共生的关系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来燕学  汤社平  董才学  傅冬良  沈炳顺  
对进口木材和宁波本地木材上的小蠹虫种类进行了调查记载,并对它们的危险性作了初步分析。获得的小蠹虫共有55种,其中从国外进口材上获得49种。主要来自原苏联,计27种。有12种小蠹虫被认为有很大危险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黄杉大小蠹,在我国尚未见有分布报道。检疫工作者必须予以密切关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丽贤  张真  黄大庄  
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黄北英  熊惠龙  宋玉双  
A long procedure is needed to quarantine pinewood nematodes because only the dispersal third-stage larvae could be isolated and it cannot be identified directly before being cultured to adult nematodes. To shorten the procedu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culture durations on the deve...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白钢  王玉嬿  马洪周  李海燕  杨文博  
以松材线虫的粉碎虫体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 ,通过免疫印迹考察抗血清的特异性。利用固相松材线虫抗原和游离线虫抗原同线虫抗体相竞争 ,建立竞争型ELISA法用于疫木中松材线虫的分析。该方法可以直接检测出 10mg的木屑中 0 1μg微量的线虫蛋白 ,约 7条线虫的存在。利用该方法对 2 0个不同地区、树种及类型的松材样品进行检测 ,疫木中松材线虫的检出率为 10 0 % ,但拟松材线虫也呈现了一定的交叉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以松材线虫抗原蛋白为指标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为松材线虫的快速检疫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淑杰  谢寿安  袁锋  杨忠岐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山麓农田-侧柏群落(群落Ⅰ),油松-华山松-锐齿栎群落(群落Ⅱ),油松-华山松-栓皮栎群落(群落Ⅲ),油松-华山松-辽东栎群落(群落Ⅳ),巴山冷杉-落叶松群落(群落Ⅴ),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群落(群落Ⅵ)6种类型群落的高等植物及其针叶树小蠹虫的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山麓灌丛群落至针阔混交林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在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与巴山冷杉和落叶松群落、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程度高于灌丛和草甸,阔叶林则高于针叶林。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宇  李海燕  马洪周  胡加付  杨文博  王玉嬿  白钢  
本研究采用种子聚合法合成聚苯乙烯磁性微球,并以兔抗松材线虫IgG致敏,制备出能特异性地捕获松材线虫蛋白抗原的免疫磁性微球。以生物素标记抗体为示踪抗体,并结合酶标亲和素检测系统,用于疫木样品的分析。利用该方法对采自不同地区的3种松树,其中松材线虫病木17株、拟松材线虫病木5株和健木3株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拟松材线虫病木也呈现了一定的交叉反应,但疫木中松材线虫总检出率为94.1%,灵敏度达到0.1μg.mL-1线虫蛋白抗原。研究表明免疫磁性捕获ELISA技术可直接捕获木屑中的微量线虫抗原,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松材线虫的快速检疫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