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4)
2023(4804)
2022(3993)
2021(3947)
2020(3382)
2019(7789)
2018(7605)
2017(13707)
2016(7568)
2015(8905)
2014(8609)
2013(8809)
2012(8537)
2011(8014)
2010(7983)
2009(7567)
2008(7478)
2007(6463)
2006(5924)
2005(5670)
作者
(21272)
(17801)
(17713)
(17280)
(11551)
(8539)
(8080)
(6966)
(6848)
(6339)
(6312)
(5958)
(5938)
(5813)
(5723)
(5664)
(5342)
(5257)
(5212)
(4829)
(4800)
(4281)
(4241)
(4100)
(4062)
(4006)
(3933)
(3784)
(3640)
(3595)
学科
(35440)
经济(35396)
管理(17947)
(15922)
方法(15042)
中国(14330)
数学(13925)
数学方法(13816)
(11470)
企业(11470)
(9796)
贸易(9787)
(9639)
(9070)
(8030)
(7332)
(6886)
银行(6882)
(6865)
(6724)
(5990)
金融(5990)
业经(5886)
(5687)
关系(5681)
农业(5601)
(5251)
(5124)
环境(5098)
地方(5001)
机构
大学(113244)
学院(108128)
(55562)
经济(54786)
研究(46198)
中国(38354)
管理(37759)
理学(31462)
理学院(31065)
管理学(30649)
管理学院(30425)
(25519)
(24898)
科学(24631)
(23304)
研究所(21071)
中心(20686)
财经(19574)
经济学(19172)
(18078)
北京(17270)
经济学院(17205)
(16550)
(16502)
(16040)
(15018)
师范(14914)
财经大学(14651)
科学院(13970)
研究中心(13019)
基金
项目(67972)
科学(54537)
基金(52793)
研究(50253)
(46723)
国家(46414)
科学基金(38766)
社会(34822)
社会科(33189)
社会科学(33186)
基金项目(26116)
自然(23097)
资助(23036)
教育(22904)
自然科(22615)
自然科学(22609)
自然科学基金(22256)
(21299)
(19952)
编号(17958)
中国(17751)
(17475)
国家社会(16246)
成果(16215)
重点(15822)
教育部(15180)
(14706)
人文(13607)
大学(13465)
(13302)
期刊
(60821)
经济(60821)
研究(40692)
中国(25564)
(18239)
学报(16508)
科学(16202)
管理(15159)
(15030)
(13508)
金融(13508)
大学(12964)
教育(12133)
学学(11764)
经济研究(11201)
财经(10720)
农业(10175)
(10014)
(9441)
国际(9191)
世界(8959)
问题(8626)
技术(8070)
业经(6757)
(6567)
图书(6067)
统计(5648)
技术经济(5537)
经济问题(5128)
资源(5008)
共检索到181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邻邦国家,两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历来源源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迁向日本的国际“人流”,增长迅速,规模空前,已成为日本入迁国际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目的是考察80年代以来迁入日本的中国人的数量增长、国内迁出地构成及其在迁入国的地球分布变动,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随着各国经济国际化的进展,继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流,国际“人(劳动力)流”的兴起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已成为当今国际人流的重要集聚中心之一。中日两国一依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圈,但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形成了很大的水平差异。自中国大陆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由中国大陆迁向日本的人口流,已成为日本入迁国际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日本外国人登录统计,1993年底,在日中国人登录人数已达21万,约占外国人登录人数的16%,居在日外国人的第二位。这些入迁日本的中国人——即在日中国人,虽然迁日目的各不相同,但作为劳动力人口绝大部分都要打工赚钱,就业谋生。这是当今国际人流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所以产生、得以持续的根本原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勇  
从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事实出发,探讨了人口出生数以及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变化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对高考报名人数具有重要影响。中国1999-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缘于1979-1987年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但随着此波生育高峰的过去、出生人口数的持续减少,高考报名人数在总量上也将逐渐缩小。基于此,认为高校应未雨绸缪,做好生源数量减少的应对准备;政府也应调整人口政策,适当提高生育率,以为未来增加高素质劳动人口打下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亚  甘勇  李克强  姜璐  
本文采用扩展后的教育基尼系数的方法 ,对中国的人力资本总量在区域、年龄、行业等方面的分布以及区域分布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 ,基本结论是 :中国区域间的人力资本总量分布差异很小 ,且随着时间推移 ,差异在减少 ;教育经费投入、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城镇化水平、拥有高等院校的个数与区域人力资本分布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敬之  
一、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 中国有10亿人口,主要偏集在东南近海各省,例如东南近海1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只占全国的13.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0%以上。中国北部的13个省(区)、市(东北、华北、西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27%,其余南方17个省、市、区,面积只占全国的40%,而人口占73%以上。如果从黑龙江省漠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50%,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0%以上,线以西面积约占50%,而人口所占比重却不到1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秋志   黄培依   陈笛   朱丹  
人口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数据精度和质量的提升,基于公里网格统计单元宏观分析该问题已具可行性。论文以公里网格为统计单元,结合WorldPop数据集和SRTMGL1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在地形因子(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人口空间化数据集、DEM数据源以及网格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数量分布呈现强烈且持续小幅增强的低地形指向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分布半数平衡点在2000年分别为95.6 m、50.7 m和3.01°,到2020年下降至77.0 m、46.8 m和2.88°。(2)相对土地面积分布,人口数量分布呈现范围稳定且强度持续小幅增大的低地形优势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主体优势分布上界分别较稳定地位于520 m、137 m和6.84°附近,人口主体优势率分别上升了0.011、0.026和0.038。(3)除DEM数据源差异对人口数量的起伏度分布和坡度分布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项数据差异并未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可为宏观理解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提供新的基础参考。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叶继元  臧莉娟  吴林娟  
以"高等教育""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中国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为案例,考察非CSSCI来源期刊中高影响力论文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非CSSCI来源期刊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影响力论文;不同学科高影响力论文的期刊分布比例有较大差异;非CSSCI来源期刊应尝试分析高影响力论文,并努力刊发有潜力的论文。学界、期刊界、评价界、教育界、科研管理界和作者在重视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的同时,应十分关注非CSSCI来源期刊等的生存与发展,促进各类型期刊的协调发展,回归学术期刊在及时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善余  
1959~1961年间由于重大政策失误等原因,中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减少,人口分布出现了不正常的显著变动。本文对该时期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粮食生产和供应形势,以及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进行了定量的差异分析,总结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动特点,并简要评价了这种变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新华  陈斌  伍再华  
文章采用1997~2012年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少年人口抚养系数、居民消费、家庭债务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运用单位根和VECM的检验方法,检验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债务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将促进家庭债务总额的增加,老年人口抚养比、居民消费总额和长期贷款利率的上涨则会促进家庭债务增长。基于实证结果,笔者建议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完善社会养老福利制度,适量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同时深化金融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使家庭债务能保持平稳增长并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应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2 283个县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县域尺度上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胡焕庸线"是重要分界线,东南半壁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半壁。(2)2000~2010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度老龄化区域在沿海地区表现出"破碎化"特征,在内陆地区表现出连绵化特征;较高老龄化区域跨越了"胡焕庸线",在西北半壁大量出现;中度老龄化区域空间扩散明显,在兰新铁路沿线呈带状分布,在东北地区呈蔓延式扩散;低度老龄化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增强。(3)人口老龄化的增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关联。总体上看,东北部分边境和内陆地区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较慢,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4)影响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基期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更替,而人口流动也是影响区域人口老龄化格局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18世纪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动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人口较快增长所形成的庞大规模,对以后人口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对这个时期人口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一时期官方人口统计中存在的漏报现象,对《清实录》中所载人口数字作了必要的校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相嵛  赵彦云  贺飞燕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空间互动的视角,实证分析了跨省人口流动的空间相关性以及流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流出省份的空间相关效应和流入省份的空间相关效应均显著,说明当前人口流动不再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单一流动的主导局面,而是进入全国各地区之间多边流动的人口再分布均衡阶段。并根据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国平  李汉东  
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