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3)
2023(3318)
2022(2721)
2021(2212)
2019(3944)
2018(3845)
2017(7400)
2016(3659)
2015(4144)
2014(4260)
2013(4406)
2012(4417)
2011(4362)
2010(4592)
2009(4449)
2008(4038)
2007(3730)
2006(3706)
2005(3489)
2004(3172)
作者
(11919)
(10211)
(10146)
(9799)
(6625)
(4654)
(4563)
(3894)
(3850)
(3761)
(3573)
(3448)
(3328)
(3183)
(3174)
(3123)
(2994)
(2888)
(2888)
(2753)
(2490)
(2433)
(2427)
(2423)
(2383)
(2348)
(2096)
(2070)
(1979)
(1956)
学科
(45758)
经济(45740)
地方(13837)
地方经济(11323)
方法(10566)
管理(10159)
数学(9580)
数学方法(9557)
中国(7287)
(6823)
业经(6591)
(6421)
经济学(5949)
环境(5059)
(4782)
企业(4782)
(4692)
(4419)
产业(4413)
(4344)
金融(4344)
(4109)
(4058)
资源(3974)
总论(3920)
(3884)
信息(3724)
及其(3498)
农业(3492)
信息产业(3443)
机构
学院(66317)
大学(66209)
(42322)
经济(41712)
研究(27546)
管理(22574)
中国(20259)
理学(18828)
理学院(18594)
管理学(18399)
管理学院(18265)
(16281)
经济学(15018)
(13879)
科学(13765)
(13185)
经济学院(13126)
财经(12979)
研究所(12352)
(11647)
中心(11174)
(10055)
财经大学(9393)
(9382)
社会(8895)
科学院(8837)
经济研究(8831)
北京(8648)
(8120)
师范(8090)
基金
项目(37177)
科学(29655)
研究(27932)
基金(27675)
(23336)
国家(23170)
社会(20902)
社会科(19919)
社会科学(19914)
科学基金(19790)
基金项目(13902)
(13784)
教育(11656)
资助(11624)
(11074)
经济(10988)
(10939)
自然(10337)
自然科(10058)
自然科学(10056)
(9913)
自然科学基金(9867)
编号(9790)
国家社会(9416)
发展(8827)
(8725)
重点(8502)
(8368)
成果(8115)
社科(7595)
期刊
(56119)
经济(56119)
研究(26072)
(11930)
中国(11659)
经济研究(10459)
管理(10358)
财经(7882)
科学(7553)
学报(7118)
(7029)
问题(6947)
(6817)
金融(6817)
(6680)
技术(6427)
业经(6222)
大学(5794)
学学(5711)
技术经济(5702)
世界(5127)
统计(4953)
(4912)
经济问题(4563)
经济学(4550)
国际(4480)
农业(4315)
经济管理(4112)
改革(4109)
(4109)
共检索到1121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治  
本文第一部分先从理论上对“新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形态进行解释和阐述,并在此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二部分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美国从9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在增长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从美国开始并在世界各国兴起,形成了一次“新经济”的浪潮。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增长方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我国的经济,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春兰  
新经济浪潮的兴起对当代财经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经济浪潮中美国的公司丑闻沉重打击了美国媒体的公信力。美国财经媒体走过的这段弯路和新经济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判断不是为了替美国财经媒体推卸道德责任,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记取这一教训。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温耀庆  陈泰锋  
背景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要追溯到 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各城邦间的“汉撒同盟”,1861年普鲁士等德国北部邦国又在此基础上成立“德意志关税税同盟”,它为1870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创造了经济基础和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梅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要变不利为有利,就要充分认识并把握民族保险业的自身优势即本土优势、网点优势、文化优势和后发优势;还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保险监管力度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工作,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中国保险业在新世纪的腾飞。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琮  
世界经济改革浪潮与中国李琮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掀起一股改革浪潮,这一浪潮席卷西方发达工业国、前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这个世界浪潮的一部分。所谓经济改革,主要是指经济体制,特别是所有制以及经济关系其他各方面的变革,但...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王雨生  
中国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已壮大成为国家级产业。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中国航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的知识、新的环境和新的动力。发展中国空间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的需要,是国家级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夙愿。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黄鑫  蒲成毅  
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低碳经济浪潮下,以能源使用结构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资本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以及碳金融的出现。通过剖析归纳国内外现有文献,发现科技金融萌芽于二十世纪初,早期的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都包含金融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阐述。而且,学者们多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融合流派为主,相应政策研究为辅;政府在科技金融政策和科技创新方面作用明显,科技金融政策及创新模式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深远影响。根据金融与科技的互动规律及其发展现状,科技创新和政策金融支持下的产业升级是科技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科技金融将是以量子通讯为代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立广  
战后已经出现过两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对跨国公司在区域一体化影响下投资战略调整的理论分析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的实证考察,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导致产生两种国际直接投资效应:投资创造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转移效应,对我国引进国际资本、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外国直接投资提出严重的挑战。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动向及对国际投资影响的研究,对于进行引进外资的科学决策、更好地利用外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潘小军  
针对我国碳金融实际发展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提出我国不仅应积极构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平台和由市场主导碳金融项目运作的"政府财政补贴,公司市场运作"的碳金融模式,而且应努力探索区域性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交易模式,制定基于区域性环保融资额度及其衍生品的合理价格,以碳信贷、碳证券、碳保险等具体的碳金融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金祥荣  
区域经济集团化或称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允许商品或生产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结合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实体。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主义复活,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如何?它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会有何重大影响?这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封小云  
CEPA启动了珠三角与港澳新一轮的经济互动;而大珠三角新一轮的互动将是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因为CEPA的核心是内地对香港的服务业打开了大门;这种在CEPA平台上珠三角与港澳在服务市场方面的互动与合作,其发展前景应该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经济互动的最终结果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香港与广州将成为大珠三角两个不同经济循环体系的服务枢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玛格丽特·夏普  吴传平  王志  
世界经济的方向已经转变。我们知道汽车工业在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但80年代增长最快的部门是那些与电子和信息技术、药物和高精化工制品以及新材料等被称为"新技术"有关的行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电子技术。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新的"产业革命"。它具有连续性和间断性。一些显示生产和贸易格局的迹象已经相当清晰地出现,但这种格局远未定型。还存在着一些能对社会经济组织产生长期影响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本文第一部分探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先平  
本文论述了新经济的特点:知识是最基本的要素,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新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异同;指出新经济没有改变经济规律;新经济的实质是收益递增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诗白  
一、在结构、组织、体制、 运行上具有特点的经济 “新经济”在当前是含义最不清晰的词汇。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意地加以定义,例如,一些企业家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就是搞新经济”,“到国外办工厂就是搞新经济”,等等。而理论界一些同志往往对新经济给以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风险经济等等10多条涵义,这样的“大筐含义”,使人们如坠五里雾中,对新经济更加摸不住头脑。对新经济的内涵尚未搞清楚,又怎样加以评判和提出对应之策?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