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9)
- 2023(9413)
- 2022(7966)
- 2021(7233)
- 2020(5759)
- 2019(12814)
- 2018(12489)
- 2017(22880)
- 2016(12404)
- 2015(13752)
- 2014(13516)
- 2013(13234)
- 2012(12862)
- 2011(11821)
- 2010(12338)
- 2009(11617)
- 2008(11649)
- 2007(10889)
- 2006(9993)
- 2005(9284)
- 学科
- 济(57961)
- 经济(57910)
- 管理(36379)
- 业(35807)
- 企(28620)
- 企业(28620)
- 中国(19857)
- 地方(19658)
- 方法(16738)
- 农(16411)
- 技术(15245)
- 业经(14994)
- 数学(12521)
- 数学方法(12267)
- 学(11822)
- 农业(11414)
- 银(11100)
- 银行(11082)
- 融(10941)
- 金融(10941)
- 行(10854)
- 发(10743)
- 地方经济(10739)
- 技术管理(10637)
- 制(10615)
- 财(10116)
- 理论(9931)
- 贸(9705)
- 贸易(9691)
- 环境(9307)
- 机构
- 学院(181894)
- 大学(178106)
- 济(71546)
- 经济(69853)
- 研究(68956)
- 管理(64978)
- 理学(53783)
- 中国(53419)
- 理学院(52999)
- 管理学(51891)
- 管理学院(51526)
- 科学(43287)
- 京(40351)
- 所(35840)
- 财(33258)
- 研究所(32119)
- 中心(30952)
- 农(30321)
- 江(30316)
- 范(28934)
- 师范(28650)
- 北京(26518)
- 院(25147)
- 州(25079)
- 财经(24918)
- 业大(24351)
- 农业(23279)
- 师范大学(22974)
- 省(22535)
- 经(22304)
- 基金
- 项目(112166)
- 科学(88593)
- 研究(83577)
- 基金(78390)
- 家(68635)
- 国家(67981)
- 科学基金(57944)
- 社会(52871)
- 社会科(50074)
- 社会科学(50061)
- 省(46506)
- 基金项目(41275)
- 划(38005)
- 教育(37166)
- 自然(35949)
- 自然科(35135)
- 自然科学(35127)
- 自然科学基金(34462)
- 编号(33213)
- 资助(31926)
- 发(31145)
- 成果(27330)
- 重点(25610)
- 创(25573)
- 发展(25197)
- 课题(25104)
- 展(24765)
- 创新(24112)
- 部(22880)
- 国家社会(21485)
共检索到301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薛群慧 施丛峰 李瑞霞
论文从昆明优越的旅游条件出发,分析了影响昆明旅游未来走向的因素,并预测了昆明旅游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昆明将朝着国际化、康体旅游、网络化、绿色生态、区域合作、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打造复合型多功能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购物再上台阶、企业并购重组等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昆明未来旅游新模式。本文将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决策依据。
关键词:
新的发展格局 昆明旅游 未来走向 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丁
1生态"春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省会昆明,位于以滇中高原,市区海拔1891米,三面环山,南临滇池。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昆明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柏文 彭仑 张志勇
昆明市旅游业历经10年的辉煌之后,出现了"规模增长,地位下降"的尴尬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1世纪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传统的旅游要素,而是更倚重于现代旅游要素。昆明与新兴旅游城市的差距就在于现代旅游要素的相对稀缺。昆明已经进入到"项目驱动发展"、"竞合激烈"、"危机并存"的旅游发展时代,为防止目的地继续老化和衰退,昆明应该借东南亚作为昆明旅游和加快旅游增长要素的转变,深度改革和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和创新旅游品牌、产品和项目,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方能重塑旅游辉煌,再续旅游神话。
关键词:
昆明市 旅游业综合改革 旅游新业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章全 明庆忠 李庆雷
区域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进而计算得出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生态位宽度,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和曲靖为次要节点及以楚雄为末端节点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书虹
针对昆明旅游目的地功能弱化,逐步由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退化的问题,本文提出昆明旅游业从观光走向休闲的途径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并对昆明旅游业从观光走向休闲的可能性、必要性进行讨论,提出昆明旅游业从观光走向休闲的战略构想和产业升级实施对策。
关键词:
旅游业 观光 休闲 产业升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骆静珊 陶犁
在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区位条件曾一直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其地处我国西南一隅,长期以来只靠贵昆线和成昆线两条铁路通往省外,远离国内旅游热点和温点;虽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但接壤的都为发展中国家,不是直接客源产生国。来云南的外国游客大多是经香港从广州入境,或由北京、广州进入昆明。目前,随着国家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以及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在医位上的优势已明显突出。作为云南省的旅游中心城市昆明,如何发挥其在云南旅游省以及东南亚旅游圈中的作用,抓住机遇,完善城市的社会功能,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栋生
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使昆明由过去的边陲省会城市,一变成为国内9+2泛珠江三角区域联盟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汇点,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主枢纽。如何围绕枢纽、创新、孵化和领航四大功能,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务实的探讨。
关键词:
区位优势 国际城市 文化产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泽笑 赵邦宏 秦安臣 朱克西
论文基于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生态系统,在测度指标中,强调了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对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研究方法,两者以递进式结构衔接,以昆明市东川区为案例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环保意识、乡村旅游参与度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较显著。(2)游客满意度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3)景点丰富度、乡村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村民收入的比重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尤为显著。据此,从带动作用、培训力度、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案例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泽笑 赵邦宏 秦安臣 朱克西
论文基于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生态系统,在测度指标中,强调了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对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研究方法,两者以递进式结构衔接,以昆明市东川区为案例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环保意识、乡村旅游参与度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较显著。(2)游客满意度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3)景点丰富度、乡村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村民收入的比重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尤为显著。据此,从带动作用、培训力度、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案例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小波 于希贤
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博览”二字 ,但对主题思想认识不足。笔者提出 ,将鸣凤山景区纳入规划范围 ,可实现“人与自然”主题从“人的自然化”到“自然的人化”的升华 ,并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 ,对今后世博园和昆明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世博园 鸣凤山 人与自然 主题公园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俊权 杜国祯 陈家宽
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局限性,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有利于大大加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完成昆明城市化空间布局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条件,经济与社会持续是目的。时代要求昆明必须把握住机遇,有力地推动整个昆明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现代新昆明 经济互动 生态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琦 窦小东 和克俭 曹言
结合昆明市主城区中水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估,探讨城市中水回用的发展特点、潜力和对策。首先,回顾昆明城市中水回用的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次,分析昆明城市中水利用的发展基础、利用水平及影响因素,并定量评估了中水回用的开发潜力及效益。最后,从工程建设、技术与机制创新、法规与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中水开发利用产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