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3)
- 2023(8331)
- 2022(6969)
- 2021(6333)
- 2020(5132)
- 2019(10975)
- 2018(10712)
- 2017(19565)
- 2016(10398)
- 2015(11307)
- 2014(10310)
- 2013(9858)
- 2012(8503)
- 2011(7695)
- 2010(7736)
- 2009(7282)
- 2008(6758)
- 2007(5945)
- 2006(5151)
- 2005(4309)
- 学科
- 济(37086)
- 经济(37055)
- 管理(32817)
- 业(32241)
- 企(26356)
- 企业(26356)
- 方法(15333)
- 数学(13066)
- 数学方法(12892)
- 技术(12666)
- 农(12643)
- 中国(10858)
- 业经(10179)
- 财(9691)
- 技术管理(9487)
- 农业(8454)
- 贸(7471)
- 贸易(7465)
- 学(7428)
- 制(7299)
- 易(7239)
- 理论(7151)
- 地方(6846)
- 环境(6757)
- 银(6058)
- 划(6047)
- 银行(6032)
- 行(5832)
- 教育(5701)
- 融(5516)
- 机构
- 学院(139581)
- 大学(136626)
- 济(57006)
- 经济(55920)
- 管理(53880)
- 理学(46924)
- 理学院(46420)
- 研究(45669)
- 管理学(45577)
- 管理学院(45316)
- 中国(33574)
- 科学(28014)
- 京(27657)
- 农(24560)
- 财(24436)
- 所(22133)
- 业大(21937)
- 江(20840)
- 中心(20784)
- 研究所(20238)
- 财经(19432)
- 农业(19351)
- 范(18535)
- 师范(18343)
- 经(17666)
- 经济学(17397)
- 北京(16586)
- 院(16505)
- 州(16474)
- 技术(15910)
- 基金
- 项目(97936)
- 科学(78271)
- 研究(72850)
- 基金(70762)
- 家(62307)
- 国家(61767)
- 科学基金(53309)
- 社会(47730)
- 社会科(45345)
- 社会科学(45333)
- 省(39992)
- 基金项目(37116)
- 教育(33519)
- 自然(33167)
- 划(32971)
- 自然科(32478)
- 自然科学(32470)
- 自然科学基金(31912)
- 编号(29461)
- 资助(27103)
- 创(24015)
- 成果(22934)
- 创新(22576)
- 重点(22128)
- 发(21976)
- 部(20622)
- 课题(20402)
- 国家社会(20329)
- 制(18950)
- 科研(18310)
共检索到202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余天心 王石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沙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中出现了道德方面的新问题 ,传统的思想道德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逐渐在产生 ,因此 ,加强道德建设更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振铎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按劳分配不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一次把按生产要素分配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关键词:
生产要素 市场经济 分配方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石建水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下,不能僵化固守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公有制实现条件,要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劳动报酬分配形式的统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在统一的有效方式,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资本主义社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着根本区别。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祥 赵庆寺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要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指导,借鉴了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历史经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科学认识,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要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业态”为主要场域的生产力,追求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能力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保障,确保各要素的系统集成,最终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厉以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在维护国家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在市场运行中,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十分重要。要知道,市场上有众多的市场主体,政府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而存在。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规范化,他们的活动必须在市场秩序正常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海峰
恢复高考是改变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恢复高考迅速提升了教育水平,进而保障高校生源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高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谨慎稳妥。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成为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纪念改革开放40年,重温1977年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分析恢复高考在教育、社会与政治方面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会给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增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有恒 曾蔼详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明确规定我国的基本价格制度是,实行并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这是我国19年价格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价格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性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根本举措。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贯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基础,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科技和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整合式创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性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根本举措。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贯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基础,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发展绿色科技和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彰显了中国对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整合式创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常兴华
1997年4月2日,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和实现形式”研讨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高校和研究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一、关于如何认识按劳分配问题 现阶段能否实现按劳分配?首都经贸大学杨时旺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怀疑甚至否定按劳分配的一些观点,其理由是不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薛家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翀
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他在资本积累理论中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趋向提高的规律,并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得到证实。但是,在二战后,资本有机构成是否趋向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此发生了争论。从逻辑上看,技术进步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固定资产价值的相对下降、流动资产耗费的相对减少等因素都会在相反方向上发挥作用。特别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产生更大影响。对战后美国、日本和英国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历史统计资料进行检验表明,如果把产业扩展到服务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并不是趋向提高,而是波动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