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44)
2023(4808)
2022(3866)
2021(3791)
2020(2755)
2019(6146)
2018(6046)
2017(9172)
2016(5731)
2015(6826)
2014(6760)
2013(5725)
2012(4947)
2011(4645)
2010(4812)
2009(4003)
2008(3850)
2007(3583)
2006(3075)
2005(2729)
作者
(13349)
(11238)
(10955)
(10853)
(7145)
(5205)
(5109)
(4277)
(4241)
(4203)
(3815)
(3759)
(3632)
(3560)
(3491)
(3331)
(3330)
(3281)
(3252)
(3184)
(2928)
(2816)
(2811)
(2691)
(2555)
(2530)
(2518)
(2418)
(2376)
(2317)
学科
管理(12742)
(12183)
经济(12177)
(10799)
教育(10376)
(9128)
企业(9128)
教学(7689)
理论(7261)
中国(7243)
(5342)
学法(4839)
教学法(4839)
业经(4817)
学理(3934)
学理论(3934)
政治(3894)
思想(3848)
研究(3764)
思想政治(3718)
政治教育(3718)
治教(3718)
德育(3669)
农业(3647)
(3646)
方法(3351)
学校(3297)
(3010)
工作(2805)
地方(2671)
机构
大学(70142)
学院(68885)
研究(22446)
管理(20084)
(18886)
经济(18182)
理学(17112)
理学院(16825)
管理学(16256)
管理学院(16129)
(15377)
教育(14805)
(14677)
师范(14599)
科学(13489)
中国(13471)
(11768)
技术(11593)
职业(11505)
师范大学(11420)
(10221)
北京(10092)
(9740)
中心(9491)
(9476)
研究所(9273)
业大(9181)
(9126)
(8982)
职业技术(7998)
基金
项目(44580)
研究(40419)
科学(34273)
基金(26714)
教育(23554)
社会(22342)
(21837)
国家(21484)
社会科(20802)
社会科学(20796)
(20683)
编号(19504)
科学基金(18029)
成果(17527)
(17245)
课题(16070)
(14685)
基金项目(13460)
项目编号(11746)
规划(11564)
大学(11266)
重点(10986)
(10733)
(10602)
(10282)
(10278)
资助(10068)
研究成果(9859)
(9644)
创新(9324)
期刊
教育(33561)
研究(25030)
(23888)
经济(23888)
中国(23320)
学报(10489)
大学(9693)
(9399)
职业(9363)
技术(8352)
(8286)
科学(7896)
管理(7767)
学学(7203)
农业(6916)
高等(6532)
图书(5466)
高等教育(5426)
业经(5248)
技术教育(5242)
职业技术(5242)
职业技术教育(5242)
成人(4646)
成人教育(4646)
(4463)
论坛(4463)
书馆(4227)
图书馆(4227)
经济研究(3764)
财经(3737)
共检索到11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陆颖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高校要把握关键抓住根本,引导大学生勇担奋斗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激扬奋斗热情,拓展奋斗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琦  
随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培育新青年的奋斗精神有着重大的价值意蕴。高职生作为新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奋斗精神的培育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高职生对奋斗精神的认识不足、认可度不高、意志薄弱、有效实践欠缺等,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培育奋斗精神的可行性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珂  
习近平总书记近300字的回信,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是一个载入劳模教育史册的里程碑。将劳模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可以为大学生德育提供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大学生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怀,塑造"崇尚劳动崇尚创造"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劳动模范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劳模群体的关怀和厚爱。日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全体在校学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表达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决心。4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瞳  
红色文化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历史性、革命性、教育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蕴含着强烈的爱国奋斗精神,是激发家国情怀,焕发奋斗精神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蕴含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是滋养大学生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文化土壤和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融合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树文  
重视与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第三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刚  
本文从当代在校大学生中艰苦奋斗精神疲软的现状出发,以当今艰苦奋斗精神重要意义为基础,探析如何在当今大学生中有效实施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途径,为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方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东  
大学生的幸福观不只是其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和看法,还要受到其生活的环境以及其周围的相关人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得以形成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本身既存在客观性,也存在着主观性,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觉悟水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蔚   李一凡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在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丰富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坚定沈阳大学生理想信念,涵养沈阳大学生道德情操及培养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契合点并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及个人层面提出推进路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忠  
大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再认识再创造,它涉及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而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路径,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培养。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积极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落地落实,引领广大职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才能强化和提升我国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成为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文章主要针对现代企业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意义,分析我国企业目前的员工培训现状,探讨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策略及措施,促进企业员工在新形势下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新华  陈亚鸿  谢鹏  
科技竞赛活动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专业社团竞赛、创新训练计划、社会平台竞赛、工程项目竞赛"五个层面的竞赛活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融合、竞赛与培养相互促进的科技竞赛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求知精神,训练其创新思维,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刘文博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原则,探索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高校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机制,创新载体,促进融合,以生为本,优化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建设者作出应有贡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钱昭楚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完备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一系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了解创新能力价值内涵及构成,明确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责任,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以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志铖  张禧  何临春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诉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个人与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把握关键环节,在深化责任认知、强化责任认同、引领责任行动上下工夫、见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