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21)
- 2023(5114)
- 2022(4093)
- 2021(3806)
- 2020(3179)
- 2019(6938)
- 2018(7150)
- 2017(12809)
- 2016(7422)
- 2015(8580)
- 2014(8911)
- 2013(8327)
- 2012(8006)
- 2011(7329)
- 2010(7472)
- 2009(7026)
- 2008(7196)
- 2007(6790)
- 2006(6042)
- 2005(5516)
- 学科
- 济(25724)
- 经济(25673)
- 管理(21790)
- 业(17743)
- 企(15574)
- 企业(15574)
- 方法(9382)
- 学(8483)
- 中国(8424)
- 制(7944)
- 财(7885)
- 农(7539)
- 数学(7134)
- 数学方法(6947)
- 理论(6917)
- 体(6856)
- 业经(6138)
- 融(5602)
- 金融(5595)
- 教育(5509)
- 银(5487)
- 银行(5467)
- 行(5287)
- 地方(4655)
- 贸(4527)
- 贸易(4524)
- 农业(4523)
- 和(4452)
- 务(4398)
- 策(4370)
- 机构
- 大学(108698)
- 学院(107220)
- 研究(40001)
- 济(36981)
- 管理(36354)
- 经济(35854)
- 中国(30445)
- 理学(30300)
- 理学院(29892)
- 管理学(29094)
- 管理学院(28908)
- 科学(25765)
- 京(24630)
- 农(21594)
- 所(21555)
- 研究所(19413)
- 财(19313)
- 中心(18344)
- 江(17776)
- 农业(17174)
- 业大(16905)
- 范(16160)
- 师范(15915)
- 北京(15824)
- 院(14547)
- 财经(14473)
- 技术(14251)
- 州(14026)
- 省(13349)
- 经(13065)
- 基金
- 项目(67436)
- 科学(51533)
- 研究(48659)
- 基金(46830)
- 家(41893)
- 国家(41490)
- 科学基金(34066)
- 社会(28707)
- 社会科(26896)
- 社会科学(26889)
- 省(26433)
- 基金项目(23762)
- 教育(23574)
- 划(22634)
- 自然(22360)
- 自然科(21875)
- 自然科学(21867)
- 自然科学基金(21438)
- 编号(20553)
- 资助(19798)
- 成果(18570)
- 课题(15306)
- 重点(15287)
- 部(14558)
- 发(13648)
- 创(13080)
- 科研(12706)
- 项目编号(12694)
- 年(12570)
- 计划(12487)
共检索到175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魏波
建构东亚共同体遭遇意识形态的阻碍,其中一个深层命题是如何在认识和对待他者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基础。从历史文化的语境分析,东亚传统的"天下秩序"以及"汉字文化圈"提供了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基本范式,它们基于"主奴观念"之上,维系了东亚区域的利益和权力结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国家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在推动东亚崛起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建构中的摇摆不定。同时,文化深处的"主奴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依然根深蒂固,导致东亚难以形成较大的认同交集,这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的深层障碍。在平等对待他者中重构自我,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扩大文化认同的交集,既是东亚各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理想模式的外在条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建民
创建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东亚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一体化”的区域;它既有成功的、进步的古代“东亚文化圈”,也有反动的、失败的近代“大东亚共荣圈”,还有设想中的“东亚共同体”。然而,现实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东亚共同体”能否迅速建立的前提条件。为促进未来“东亚共同体”区域内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共通文字,这不是复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人们思考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在普遍关注经济协作的情况下,尤应重视思想文化观念的问题,因为东亚各国间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问题,不能光靠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而确实需要从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建立 李薇
东亚共同体的兴起与消退,暗示了仪靠经济一体化带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存在缺陷。东亚究竟有无结成共同体的可能,虽然不能忽视经济等领域合作的推动作用,但最终取决于该地区能否成功形塑东亚身份认同。东亚二元格局的形成加剧了东亚身份认同建构的复杂性。日本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建构东亚身份认同的最大瓶颈。研究东亚共同体建设,不应仅囿于既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有必要参考心理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合理有序、切实有效地建构东亚身份认同。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东亚身份认同 东亚二元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国际政治与经济综合研究"课题组 刘强 王维 董庆安 黎峰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国家谋求官方合作的构想之一。历经多年,时隐时现,既有良好的构建基础,困难和挑战也十分明显。本文旨在分析东亚国家构建共同体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困难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所应具备的理性思维。本文认为:东亚以经济领域的合作为先导,以政治、外交、安全合作为保障,扩大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培育地区的积极正向认同,使得合作给各成员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好处,东亚共同体的远景规划最后就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铁军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罗力
“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共识的10年,是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的10年。中国已成为推动东亚共同体加速成长的积极中坚力量。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担心,促使日、韩、印、俄都力图积极加入这个合作进程。由于中国参加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势头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因而其他国家的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尽管推动东亚共同体进程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东盟国家,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关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黎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合作的必然趋势,是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然而,在小泉政府期间,因日本不与中国讨论东亚共同体,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孤立中国,中日关系冷淡,中日两国一直未能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日本民主党实现政权轮替后,表示了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姿态,受到了中国的欢迎,出现了中日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局面。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根据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前提、原则与途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中日韩对建立东亚共同体达成共识后,各界对东亚共同体的前景并不乐观。从各国关于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指导思想上看,日本是为了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应对中国崛起,提高本国在东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韩国是为了摆脱夹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三明治"地位;而中国更多地从"和谐世界"理念出发,为本国的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尽管中日韩对东亚共同体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认识,但三国指导思想的相互矛盾影响了三国的切实合作,同时,现存的领土问题、主导权之争、美国因素等都是现实障碍。因此,处理好中日韩与美日韩的关系,加强中日韩合作是推动东亚共同体获得进展的关键。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指导思想 阻碍因素 挑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树勇 于阳
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建构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环节之一。人文共同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古代东亚文化共同体初见于汉代,鼎盛于隋唐,17世纪中叶明清嬗代后逐渐走向衰落,西方殖民东侵与近代日本扩张等因素使其趋于崩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亚群体性崛起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当下建构有了现实可能。文化区域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重要体现。以该视角分析东亚人文共同体建构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存在由历史塑造的相似价值观,东亚文化在域外文化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抗逆性",但区域内核心行为体对构建人文共同体尚未形成一致的强烈意愿。在推动路径方面,当前东亚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文化领导者,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推动会因历史与政治问题受阻,东亚文化主体性建设须克服"例外论"陷阱。因此,推动建构人文共同体需将文化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由此尝试强化行为体的构建意愿;在推动主体上避免单中心主义,重视多边协调;方式上在坚持依托政府主导的跨区域对话机制的同时,应深化区域内文化产业合作、推进民间自发性人文交流;在内容上需注重兼收并蓄,融合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文化,逐渐实现东亚各国文化的多元一体。人文共同体将以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在东亚展开,为多元一体的东亚国际体系提供精神支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郭延军 王春梅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本文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亚安全 新区域主义 安全共同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姜跃春
因东亚地区区情复杂,加上构建"东亚共同体"也是一个复杂的艰巨工程,有关各方在参与范围、对象等问题上存有分歧,为此东亚共同体建设只能是区域合作的长远目标。从发展趋势看,10+3应该成为共同体的基础,中日韩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与区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策协调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区域合作 中日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联合
东亚共同体是近年来东亚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变量。从客观发展趋势和各方积极愿望看,东亚共同体可以成为东亚合作的一个远景目标。东亚共同体迄今主要停留在理念层面,有关它的性质和内涵,学术界尚未取得广泛和明确的共识。本文阐述了对东亚共同体的基本认识,着重分析了其政治/安全含义,并进而探讨了它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 东亚合作 政治/安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甘峰
基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体制性原因,东亚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应该说,这是区域合作的政治构想。然而,作为政治构想的东亚一体化是一种"经济增长型政治"的意图,它走出了一条与欧盟完全不同的路径。首先,在欧洲,以"欧洲人"为核心的欧洲主义成为地域统合的原动力,可是,东亚经济统合缺乏"欧洲人"那种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地域结构性的差异。其次,东盟"10+3"模式是东亚共同体的推进机制,然而,与欧盟比较,东亚缺少一个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又有法律约束力的推进机构。再次,冷战从欧洲全面退却,但是,在东亚,"冷战"呈进攻态势,"亚洲主义"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最后,文章指出,应以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东亚机构建设,以机构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并推动东亚共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