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3)
2023(9333)
2022(7736)
2021(7290)
2020(6019)
2019(13545)
2018(13016)
2017(23084)
2016(13766)
2015(15890)
2014(16052)
2013(14674)
2012(13550)
2011(12220)
2010(12943)
2009(11576)
2008(10664)
2007(9759)
2006(8689)
2005(8066)
作者
(36294)
(29653)
(29480)
(28175)
(18635)
(14292)
(13817)
(11614)
(11317)
(10851)
(10263)
(9885)
(9416)
(9355)
(9292)
(9242)
(9231)
(8747)
(8722)
(8394)
(7818)
(7323)
(7187)
(6918)
(6767)
(6744)
(6643)
(6633)
(6119)
(6072)
学科
(41583)
经济(41547)
管理(31684)
(30420)
(25802)
企业(25802)
中国(25798)
(25174)
金融(25174)
(22695)
银行(22671)
(22029)
教育(21171)
方法(17675)
数学(15313)
数学方法(15019)
理论(14090)
(13778)
(12238)
(12062)
(11015)
中国金融(11000)
业经(10825)
教学(10749)
地方(10721)
(9728)
财务(9703)
财务管理(9687)
企业财务(9285)
农业(8405)
机构
学院(178895)
大学(175776)
研究(61567)
(61347)
经济(59580)
管理(56369)
理学(47868)
中国(47307)
理学院(47218)
管理学(45977)
管理学院(45651)
(38839)
科学(36573)
(33352)
教育(33127)
师范(33078)
(31019)
(30588)
中心(29721)
(29381)
技术(28597)
(28450)
研究所(27753)
职业(26966)
师范大学(26910)
北京(25107)
业大(24635)
(24121)
财经(23962)
农业(22250)
基金
项目(112047)
研究(90922)
科学(88848)
基金(75438)
(64608)
国家(63835)
科学基金(53959)
社会(53387)
教育(52204)
社会科(50363)
社会科学(50348)
(48248)
(41553)
编号(40971)
基金项目(38728)
成果(35581)
课题(32941)
自然(32437)
自然科(31705)
自然科学(31699)
自然科学基金(31154)
资助(31005)
(28449)
重点(27609)
(26021)
(25738)
规划(24847)
项目编号(24412)
(24153)
(24131)
期刊
(66636)
经济(66636)
研究(61696)
教育(60903)
中国(50410)
(29902)
金融(29902)
学报(26977)
(25403)
(24987)
科学(22862)
技术(22500)
大学(21911)
管理(20310)
职业(19361)
学学(19106)
农业(16616)
技术教育(12686)
职业技术(12686)
职业技术教育(12686)
财经(12345)
(10935)
论坛(10935)
(10679)
经济研究(10439)
业经(9903)
(8934)
(8220)
(8123)
问题(7882)
共检索到286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鹏超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涵上互通、互补,在功能上互动,两者统一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路径主要是:将价值理性科学地融入专业教育,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课程内容,搭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实践平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源源  
认为MPA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思路、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中既展示了价值理性,也包含有工具理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MPA教育的工具理性显得更为突出,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提出有必要以价值理性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载体,重构MPA教育,使之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全面推进"到"全面实施",强调了从国家层面将加强高校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决心。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经运行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新  来钇汝  秦丹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却遭遇了巨大阻力,其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智能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辩证的方法实现协同统一。智能教育应坚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使命,禁止用技术“神话”催生教育焦虑,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防止技术凌驾于教师“主体”之上并把技术的工具属性强行赋予教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远清  
为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力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工委、南开大学于2010年6月12-13日在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了"2010年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论坛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学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交流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中取得的最新成果,研究探讨了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本刊将陆续选发论坛的主旨报告,供读者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俞步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当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尤其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渴望。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现状、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入手,在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课余素质教育学分制为平台,推进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杏花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劳动者。积极探索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机制,是所有高职院校应坚持的办学目标。分析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机制方面所作的探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建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的重点自然不是要不要抓素质教育,而是抓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怎样抓素质教育?我们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积极实践,务求实效。一、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谋求做人和做事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必须坚持素质和能力并重,具体地说,对素质教育问题,必须做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尹景玉  齐福荣  
要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牢牢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心民情。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本位”原则,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位置。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养成”这个核心,重点抓好职业道德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于勇  
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在澄清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要具备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国家、学校的高度重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国耀  米娟  
隐性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隐性教育内涵、特点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院校隐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改革创新显性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施积极的隐性教育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占梦君   谢莉花  
职普融通是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职普融通的工具性价值已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但对其应然价值取向与本体目标分析的研究较少。基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职普融通在价值取向上应克服极端的工具主义倾向与片面的价值主义倾向,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重维度的统一。在目标向度上,应逐步超越工具理性,从追求兼具横向与纵向平衡的产业人才结构到建构基于主动选择的类型分流教育,最终落实、统一到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在推进策略上,应指向产业、教育与人的基础性、中介性与终结性三重目标维度,通过完善教育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与时空结构来推进职普融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合的限度。历史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以及当下在其他领域的再次整合为其提供了范例。欲使教育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融合,我们需转变"技术至上"观念,使"人机对话"有效促进"人际对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回归"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巨绍炜   蔡萌  
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对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视角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2022年调查获取的29 529份全国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乡土情结正向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城市融入感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家庭禀赋通过个体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部分中介,负向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返乡政策感知正向调节乡土情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畅通返乡政策精准投递渠道,依托乡土情结纽带引导高职人才返乡;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试点返乡就业的定向招生模式,指导面向乡村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高职院校加大弱势阶层家庭学生就业帮扶,推进学生返乡下乡实践与城市求职关怀;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努力学习夯实个体资本基础,主动了解返乡政策厚植乡土情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