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7)
- 2023(7878)
- 2022(6702)
- 2021(6402)
- 2020(5408)
- 2019(12203)
- 2018(12030)
- 2017(22667)
- 2016(12479)
- 2015(14253)
- 2014(14597)
- 2013(13967)
- 2012(13208)
- 2011(11897)
- 2010(12131)
- 2009(11320)
- 2008(11501)
- 2007(10888)
- 2006(9778)
- 2005(8876)
- 学科
- 济(51102)
- 经济(51025)
- 管理(33293)
- 业(28312)
- 企(23074)
- 企业(23074)
- 方法(19269)
- 制(16009)
- 银(15563)
- 银行(15541)
- 数学(15264)
- 数学方法(15032)
- 行(14644)
- 中国(13589)
- 农(13348)
- 学(11557)
- 融(11073)
- 金融(11065)
- 财(10830)
- 地方(10663)
- 理论(9982)
- 业经(9904)
- 度(9570)
- 制度(9567)
- 体(9209)
- 农业(9022)
- 贸(8050)
- 业务(8042)
- 贸易(8040)
- 易(7797)
- 机构
- 大学(176757)
- 学院(176647)
- 济(65379)
- 经济(63641)
- 研究(63228)
- 管理(63190)
- 中国(53471)
- 理学(52298)
- 理学院(51564)
- 管理学(50424)
- 管理学院(50073)
- 科学(39928)
- 京(39337)
- 财(33850)
- 农(33046)
- 所(32721)
- 中心(30029)
- 研究所(29637)
- 江(28585)
- 财经(26281)
- 范(26256)
- 农业(25932)
- 师范(25927)
- 业大(25508)
- 北京(25427)
- 经(23676)
- 州(23668)
- 院(22672)
- 师范大学(20898)
- 省(20136)
- 基金
- 项目(113074)
- 科学(87762)
- 基金(81254)
- 研究(80659)
- 家(72833)
- 国家(71779)
- 科学基金(59792)
- 社会(50291)
- 社会科(47469)
- 社会科学(47457)
- 省(43464)
- 基金项目(42808)
- 自然(39243)
- 自然科(38297)
- 自然科学(38283)
- 自然科学基金(37555)
- 划(37241)
- 教育(37232)
- 资助(35046)
- 编号(32191)
- 成果(27056)
- 重点(25304)
- 部(24337)
- 发(24012)
- 课题(23361)
- 创(22106)
- 科研(21325)
- 大学(20901)
- 创新(20709)
- 国家社会(20623)
共检索到285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乌铁红 田雨增
作为一种以四海为家的旅居生活方式,房车旅行私密性强、安全性高、灵活性好,随着流动性和现代性的推进,房车“异军突起”。文章基于流动性视角,以日受欢迎、地处西北的中国四大牧区——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四地房车旅行游记为研究数据,探讨房车游牧者在旅行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人地互动。研究发现:房车旅行的本质是一种流动生活方式,是一种在家性与在途性相结合的流动性旅行体验;房车旅行的在家体验包括在家式空间秩序、生活实践和流动茧居,在途体验包括流动中的偶发性体验、阅览体验和变速体验;西北牧区的房车旅行催生了类型丰富的人地互动,建构了独特的主体意义—豪侠精神。研究反思了旅游“二元”构念,拓展了旅游语境中的流动性理论内涵,可为西北牧区房车旅行产品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流动性 房车旅行 体验 人地互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文彤 张玉林
全球化背景下,流动已成为常态,传统固定的"家"受到了挑战。现有研究多将"流动"和"家"置于对立的状态,聚焦于故乡或他乡静态固定的"家",忽略了"家"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文章在"新流动范式"视角下以房车旅游为例,基于携程网房车游记的质性研究探讨房车旅游与"流动的家"的内在联系:兼具房、车功能的房车将旅游与家叠合起来,游客据自身喜好进行布置,其设施设备实现了房车在流动中的"家的功能";游客在旅途中通过房车陪伴亲朋好友,在增进传统情感的同时拓展具有认同感的更广泛群体,形成含多种感情成分的"家的情感";房车的流动性是建构"家"的重要力量,人们在流动中体验和营造家,在家中感受流动的快乐与新奇,实现了固定家所无法满足的"家的想象"。
关键词:
家 家的体验 家的营造 流动性 房车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魏雷 朱竑
房车旅行(recreational vehicle travel)具有自由、灵活、机动性强等方面的特征,使旅行者可以掌控改变的机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房车可以是高度流动的。然而,传统的观念中,流动似乎暗示着无家可归或无以为家。但新文化地理学家们提出,家不是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可以在流动当中构建的(2),人们可以在旅途中感受"远离家的家"。
关键词:
目的地 第二居所 旅游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斌 杨钊 刘永婷 刘世杰
中国老年旅游人数快速增长,部分老年人开始选择房车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既有家的安全,又保证了探索的自由,中国老年"房车游牧族"群体日益增多,但目前针对该群体的研究在国内鲜有见者。文章基于旅行生涯梯度、积极老龄化等相关理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核心发生层面、主观驱动力层面和客观吸引力层面探讨中国老年"房车游牧族"群体的形成机制。通过既定内容的定性分析程序对案例的视频采访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房车旅行逐渐从"出游方式"变为"旅行生活",老年参与群体则从"房车用户"变为"房车游牧族",房车旅行表达了老年人安全探索和自我实现的渴望,是催生老年人房车旅行的内在动力,并受到个体因素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影响,而完成高阶探索、保持旅行效果和对时间的焦虑等又促使中国老年人将房车旅行进一步付诸为持续且变化的"房车游牧"行为。
关键词:
老年人 房车旅行 游牧族 形成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幼陵 郝益东
[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将单纯依附自然的游牧业转型发展为生产稳定、生活安定的建设型草原畜牧业,并且开始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方法]然而进入21世纪后,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把国外游牧猎奇话语冠以“国际新概念”引入到我国学术界,宣扬在中国牧区恢复游牧。文章就国外游牧话语中的流动性、非均衡、公共产权、“游牧=生态”标签、“反规则”的牧区特殊论、排斥发展要素的“本土化”与中国牧区的差异进行辨析。[结果]该文揭示其实质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彰显中国牧区坚持建设养畜迈向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巨大成就。[结论]强调只有排除国外游牧话语的干扰,才能使我国牧区已经初现的现代生态文明景象更加美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现代化”的要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娟娟
基于研究人口迁移原因的推拉理论,面对甘南游牧人口生存环境的变化,笔者借助熵概念,提出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已经存在,并构建了包括推力、拉力和中间障碍等内容的动力机制体系。继而具体论述了这一体系,笔者认为甘南游牧人口定居的推力机制由建立草原临界退偿机制、建植人工草地等内容组成,拉力机制由培育生态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等内容组成,且深入分析了横亘在"推"、"拉"力之间的中间障碍因素。
关键词:
推拉理论 熵 推力 拉力 中间障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王娟娟
借助可持续发展阈值的概念,我们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并在分析草地类型和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草地退化现状、定居进展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多层次的游牧人口定居模式。提出甘南各地应立足实际,在完全定居、半定居和混合定居等三种模式中,进行适宜的定居模式选择。
关键词:
游牧人口定居 草地类型 草地功能 模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娟娟 高新才
在草地生态严重退化的情况下,很多牧区启动了游牧人口定居工程,因地制宜地运行相宜的定居机制是保证工程效应发挥的关键之一。本文提出甘南游牧人口定居的机制应当是由存在紧密逻辑关系的动力、运行、稳定和效益等四大机制共同组成的完整的机制体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寅姗 陈家熙 钱俊希
在"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成为了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相互牵连的复杂过程,而交通工具作为一种"流动性技术"也不再仅仅是克服距离的功能性工具,每一种流动方式都被赋予了丰富且独特的意义。同时,在中国后改革时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入藏旅游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精神的旅程,而不同的入藏方式对这种旅游体验又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入藏火车为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3种研究方法,从新移动范式的角度研究入藏游客、目的地西藏与青藏铁路沿途景观、入藏火车内部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文章认为,首先目的地西藏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美玲 苗红萍 海力且木·斯依提
该文以新疆传统牧区牧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典型牧区157户牧民对生产目标重要性判断的实际资料,利用配对比较法分析了牧民生产行为的目标偏好,旨在揭示牧民生产决策行为目标多元化的客观存在性及具体表现,为制定引导牧民生产行为的经济政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牧民生产决策行为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而且其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层次性;不同收入的牧户之间目标偏好无明显差异,牧民对扩大饲养规模和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
新疆牧区 游牧民 目标偏好 差异性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启耀
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地理学家对人类学家庄孔韶田野笔记中的感性描述不以为然,提出了感性表述在科学文本中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尖锐质疑;而人类学家也对地理学家的"科学"标准进行反诘,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本真性是一个由西方学者提出,并在西方旅游研究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成为西方旅游学术界的热门研究话题之一。这个研究话题也被介绍到中国,却在中国学者中引起了迥异的反应。一部分学者顺应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趋势,接过这个话题,并用中国的经验事实来检验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个话题对中国的适用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游客并不关心本真性。因此,去研究中国旅游中的本真性,等于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中国游客是否真的不关心本真性?不论说"是",还是说"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袁超 孔翔 陈品宇
原真性作为旅游研究中热点话题,却较少探讨传统村落旅游情景下的原真性问题。传统村落兼具乡村聚落、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多维属性,致使其原真性问题更为复杂,村落、原真性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基于此,该文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为例,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立足建构主义视角,探讨旅游者“主位”下的原真性体验。研究发现原真性在传统村落此类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仍具有作用,体现在旅游者对村落原始特征、反商业化、建筑特色与文化符号的追寻,目的地文化掮客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此种追寻在旅游者具身实践中得以强化,并在遗产景观、乡村意象、旅游景观与地方氛围、文化独特性的交互品鉴中形成原真性体验。在此过程中,旅游者偏好以静态、冰冻过去的方式理解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此外,文章依据旅游者建构原真性方式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原始想象型、审美现实型、理性认知型。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原真性研究领域中观点争鸣的认识,回应传统村落此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其原真性该如何理解的学理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卫银栋 贾一诺 杨昆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成果。文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文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类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4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4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卫银栋 徐英 谢彦君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户外旅游方式,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但目前关于徒步旅游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关于徒步旅游体验中情境体验与人际互动的探讨。文章在对西藏墨脱、冈仁波齐转山、甘丹寺-桑耶寺3条不同徒步路线的徒步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结合仪式理论对徒步旅游体验的仪式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徒步旅游体验相当于一种通过仪式,这种通过仪式发生在逆转阈限中,包含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个体通过表现为徒步者经历原始生存体验、记忆刺点、未知体验、沉浸体验、在场流动性体验和"成瘾"体验后,所获得的个人成长,其高峰体验为个体畅爽体验。人际通过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互助氛围、群体激励、逆转人际交往、本性暴露、熟悉/陌生人际变化的交往考验后所实现的人际关系上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其高峰体验为群体共睦态体验。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磨砺与考验的西藏徒步旅游体验,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符号性通过仪式,是一种实质性的通过仪式。
关键词:
徒步旅游 通过仪式 个体通过 人际通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