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8)
- 2023(8880)
- 2022(7911)
- 2021(7440)
- 2020(6706)
- 2019(15543)
- 2018(15502)
- 2017(29511)
- 2016(16868)
- 2015(19710)
- 2014(20011)
- 2013(20231)
- 2012(19282)
- 2011(17285)
- 2010(17775)
- 2009(16987)
- 2008(17555)
- 2007(16470)
- 2006(14514)
- 2005(13208)
- 学科
- 济(68368)
- 经济(68302)
- 管理(54830)
- 业(48718)
- 企(40278)
- 企业(40278)
- 方法(31629)
- 数学(26725)
- 数学方法(26393)
- 农(20732)
- 财(19966)
- 中国(17454)
- 地方(16273)
- 学(16131)
- 制(15018)
- 业经(14607)
- 农业(13734)
- 和(12867)
- 务(12815)
- 贸(12777)
- 财务(12772)
- 贸易(12771)
- 财务管理(12728)
- 易(12346)
- 企业财务(11983)
- 理论(11654)
- 银(11366)
- 银行(11333)
- 行(10638)
- 划(10536)
- 机构
- 大学(247574)
- 学院(246321)
- 济(95601)
- 管理(94570)
- 经济(93007)
- 研究(85553)
- 理学(78427)
- 理学院(77460)
- 管理学(76048)
- 管理学院(75551)
- 中国(67928)
- 科学(55402)
- 京(54992)
- 农(48516)
- 所(46458)
- 财(46451)
- 研究所(41893)
- 江(41730)
- 中心(41220)
- 业大(39480)
- 农业(38357)
- 财经(35107)
- 北京(34849)
- 范(33700)
- 师范(33355)
- 州(32920)
- 省(31692)
- 经(31521)
- 院(30197)
- 经济学(27680)
- 基金
- 项目(154172)
- 科学(118054)
- 研究(111142)
- 基金(107866)
- 家(94506)
- 国家(93640)
- 科学基金(78387)
- 社会(66233)
- 省(63236)
- 社会科(62435)
- 社会科学(62403)
- 基金项目(57438)
- 划(51901)
- 自然(51787)
- 教育(51445)
- 自然科(50398)
- 自然科学(50380)
- 自然科学基金(49458)
- 编号(47300)
- 资助(45373)
- 成果(39846)
- 重点(34982)
- 部(33793)
- 发(33540)
- 课题(32817)
- 创(30769)
- 科研(29800)
- 计划(29102)
- 创新(28846)
- 大学(28273)
- 期刊
- 济(114596)
- 经济(114596)
- 研究(70066)
- 中国(57196)
- 农(43929)
- 学报(43231)
- 财(39156)
- 科学(37851)
- 管理(36651)
- 大学(31200)
- 农业(29437)
- 学学(28828)
- 教育(28440)
- 融(23787)
- 金融(23787)
- 技术(22756)
- 业经(18364)
- 业(18087)
- 财经(17451)
- 图书(16340)
- 经济研究(16018)
- 经(15091)
- 问题(15074)
- 资源(14170)
- 版(13305)
- 技术经济(13049)
- 贸(12212)
- 理论(12099)
- 书馆(11610)
- 图书馆(11610)
共检索到391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段士进
在"三保"中有为用好政策赢增量。淮南市国土资源局提前谋划,主动服务,盘活用尽年度新增计划与单独选址指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争取重点项目用地点供,挖掘存量用地和调整"批而未用"土地,多措并举保用地。2007年至2012年,全市共获批新增建设用地8.45万亩,其中农用地7.12万亩,有效保障了淮南市发展用地,并为市"项目攻坚年"提供坚实支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琼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企一市"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先有企业再有城市、城市的大部分人也是企业的职工、城市与企业间有高度依存关系,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也决定了职工社会保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安徽省淮南市缘煤而建,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原淮南矿务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丁兆罡 段传庆 洪天求
城市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厘清绿色经济和绿色城市转型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驱动力、绿色生产力、绿色生命力"三位一体的城市绿色转型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离差最大化法改进的优化模型来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城市绿色转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了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验证,基于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岸 顾康康
选取煤矿型城市淮南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12月淮南市Landsat-TM影像、淮南市采煤塌陷地分布矢量图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从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评价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优先级,利用GIS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恢复优先级分为非常低、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结果表明:淮南市区生态恢复优先级高和较高的塌陷区面积所占比例为27.34%,主要分布于潘集区采煤塌陷区的中南部、八公山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的西北部以及大通区采煤塌陷区的大部分区域,建议将这些区域予以优先恢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庞胜
今年2月以来,安徽省淮南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一路走高,始终在5%以上的高位运行,6月份达到了7.3%的高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面对严峻的物价形势,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超前谋划、专题研究、综合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杨显明 孙雷
基于个体行为与城市空间互动的视角,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体制转轨期城市居民职住迁移路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不同社会属性居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选择方式,以期把握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规律,为城市社会与空间结构转型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阶段淮南市居民迁居路径分别表现为组团内部交互式迁移、临近组团跳跃式迁移和目的地组团集中跨越式迁移,居民转职路径表现为复杂网络化与多点指向化、集中化与趋业化以及趋利化与非矿化;2伴随着体制转轨程度的深化,三个阶段居民职住迁移路径表现为居住矿业乡镇化—就业下岗去矿化、居住乡镇城镇化—就业矿业商业化以及居住城区新城化—就业行政商业化;3分别基于次数和导向划分了居民职住迁移路径并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居住空间及职业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仁宗
今年上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和转型调整压力,安徽省淮南市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一是打造就业动力"新引擎"。大力拓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等就业新路径,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由去年同期的41.2%上升到56.9%,促进新增市场主体5691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之荣 李俊 邓国华
未来企业或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员工将成为各类企业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如何管理好知识员工已成为各企业或区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安徽省知识员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知识员工 管理 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觉曙
“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义的山区要占全国总面积的65%。以海拔高度计算,超过1000m的土地也占全国总面积的84%。因此,山区开发与整治理应成为我国国土开发与整治的头等大事。本文以安徽境内山区为例,就山区国土综合开发中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同步开发 山区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山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各种社会文化景观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兆良
近年来,安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FD I)纷纷涌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吸引、利用FD I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FD I在三次产业间及各产业内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业及房地产等行业。计量分析表明FD I对安徽总产值有较明显拉动作用,并促进其产业结构升级,但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不显著。安徽今后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按产业发展规划引导FD I的流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安徽 FDI GDP 产业结构 就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成荣 徐家声 张之源 殷福才 王晓辉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讨论了自然资源态势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面积减小、质量降低是主要耕地利用问题,实现耕地总量平衡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森林资源主要表现龄组、林种、树种等结构不合理、蓄积量小、林地生产力低等,封山育林、调整林层结构、提高种植指数等措施可逐步健全森林生态系统和实现森林生态安全;安徽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不高、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可通过"南水北调"、改善用水设施、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用水效率和污水处理能力而得到解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焦华富 宣国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衰退、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集群效应,认为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是煤炭城市实现依托式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市煤炭产业群发展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煤炭产业群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煤炭城市 产业集群 产业转型 淮南市
[期刊] 预测
[作者]
曹揆昕 邓寿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