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7)
2023(2422)
2022(2070)
2021(2016)
2020(1662)
2019(3631)
2018(3612)
2017(6333)
2016(3472)
2015(3709)
2014(3616)
2013(3461)
2012(3184)
2011(3002)
2010(2995)
2009(2856)
2008(2762)
2007(2485)
2006(2333)
2005(2179)
作者
(9846)
(8161)
(8058)
(7736)
(5184)
(3914)
(3688)
(3156)
(3117)
(2816)
(2736)
(2717)
(2601)
(2599)
(2538)
(2459)
(2418)
(2391)
(2371)
(2344)
(2142)
(1990)
(1934)
(1873)
(1847)
(1815)
(1792)
(1662)
(1646)
(1622)
学科
(12385)
经济(12377)
管理(12110)
(8316)
环境(8048)
(7850)
(7547)
企业(7547)
(4808)
方法(4159)
理论(3804)
规划(3788)
环境规划(3695)
教学(3510)
(3357)
中国(3289)
经济学(3289)
数学(3018)
(2993)
教育(2968)
数学方法(2924)
(2871)
资源(2603)
地方(2596)
(2512)
金融(2512)
业经(2495)
技术(2362)
(2351)
(2254)
机构
大学(51378)
学院(48714)
(18334)
管理(18066)
经济(17910)
研究(16662)
理学(15632)
理学院(15385)
管理学(15031)
管理学院(14945)
中国(12446)
(10918)
科学(10885)
(9273)
师范(9203)
(8526)
(8274)
中心(8199)
师范大学(7697)
(7651)
研究所(7627)
北京(6889)
教育(6758)
财经(6750)
(6706)
业大(6296)
(6094)
(6075)
经济学(6062)
(5750)
基金
项目(32553)
科学(26008)
研究(24733)
基金(23475)
(20324)
国家(20129)
科学基金(17335)
社会(15913)
社会科(14917)
社会科学(14913)
(12836)
基金项目(12294)
教育(12217)
(11092)
自然(10909)
自然科(10608)
自然科学(10605)
自然科学基金(10409)
编号(10054)
资助(9286)
成果(8810)
重点(7602)
(7340)
课题(7197)
(6981)
(6805)
国家社会(6621)
大学(6583)
项目编号(6412)
教育部(6358)
期刊
(20307)
经济(20307)
研究(14493)
中国(11932)
教育(10494)
学报(8113)
科学(7090)
(7042)
管理(6214)
大学(5918)
(5582)
学学(5260)
图书(4617)
(4257)
金融(4257)
农业(3743)
技术(3594)
财经(3550)
书馆(3353)
图书馆(3353)
经济研究(3253)
(3031)
业经(2863)
资源(2752)
情报(2405)
问题(2370)
(2352)
科技(2243)
(2174)
论坛(2174)
共检索到74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美倩  郑旭东  
本研究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从"在场"这一关键概念出发,对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进行了现象学意义的理论考察。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看,在教育这一境域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与作为生活世界的学习环境通过"在场"实现的融合,是通过作为工具中介的技术具身于人完成的。具身学习环境之于主体的在场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基于具身认知的理论,以具身的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从而为学习者的在场体验提供潜在可能。只有以具身技术为中介,才能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的在场,即通过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之中介与桥梁的具身技术来建立"学习者—学习环境"之间的"在场"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午鹏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义泉  张向葵  
 超越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现象,它既不属于接受式学习,又区别于发现式学习。超越式学习是由两个要素构成,即学习量的拓展和学习质的改变。超越式学习在量的拓展的同时,必须对学习对象进行考问、质疑、批判,找出人们对其评价的问题,分析其不足,形成自己的观点。超越式学习的出发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的接受和发现与对学习对象的改造、发展、批判结合起来,从而把人培养成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即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美倩  郑旭东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耀武  崔佳  
具身认知把身体由学习的"边缘"提升到了"中心"地位,将身体从"知识载体"的隐喻转向"身心交互"的现实。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既包括学习者基于自我身体感知的自我学习建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之间交互学习建构的过程。其中,前者表征了身体与认知的学习价值,并展示了个体体验和反思的中介作用;后者表征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价值,并展示了观察、模拟、对话等身体参与的交互方式的推动作用。两过程均依托具身学习环境而进行,既根植于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学习设计也据此产生了具身范式转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身统一的具身动作设计、结构化的反思设计和交互性的具身环境设计。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仇晓春  
本文从现象学研究视角出发,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探讨了大学混合教学中虚拟学习环境(VLE)的应用状况。从信息的传递,概念的应用和厘清,观点的交换、资源的调查和分享,知识的合作创建、过程意识和技巧的开发等四个范畴出发,对VLE在大学混合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其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模式间关系、材料地位、学生层次等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钟柏昌  刘晓凡  
已有研究尽管提及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种因素,但大都忽略了对创新性环境的学理探讨。具身认知理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认知依据:一方面,认知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多感官交互是认知结构改变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学习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思维成果,脱离身体实践的纯思辨难以触及知识的本质,更遑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具身学习环境是一种创新性环境。为进一步探究具身学习环境的本质内涵与设计策略,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从“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维度出发,将具身学习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技术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将具身技术作为透明中介,联通学习者与物理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形成具身技术支持下的三元交互模型。基于此,本研究建议教师不仅需要构建虚实结合的物理环境,提供形式多元的学习支架,更需要打造发挥社会建构的认知交互场域。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务农  
在场和参与是伯格曼用来衡量"聚焦实践"的基本标准,聚焦实践又是衡量技术是否对人造成异化的关键范畴。因此,"在场的参与"既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技术、技术信息对教育的异化机制,也可以作为重建教育技术运用伦理的基本尺度。本文主要以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认识为基础,分别从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在线教学可能面临的伦理危机,然后从网络教学空间教学主体在场参与的内涵、信息和技术的伦理中立性以及教学主体的目的和态度三方面讨论了在线教学的伦理尺度及实现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哲学分化为观念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个分支。与之相应,作为方法或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先验研究、体验研究与解释学研究。虽然教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但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乃是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有效的体验研究必须以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为前提,并因此而使体验研究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庆  
意识活动是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现象学对意向活动的结构描述和发生分析为理解儿童价值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现象学的视域中,价值具有自为的结构,价值学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奠基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对象的完形架构关系上,以儿童的兴趣为体现。儿童的价值意识导引着价值的发展,它们在具体的价值情境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教育要努力促进儿童价值行为的习性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崔光辉  郭本禹  
论文从提倡经验层次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出发,以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思辨取向,对学习进行了考察。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表述与直观的统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意向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实的过程。学习过程并不创造学习内容,但限定着学习内容的掌握。应重视通过充实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胥志强  
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神话研究,在20世纪早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探索。到本世纪初,这一探索经历了从自发借用到方法论自觉,从局部问题探讨到神话本体论思考,从零碎研究到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涌现出了几位重要的理论家,他们在神话的定义、功能、神话本体论以及现代神话学反思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性的观点。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丹  王善江  
存在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对“存在”方式及词源的探索由来已久,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可能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人类世界的各语言也以不同的编码方式表达它们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在现象学的呈现是复杂的,现象学为此提供了正确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来定义、识别和研究人类的存在。存在主义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深化了最初的概念及认知方式,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真实本质。通过对跨语言中存在动词和存在方式的现象学分析,并以海德格尔“此在”观为视角,发现了其类型特征、语言共性、存在现象及其本质内涵的哲学理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