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2)
2023(9770)
2022(7919)
2021(7321)
2020(5644)
2019(12273)
2018(11930)
2017(22192)
2016(11406)
2015(12248)
2014(11380)
2013(10874)
2012(9622)
2011(8857)
2010(8934)
2009(8461)
2008(7682)
2007(6897)
2006(6118)
2005(4653)
作者
(29027)
(24535)
(24381)
(22999)
(15077)
(11735)
(10804)
(9390)
(9102)
(8515)
(8281)
(8262)
(7761)
(7333)
(7329)
(7238)
(7179)
(6978)
(6926)
(6862)
(5871)
(5754)
(5686)
(5628)
(5530)
(5380)
(5287)
(5260)
(4879)
(4834)
学科
(40635)
经济(40582)
(37026)
管理(33985)
(27166)
企业(27166)
(26246)
农业(17567)
业经(14622)
中国(13908)
(12730)
技术(12487)
方法(12446)
地方(10719)
(10499)
数学(9968)
数学方法(9839)
技术管理(9598)
(8073)
(8066)
(7824)
银行(7816)
(7549)
农业经济(7450)
土地(7432)
(7264)
金融(7263)
(7071)
贸易(7065)
(6935)
机构
学院(152979)
大学(146622)
(61303)
经济(59987)
管理(59363)
理学(51430)
理学院(50894)
管理学(50071)
管理学院(49768)
研究(48386)
中国(37042)
(29156)
(28548)
科学(28092)
(27727)
中心(23502)
(23179)
财经(22554)
业大(22068)
(22001)
(21554)
师范(21430)
(20470)
农业(20218)
研究所(19806)
经济学(19041)
(18866)
(17531)
经济学院(17220)
北京(16822)
基金
项目(106804)
科学(86298)
研究(84134)
基金(77273)
(66204)
国家(65548)
科学基金(57443)
社会(56475)
社会科(53203)
社会科学(53191)
(43986)
基金项目(41007)
教育(37713)
(35512)
编号(35018)
自然(33566)
自然科(32834)
自然科学(32827)
自然科学基金(32220)
成果(27957)
资助(27946)
(25856)
(24718)
创新(24147)
课题(24023)
重点(23862)
国家社会(23733)
(22991)
(22889)
(21553)
期刊
(74844)
经济(74844)
研究(44079)
中国(33983)
(32449)
(22023)
科学(21741)
管理(21128)
农业(21051)
学报(20555)
教育(18929)
业经(17366)
大学(16673)
学学(15862)
(15385)
金融(15385)
技术(12189)
经济研究(11259)
财经(10676)
(9322)
问题(9265)
农业经济(9122)
农村(8835)
(8835)
科技(8571)
(8566)
(8522)
商业(7337)
社会(7107)
现代(6991)
共检索到224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冬冬   甘露顺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冬冬   甘露顺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日爽  董大海  郭艳红  
Bass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预测对象大多是耐用品和技术创新,鲜有针对生活方式创新扩散的研究。生活方式的扩散会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企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通过研究生活方式扩散,营销人员能够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因此研究生活方式创新扩散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已有扩散模型基础上,结合生活方式扩散具有口碑传播效果显著、有效市场潜量动态变化的特点,建立生活方式扩散模型。以中国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检验发现,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较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海燕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何丽娟  石桂莲  陈明权  赵先治  吴凤丽  鄢简  曹海星  
探索"互联网+"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方式以及乡村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利与弊,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随机抽取遂宁罗戈乡的学生、教师、家长共200人,以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75.65%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接触网络,主要查找学习资料,但存在过度打游戏等行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2))学校主要采用传统联合网络的教学模式,52.80%的学生会借助手机完成家庭作业,34.30%的调查者对网络教学特别感兴趣,互联网教学方便查阅资料,但也存在学生接受度差等问题。因此,认为互联网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以及教育过程,其在乡村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促进互联网的积极影响,还需采取一定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邵帅  郝晋伟  刘科伟  杨史瑞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人口萎缩,但农村建设用地尚未同步退出,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亟需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进行重构。在对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生产半径模式和公共服务供需模式为解释变量,对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的阶段性演变及其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耦合机制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重构的技术框架,并以陕西省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俊  蔡浩辉  陶伟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探究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的实践过程及其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移民通过“家”的物质性与想象性串联多地方的情感和记忆,利用物质文化、空间形式和身体体验的相互作用建构“家”的熟悉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身份认同。地方意义与个人表达的互动是家庭物质实践的内在动力。(2)生活方式移民以城市为“家”的实践使“家”与地方的体验互构,基于亲缘、地缘和趣缘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家庭化”,形塑了移民从内部到外部的地方认同。(3)同时,“家”与城市的领域重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张力,多元行动者围绕“家”的经济利益、物质空间和象征边界的管制与抵抗,展演了生活方式移民与地方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论文刻画了生活方式移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体验多尺度相交的日常图景,从微观角度为“移民—地方”的互动机制以及移民对地方社会空间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城乡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蕾  周豫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转型的加剧,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该群体越来越不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开始追求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质量的高水平,这使得传统的市场细分板块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文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将其分为"积极奋斗型"、"追求成功型"、"快乐生活型"、"得过且过型"和"自我矛盾型"五类。在分类基础上运用EKB模式研究了不同涉入度下细分群体消费决策过程的差异。发现高涉入情境下细分群体的消费决策过程为全差异,低涉入情境下为半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对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研究,被认为是远程教育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学习科学这些年在我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正规学习,对所谓非正规学习还有非正式学习,始终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对于终身学习的"学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兴佐  
新农村建设是当下政策部门和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话题所要回答的是中国农村将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战略性问题,因而,讨论不仅热烈,而且各种观点相互争鸣。这种热烈而又活跃的讨论有益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玉祥  王春凯  
“美好生活需要”背景下,国家如何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重大命题。“治理认同”,即通过各类治理机制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心理认同,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构的重要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通过利益引导、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社会权威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获益化、道德化、关系化、公共化,形塑人们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文化认同。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是治理认同的基础性权力。其中,文化权力居于主导地位。这表明以文化权力为代表的非正式权力越来越重要,呈现“非正式权力正式化”的趋势。为建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当前阶段的基层治理需要完成“非正式权力的正式化”,并走向“治理认同”。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郑玉香  束正洁  
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理论和实践讨论新热点之一。但当前有些消费者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和行为都尚未培育起来。本文选择从消费者责任观的视角下,剖析低碳生活方式的核心内涵,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责任观的必要性,消费者、企业、社会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引导消费者培育低碳生活方式,从而探索自下而上的大众化低碳生活的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申悦  柴彦威  
中国城市转型带来了社会群体的异质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成为人本规划的重要目标,需要城市研究更多地关注微观个体的行为差异。随着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个体生活选择的增加,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时空行为三者的互动愈加增强,生活方式对个体时空行为决策具有限制作用,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扩大并影响个体对空间政策的应对方式,因而需要在行为研究中增加生活方式的视角。本文从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综述了生活方式视角下的时空行为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系统介绍这一研究的2个重要方向,包括生活方式的定量测量和基于生活方式群体的行为模式解读,旨在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