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2)
2023(14082)
2022(11251)
2021(10107)
2020(7835)
2019(17383)
2018(17185)
2017(31606)
2016(16810)
2015(18549)
2014(18372)
2013(17869)
2012(16846)
2011(15347)
2010(15818)
2009(14564)
2008(14135)
2007(13037)
2006(12013)
2005(10854)
作者
(48200)
(40534)
(39957)
(37922)
(25426)
(19091)
(17995)
(15613)
(15383)
(14516)
(13825)
(13419)
(13172)
(12899)
(12381)
(12296)
(11719)
(11510)
(11504)
(11435)
(10295)
(9919)
(9654)
(9367)
(9176)
(9079)
(9074)
(8867)
(8186)
(8123)
学科
(75743)
经济(75669)
(51773)
管理(44965)
(37200)
企业(37200)
(33718)
中国(27889)
地方(25691)
业经(23608)
农业(22912)
技术(20017)
方法(19284)
(15828)
(15282)
数学(15191)
数学方法(15069)
产业(14868)
(14081)
银行(14062)
(13752)
(13728)
(13721)
(13680)
金融(13680)
地方经济(13304)
技术管理(13200)
发展(12494)
(12456)
理论(11906)
机构
学院(238831)
大学(232161)
(100397)
经济(98181)
管理(88913)
研究(87039)
理学(74626)
理学院(73772)
管理学(72649)
管理学院(72186)
中国(66930)
科学(50835)
(50233)
(44012)
(43805)
(42890)
(40198)
中心(39959)
研究所(38473)
(34943)
师范(34633)
业大(34166)
财经(33324)
农业(32529)
(32428)
北京(32052)
(31622)
经济学(30285)
(30006)
(28752)
基金
项目(155064)
科学(123401)
研究(121455)
基金(108291)
(93160)
国家(92210)
科学基金(79465)
社会(78617)
社会科(74267)
社会科学(74256)
(65381)
基金项目(57306)
教育(54504)
(52514)
编号(50363)
自然(46054)
自然科(44946)
自然科学(44941)
自然科学基金(44152)
(41404)
成果(40949)
资助(40359)
(38184)
课题(36891)
重点(35447)
创新(34737)
发展(34321)
(33727)
国家社会(32623)
(32600)
期刊
(128889)
经济(128889)
研究(76304)
中国(63545)
(47402)
管理(36560)
教育(35815)
科学(34511)
学报(32614)
(31497)
农业(31455)
(27625)
金融(27625)
大学(26264)
业经(25808)
学学(24347)
技术(23949)
经济研究(19095)
问题(16797)
财经(16038)
(15476)
科技(14346)
(14173)
技术经济(12802)
(12326)
论坛(12326)
农业经济(11961)
商业(11931)
(11767)
农村(11752)
共检索到387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曾薇  
随着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加强,党建引领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与保障。既有研究鲜少将党建引领制度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本文构建了“制度—情境”的分析框架,对武汉市毛家冲村“在地化调适”这一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解构。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制度对乡土情境的适应不足会降低乡村产业发展效能。“在地化调适”模式蕴含结构重塑、功能匹配和能力提升3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借助过程导向的供需衔接、执行权力的适度放活、产业效益的主体关联3方面机制,形成了超越制度本身且在行动结构、治理功能和发展能力方面更贴近地方情境的制度实践,提升了党建引领制度的在地化调适能力,有效促进了制度优势向乡村产业发展效能的转化。立足以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改革进程,该模式对完善党建引领下县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稳定乡村产业多元共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晓  
在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承载着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基于“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及六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素材,可以发现制度创新的典型探索紧紧围绕着“融入群众生活”的主线展开,并具体呈现为从强化村级党建到搭设制度通道再到发起群众动员的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生活”提升了制度创新的情境适应性与治理有效性,也凸显了群众生活秩序的强大坚韧性与相对独立性。由此,在保证制度尊重群众日常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对转型期农民生活秩序的合理调节,实现制度与生活的辩证统一便构成了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小莉  钟宪章  
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质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重塑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重塑是指基层党组织维持和扩展党组织权力的行动过程。重塑权力与资源依赖关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实现的动机,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是基层党组织权力实现的行动策略。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权力实现过程,主要包括权力载体的再造、治理性权力与领导性权力的实现。在现实实践中,不同地域的基层党组织在权力重塑的能力上表现出差异性,使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状态各不相同。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需要从基层党组织的动力、社会功能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权力实现能力。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高文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2007年,在强化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事业发展理念、引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协调发展中,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以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先进性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晔  
自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以后,社会各界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主要通过组织、科技、产业、人才等诸多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例如,高校通过与乡村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校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培育。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由蔡乐才编著,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创新与实践》一书对高校党建“一核三融四共建”体系构建、“四向融合”基层党建模式、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明晰高校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有着重要的意义。整体阅读该书,笔者结合基金项目:2023年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工作队伍专项建设项目库资助课题《艺术类高校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6040923404)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一明  温涛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能通过有效发挥二者的多样化功能,循序渐进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不断提升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效益,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增强“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已有实践和本文研究证明,二者融合发展能通过科技创新的技术协同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创新中的乘数和溢出效应,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出,并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着融合发展程度不深、范围不广、方式不全、支撑不足等问题,故亟待构建和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多方协同投入机制、科学评价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的机制创新,进而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谭天美   陆俊良   罗远玲   白林千  
乡村人才振兴需直面乡村学生发展问题。从乡村教育学视角看,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乡村儿童”这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思考乡村学生究竟需要发展哪些契合实际的核心素养,让乡村学生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乡村学生所处文化场域不同,其发展核心素养的话语表达和实践路径也应不同。在乡村学生特有的生存境遇中,“去主体化”和“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未必适宜乡村学生,寻找“在地化”核心素养表达,实践为了“乡村人”和“乡村振兴”双重价值的乡村学生素养发展导向很有必要。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在地化表达与实践优化,更利于乡村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依据场域理论,对乡村学生成长的族群文化场、自然与人文共生场和农耕文化场加以分析认为,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应转化表达为勤于劳作、淳朴善良、真诚待人、热爱自然四大素养,并通过在地化课程实施与整合式教学,以培养勤劳、善良、真诚和热爱自然的乡村儿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成铭   王洛忠   王晓晔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活力论视角,以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回答何种具体的运作机制能使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问题。研究发现,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合作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层面,相应的运作机制包括以搭建空间平台来激活乡村治理主体活力的场域再造机制、以打通边界障碍来激活乡村治理资源活力的资本整合机制以及以强化社区参与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活力的惯习重塑机制,三大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对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同时,机制的运行也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要素,包括外部层面的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内部层面的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以及工具层面的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欣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时代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兴产业,它具备的沉浸式、多感官、交互式及附加值高的特点,使其成为时下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数字媒体艺术在众多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刺激效应,不仅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在突出行业特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分量,对乡村文创产业的深度挖掘就体现了这一点。由张安妮执笔,经新华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发行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一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S省J镇的党建创新实践,以"政党组织社会"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一般农业型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性缺失与艰巨性发展任务之间的矛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以凝聚各方面资源、激发振兴动力。J镇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及党员联户等实践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形成了对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引领能力。当前,应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统筹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充分调动普通党员走群众路线,以重塑乡村社会的组织性。可尝试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做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