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1)
- 2023(7642)
- 2022(6477)
- 2021(5894)
- 2020(4594)
- 2019(10575)
- 2018(10398)
- 2017(18727)
- 2016(10332)
- 2015(11759)
- 2014(11934)
- 2013(11793)
- 2012(11685)
- 2011(10831)
- 2010(11260)
- 2009(10310)
- 2008(10564)
- 2007(9858)
- 2006(9056)
- 2005(8558)
- 学科
- 济(47862)
- 经济(47807)
- 管理(25607)
- 业(25382)
- 企(18082)
- 企业(18082)
- 中国(17928)
- 地方(17821)
- 农(14948)
- 方法(12373)
- 业经(11984)
- 学(10985)
- 农业(10557)
- 数学(9897)
- 地方经济(9859)
- 融(9722)
- 金融(9722)
- 发(9705)
- 数学方法(9687)
- 银(9664)
- 银行(9644)
- 行(9398)
- 制(9054)
- 贸(9018)
- 贸易(9006)
- 财(8601)
- 易(8596)
- 教育(7770)
- 环境(7680)
- 和(7304)
- 机构
- 学院(152777)
- 大学(150759)
- 研究(60170)
- 济(59347)
- 经济(57769)
- 管理(50235)
- 中国(47699)
- 理学(40619)
- 理学院(40020)
- 管理学(39106)
- 管理学院(38825)
- 科学(37878)
- 京(34837)
- 所(32276)
- 农(28946)
- 财(28739)
- 研究所(28716)
- 中心(27685)
- 江(26286)
- 范(23782)
- 师范(23518)
- 北京(23250)
- 农业(22305)
- 业大(22155)
- 州(21675)
- 院(21569)
- 财经(21150)
- 省(20536)
- 经(18945)
- 技术(18885)
- 基金
- 项目(90958)
- 科学(69577)
- 研究(67733)
- 基金(61589)
- 家(54112)
- 国家(53553)
- 科学基金(44171)
- 社会(41024)
- 社会科(38696)
- 社会科学(38689)
- 省(37111)
- 基金项目(31412)
- 划(30996)
- 教育(30798)
- 编号(28041)
- 自然(26980)
- 自然科(26292)
- 自然科学(26284)
- 发(25940)
- 资助(25911)
- 自然科学基金(25788)
- 成果(24647)
- 课题(21538)
- 重点(21156)
- 发展(20790)
- 展(20417)
- 部(18803)
- 创(18222)
- 年(17758)
- 性(17163)
共检索到264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时代推进新战略、解决新矛盾、实现新目标的发展观指导。准确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科学规定性,避免片面化、抽象化、模糊化的解读,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以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发现其理论逻辑不是人本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态逻辑,而是生产逻辑;其理论坐标不在"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序列之中,公共性才是其真正的理论坐标点,具体表现为发展主体、发展目标、文明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范式转换;其时代价值既体现于对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基础问题的历史性澄清,也体现于对现代性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和症结的深刻把握与有效解答,因此,它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广银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百年巨变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建党百年历史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新舟 何自力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研判所作出的重大结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的客观映射,内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断赓续发展,蕴含着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实践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动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阶段。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唯物史观的根本要义在于尊重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分析社会现实、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传统革命视域下,社会历史演进通常被概括为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革命逻辑。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主线——生产方式变迁的维度日益凸显,依此,人类社会历史被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还以生产方式变迁为尺度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定位,由此衍生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变迁与人的发展逻辑的双向规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肖安宝
资源哲学是对"以物为本"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对"以人为本"新的发展方式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以物为本"的增长方式——资本和自然资源对GDP的贡献额大于劳动本身,由此产生生态和民生等问题,并在根本上割裂了人自身的属性。资源哲学突出"以人为本"的资源观——人作为资源不断生成的原动力,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促进市场力量、政治力量与文化伦理力量的有机统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指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干强
惟有坚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的科学资本观,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两种不同资本观的界限,才能弄清当代中国现实经济中的资本现象,从而正确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在发展商品生产的现实经济中,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存在某种程度的共性,但是存在本质区别。要充分认识公私资本的划分是判断“各类资本”性质的基础性规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作用看公私资本的矛盾关系,两者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尤其不能忘记公私资本的对立性。从目前指导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实际工作看,应当高度重视恢复和确保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严格治理私有资本的无序发展,加强对引进外资质量和数量的控制,让国有资本牢牢控制国家金融系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唯物史观 资源经济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冷淑莲 冷崇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干强
维护和坚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理应在经济研究和实践中确立唯一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后者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经济发展方面,揭示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运行方面,揭示出社会经济运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本环节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资本论》阐述的所有经济学原理都渗透唯物史观,为了便于由点带面、全面系统地理解体现唯物史观经济学原理,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炼出如下要点并作简要阐述:新经济系统是在与原有经济系统内部关系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时代的更替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流通可以与多种生产方式结合但是终将消亡,经济的社会形态存在多层面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社会再生产必须保证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得到补偿;再生产同时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规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全部社会的基础,经济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人类真正的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共产主义必然王国的基础上,科学经济理论应反映现实经济的辩证运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董平均 李银
唯物史观是李大钊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认识,李大钊不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历史性和可变性,而且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又具有"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在改造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普及国民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用民主精神、科学知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现状。李大钊的教育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为现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李大钊 教育经济思想 唯物史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史观 经济学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