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85)
- 2023(6398)
- 2022(5063)
- 2021(4720)
- 2020(3803)
- 2019(8264)
- 2018(8317)
- 2017(14837)
- 2016(8361)
- 2015(9671)
- 2014(9892)
- 2013(9258)
- 2012(8883)
- 2011(7934)
- 2010(8188)
- 2009(7775)
- 2008(7955)
- 2007(7357)
- 2006(6592)
- 2005(5996)
- 学科
- 济(29714)
- 经济(29656)
- 管理(25065)
- 业(22227)
- 企(18846)
- 企业(18846)
- 方法(10528)
- 中国(10243)
- 制(9751)
- 农(9216)
- 学(8956)
- 体(8428)
- 财(8383)
- 数学(8265)
- 数学方法(8052)
- 业经(7627)
- 理论(7343)
- 银(6159)
- 教育(6142)
- 银行(6140)
- 行(5930)
- 地方(5881)
- 体制(5814)
- 融(5785)
- 金融(5778)
- 农业(5700)
- 策(5101)
- 和(4998)
- 贸(4949)
- 贸易(4944)
- 机构
- 大学(123850)
- 学院(122651)
- 研究(44641)
- 济(44455)
- 经济(43250)
- 管理(42284)
- 理学(35539)
- 理学院(35090)
- 管理学(34228)
- 管理学院(34003)
- 中国(33464)
- 科学(28097)
- 京(27132)
- 所(23220)
- 财(22697)
- 农(22638)
- 研究所(20967)
- 中心(20221)
- 江(20136)
- 业大(18491)
- 范(18009)
- 农业(17871)
- 师范(17702)
- 财经(17214)
- 北京(17042)
- 院(16442)
- 州(15923)
- 经(15486)
- 技术(15432)
- 省(14364)
- 基金
- 项目(79228)
- 科学(61162)
- 研究(58556)
- 基金(55511)
- 家(49374)
- 国家(48901)
- 科学基金(40596)
- 社会(36299)
- 社会科(34097)
- 社会科学(34091)
- 省(31011)
- 教育(28068)
- 基金项目(27851)
- 划(26457)
- 自然(25180)
- 自然科(24618)
- 自然科学(24610)
- 编号(24432)
- 自然科学基金(24152)
- 资助(22721)
- 成果(22111)
- 重点(18244)
- 课题(17999)
- 部(17255)
- 发(16945)
- 创(16060)
- 性(15523)
- 项目编号(15438)
- 国家社会(15013)
- 创新(14919)
共检索到197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云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林 赖海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认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樊篱",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出现了认同的"同质化"和"混合化"代替和冲淡民族认同的声音,使民族意识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不过,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宋清员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在先秦至清这一历史时空内,基于对"华夷之辨"的积极诠释,得以抟聚各方人心,巩固族群关系,维系国家稳定。受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影响,近人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逐渐偏离中国历史传统的本真面貌。因此,重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既可追本溯源以正各方视听,亦可对当下民族和融提供历史镜鉴。此外,站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性立场,与创建中国学术之旨十分切近。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华夷之辨 民族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李家莹 马琪乐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成明 崔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终身教育法的立法逻辑、定位及体例结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的发展特征与逻辑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文性框架与教学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云南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跨文化叙事与传播——评《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变迁(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区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