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49)
2023(16564)
2022(14052)
2021(12952)
2020(10976)
2019(25175)
2018(24982)
2017(48366)
2016(25963)
2015(29493)
2014(29631)
2013(29401)
2012(27197)
2011(24535)
2010(24690)
2009(23219)
2008(22743)
2007(20859)
2006(18462)
2005(16559)
作者
(75521)
(63787)
(63601)
(60551)
(40181)
(30754)
(28886)
(24914)
(24013)
(22619)
(21848)
(21241)
(20102)
(19930)
(19627)
(19585)
(19042)
(18722)
(18319)
(18250)
(15813)
(15706)
(15411)
(14711)
(14452)
(14374)
(14031)
(13861)
(12908)
(12786)
学科
(127301)
经济(127102)
(74668)
管理(73656)
(54261)
企业(54261)
方法(51460)
(49392)
数学(44154)
数学方法(43580)
农业(32618)
中国(29667)
(29610)
业经(29066)
地方(27178)
(25405)
(21338)
环境(21329)
(19834)
贸易(19826)
(19235)
(18633)
理论(17966)
(16301)
(16275)
银行(16239)
(16227)
(16202)
财务(16144)
财务管理(16100)
机构
学院(380358)
大学(377018)
(164668)
经济(161365)
管理(145745)
研究(128661)
理学(125817)
理学院(124471)
管理学(122177)
管理学院(121500)
中国(98446)
科学(78917)
(78455)
(75462)
(73121)
(65243)
中心(60923)
业大(59112)
研究所(59002)
农业(58132)
(58102)
财经(57991)
(52586)
经济学(50686)
(49299)
师范(48845)
北京(48826)
经济学院(45497)
(45440)
(45131)
基金
项目(251549)
科学(198526)
基金(183502)
研究(183301)
(159543)
国家(158184)
科学基金(136082)
社会(119658)
社会科(112436)
社会科学(112403)
(98889)
基金项目(97049)
自然(86814)
自然科(84730)
自然科学(84708)
自然科学基金(83190)
教育(83013)
(81852)
资助(74731)
编号(74283)
成果(59828)
重点(56449)
(55868)
(55142)
(51555)
课题(50168)
国家社会(49687)
科研(48407)
创新(48220)
教育部(47765)
期刊
(189867)
经济(189867)
研究(109058)
中国(74479)
(74469)
学报(60103)
(57708)
科学(55325)
管理(51108)
农业(50275)
大学(46423)
学学(44181)
教育(35157)
(34839)
金融(34839)
技术(33605)
业经(33430)
财经(29179)
经济研究(29166)
问题(25430)
(25160)
(24872)
技术经济(20261)
(20145)
统计(20022)
世界(19181)
资源(18006)
(17826)
(17430)
理论(17064)
共检索到570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沃林  洪炜杰  罗必良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3)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幸福感。特别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弱化外出务工对农民家庭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文章认为,重构后小康时代的财富观和福利观,在以人为中心的包容性发展中谋求精神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富足,是保证不断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沃林  洪炜杰  罗必良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3)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幸福感。特别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弱化外出务工对农民家庭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文章认为,重构后小康时代的财富观和福利观,在以人为中心的包容性发展中谋求精神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富足,是保证不断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林羽   安同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但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可以通过变革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方式,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了政府在推动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但城乡居民以及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将任重道远。本文在分析过去40多年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基础上,展望未来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愿景与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以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经济转型,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与全体国民共同富裕。为此,需要加快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速度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持续增长;养殖业通过规模化与现代化率先消除工农收入差距,种植业逐渐向“二八格局”转变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而实现大农小农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短板和弱项在农民农村。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仍有缩小空间,也还需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稳定在合理区间内,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仍有发展空间。对此,中央及有关部门、部分地区已有一些政策安排,但在范围上和内容上还有优化空间。面向2035年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优先向农业农村投入支持的长效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浩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百年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赓续,以新时代发展为现实依据。总体上包括农民和农村两类主体、内容涉及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样态,拓宽社会保障服务覆盖面,持续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圣伟  
产业融合作为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深远影响。其机理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看,反向定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产业链耦合促进了技术加速扩散,混合经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激活再造,这些新变量和新变化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农村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政府有效激励和规制缺位以及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加快突破制度障碍、健全市场功能、强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支撑,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涂圣伟  
产业融合作为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深远影响。其机理在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资本要素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在参与产业链建设中提高了创富能力、实现了收入增长。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看,反向定制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产业链耦合促进了技术加速扩散,混合经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激活再造,这些新变量和新变化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农民增收致富带来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农村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政府有效激励和规制缺位以及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应加快突破制度障碍、健全市场功能、强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支撑,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兴农富民带动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淑梅  张远新  
习近平关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生成依据,它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农民共同富裕学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重农富农治农文化,承继于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思想智慧,立足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是习近平领导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过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核心要义包括战略地位、政治保证、美好图景、发展动力、必由之路和主体力量等诸多方面,具有战略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其重大价值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农民共富思想的理论创新,而且为新时代开创促进农民共富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世界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向  罗冬霞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首要前提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本身存在社会使用形式的差别,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人工智能作为以精准性和通融性为典型特征的战略性技术,对劳动过程、劳动就业、劳动者自身发展以及劳动收入产生了深刻影响,既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促进劳动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由于资本替代劳动潜力的释放也存在引致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内在风险。新时代背景下,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在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不断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立娟   史俊宏   薛凤蕊   康晓虹  
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处理其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不同收入组别农户的共同富裕均产生了显著提升作用,且两者间的促进效果差异不大;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期刊] 改革  [作者] 庄天慧   邱峰   杨浩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县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县域富民产业是能在长期内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在空间维度、组织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发展端通过凝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效益;在农民参与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共享资产收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实践中,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仍然面临产业集群培育不足、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同质化突出、结构不优,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不足,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应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经营主体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泽红  郭劲廷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发展数字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逻辑一致性。首先,共同富裕应依靠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创新为起点,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伴随着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价值链分工的深化进一步构筑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流通过程以数字平台为节点,推动生产组织方式从个别企业的断续生产演化到工业互联网产业网链的连续生产,在加速商品价值实现的同时降低了流通费用,有力推动经济迈向高水平循环,增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数字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平台垄断、数字鸿沟等新问题,对推进共同富裕带来不利影响,要因势利导,以最大化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整体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晓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力保障。本文从效用价值论、外部性与产权理论两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理论阐释,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效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农民增收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以创新驱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升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促进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五方面的实践路径,旨在使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