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7)
2023(10132)
2022(7528)
2021(6896)
2020(5111)
2019(11527)
2018(11550)
2017(19928)
2016(11778)
2015(13682)
2014(13775)
2013(12695)
2012(11663)
2011(10921)
2010(10879)
2009(9730)
2008(9429)
2007(8411)
2006(7666)
2005(7412)
作者
(30854)
(25535)
(25519)
(24625)
(16358)
(12147)
(11778)
(10245)
(9933)
(8949)
(8825)
(8535)
(8339)
(8138)
(8128)
(8120)
(7762)
(7458)
(7400)
(7255)
(6943)
(6182)
(6091)
(5905)
(5874)
(5700)
(5668)
(5598)
(5187)
(5130)
学科
(50068)
经济(50031)
中国(24649)
管理(22865)
(20655)
教育(19348)
方法(16232)
数学(14460)
数学方法(14354)
(14147)
企业(14147)
业经(14032)
(13957)
(12797)
(10884)
(10567)
产业(10559)
贸易(10559)
(10392)
发展(9368)
理论(9333)
(9246)
信息(9179)
农业(9163)
总论(9137)
(8772)
信息产业(8694)
(8479)
(8385)
银行(8373)
机构
大学(168756)
学院(160847)
(70778)
经济(69565)
研究(66943)
管理(51473)
中国(45847)
理学(43518)
理学院(42895)
管理学(42151)
管理学院(41808)
(38257)
科学(36582)
(32767)
(31933)
师范(31751)
(30826)
研究所(30004)
教育(29705)
中心(27703)
师范大学(26513)
北京(25670)
经济学(24839)
财经(24401)
(23886)
(23743)
(22612)
(22543)
经济学院(22332)
研究院(18712)
基金
项目(103283)
研究(84626)
科学(83719)
基金(74401)
(64468)
国家(63862)
社会(55142)
科学基金(53320)
社会科(52082)
社会科学(52074)
教育(45233)
(37264)
基金项目(36736)
编号(35178)
(34397)
成果(32249)
资助(29552)
自然(29005)
自然科(28372)
自然科学(28365)
自然科学基金(27897)
课题(27383)
(25791)
重点(25113)
(24481)
国家社会(24174)
中国(23390)
教育部(23060)
(22636)
(22217)
期刊
(76323)
经济(76323)
研究(62743)
教育(49513)
中国(43475)
学报(23102)
(21845)
科学(21566)
(21339)
管理(19080)
大学(18924)
技术(16208)
学学(15865)
农业(15167)
经济研究(14198)
(13767)
金融(13767)
财经(12999)
职业(12095)
(11505)
(10812)
图书(10466)
问题(10426)
世界(10388)
业经(9906)
国际(9871)
(9315)
论坛(9315)
(9197)
书馆(7962)
共检索到260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宗凯  
中国教育学是反映教育新形态的新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是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抓手,是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1)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需梳理教育数字化前期发展成果,把握教育数字化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涵,明确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点和难点,开拓以数字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中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自上一世纪末期西方教育学传入中国以来也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余年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既有过全盘西化,也有过全盘苏化的经历。80年代以来,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学随着教育事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中国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内,对来自国外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新的全盘西化现象也还存在。对于中国近百年的学术与文化发展历史所作的反思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深深感到,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本土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学术发展前途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宋兵波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智   马陆亭   姜朝晖   万作芳   郭元婕   王晓燕   金紫薇   王利利   储朝晖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瞿葆奎  
应然求索如果说上面实然描绘我国教育学百年的画面是“形”于外的话,那末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学的应然的思考就是“神”于内了。盖实然重于事实的求“真”;而应然倚于价值的求“善”、“美”。这一个百年求解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研究者或常以教育学科学化、中国化和现代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胡适、陶行知等邀请杜威访华以来,杜威研究先后出现诸多意义不一的范式,这些范式多是围绕杜威教育理论本身展开分析,忽视了杜威这个人及其理论形成方式。这个人曾长期考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剧烈社会变迁,探索美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如果像杜威这个人学习,便应考察当代中国近三十年剧烈社会变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急需何种"新教育",进而生产中国教育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瞿葆奎  
本世纪中国的教育学在史册上即将画上句号。对作为学科或课程的中国教育学,试鉴察其史实,寻觅其逻辑。这“阴晴圆缺”的教育学百年,大致是旧中国近50年,新中国近50年。也许可以说有四次热潮;两度曲折,一小一大。试论其实然沿革,试论其应然求索,就教于同行,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瞿葆奎  
第三阶段(1949—1956)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0月1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子监",中国的现代学术体制也逐渐成型。中国教育学正是在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引进知识、理论,到建构课程,直至进入大学体制完成其"学科建制"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与中国教育思想中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分裂的历史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波  
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构建交织着“中国”与“教育科学”双重语境,既要彰显中国立场、视角、价值和方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又要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自觉中,推动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通过边界讨论回顾教育学科学化进程,教育学科学构建旨在追求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性。以方法、逻辑经验和教育自身为尺度的教育学科学划界的失效,原因在于其科学标准的讨论是脱离教育现实的抽象。为此,中国教育学的构建,需要建立恰当的教育科学观。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在理论知识对教育现实的切中与把握中获得内在规定性,从而在历史性与总体性的意义上,彰显“中国”对于教育学科学构建的意义。中国教育学的构建要在文明进程中定位历史方位,在新文明类型诞生中厘定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实践与新文明类型开启的中国社会实践同向而行。以人为文明核心,促使人与人关系从资本逻辑走向社会逻辑,推动外在文化之物转化为内在于人的文明状态,探寻人与人关系构建的联通点,成为中国教育学构建的基本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周颖  
教育学理论贡献的核心是知识贡献。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是中国教育学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也是自身知识增长的重大机遇。针对"缺本学科的知识"、"缺本土性的知识"、"缺本时代的知识"等中国教育学知识存在的困境与难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本化"、"用得上"、"独特性"、"体系化"和"引领性"的高质量教育学知识,成为发挥"阐明教育事理"、"引领价值理念"、"反思现实问题"、"推动问题解决"、"融合学科视野"、"预测未来趋势"、"提升创新能力"和"表达中国话语"等具体功能的知识,是时代对中国教育学知识供给的新要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月  肖宇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本文从数字时代教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出发,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国2009-2018年的教育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构建了一个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主要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虽然中国教育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有改善的趋势,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东中西部差距较为明显的事实依然存在。就影响因素而言,需要依托技术改善和走数字化转型之路。考虑到教育服务业特殊的公共属性,还需要把握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关系。据此,作者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服务业融合发展,防范数字鸿沟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郑永和   刘士玉   王一岩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教育政策持续推进、数字化教育设施日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化教育理论日臻成熟、数字化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数字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实然困境,如重政策引领、轻实践探索的问题依然严峻;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目标任重道远;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矛盾依然突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实,需要大力推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方案、打造高水平数字化教师队伍、前瞻布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此来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金洲  
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学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外来的理论去诠释中国实践;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学理论发展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学研究者成长经历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即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照海  
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生成机理和内在规定的知识生产、积累和应用体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先导。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是一种“嵌入性自主”,是在中国与世界、知识与实践、体系与问题、政策与学术的多重互动中生成的。从内在的逻辑建构与外在的社会建构来说,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可分为知识本体层面的理论建构、文化价值层面的意义建构、学科地位层面的制度建构和社会地位层面的生态建构。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明确什么知识、谁的知识、谁生产知识、谁使用知识,把握理论、文化、制度和社会四重逻辑。在理论逻辑中重视原创性和系统性,在文化逻辑中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制度逻辑中重视学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在社会逻辑中重视实用性和可信性,最终促进知识增长、文化自觉、学科建设和知识应用。教育强国建设只有在知识体系这一底层逻辑上实现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发展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