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79)
- 2023(20104)
- 2022(16699)
- 2021(15516)
- 2020(12781)
- 2019(28896)
- 2018(28684)
- 2017(54222)
- 2016(29475)
- 2015(33620)
- 2014(33162)
- 2013(32551)
- 2012(30166)
- 2011(27253)
- 2010(27964)
- 2009(26004)
- 2008(26124)
- 2007(24097)
- 2006(21715)
- 2005(20128)
- 学科
- 济(131292)
- 经济(131064)
- 业(103272)
- 管理(90882)
- 企(83721)
- 企业(83721)
- 方法(51549)
- 农(50586)
- 数学(41514)
- 中国(41314)
- 数学方法(40840)
- 业经(37413)
- 农业(33613)
- 财(33353)
- 地方(28882)
- 制(27166)
- 贸(24603)
- 贸易(24580)
- 技术(24122)
- 易(23873)
- 学(23737)
- 理论(22931)
- 银(21697)
- 银行(21669)
- 和(21359)
- 务(21263)
- 财务(21191)
- 财务管理(21152)
- 行(21009)
- 策(20344)
- 机构
- 学院(423937)
- 大学(418535)
- 济(180323)
- 经济(176741)
- 管理(162194)
- 研究(147235)
- 理学(137561)
- 理学院(136063)
- 管理学(133596)
- 管理学院(132812)
- 中国(117932)
- 京(90509)
- 科学(87212)
- 财(82762)
- 农(77823)
- 所(74592)
- 中心(67742)
- 江(67740)
- 研究所(66829)
- 财经(64001)
- 业大(61795)
- 农业(59536)
- 经(58004)
- 北京(57663)
- 范(56341)
- 师范(55830)
- 经济学(54513)
- 州(53541)
- 院(52606)
- 经济学院(48872)
- 基金
- 项目(270001)
- 科学(214425)
- 研究(201770)
- 基金(195521)
- 家(169661)
- 国家(168115)
- 科学基金(144897)
- 社会(130979)
- 社会科(123423)
- 社会科学(123389)
- 省(106488)
- 基金项目(101767)
- 教育(92494)
- 自然(90615)
- 自然科(88618)
- 自然科学(88603)
- 划(88235)
- 自然科学基金(87058)
- 编号(82365)
- 资助(80002)
- 成果(67199)
- 发(62323)
- 重点(61022)
- 部(59948)
- 创(58603)
- 课题(57729)
- 创新(54334)
- 国家社会(54304)
- 教育部(51530)
- 性(50727)
- 期刊
- 济(215577)
- 经济(215577)
- 研究(131092)
- 中国(97989)
- 农(76513)
- 管理(66154)
- 财(65146)
- 学报(62296)
- 科学(61550)
- 教育(52596)
- 农业(51747)
- 大学(49352)
- 学学(46075)
- 融(45129)
- 金融(45129)
- 技术(41572)
- 业经(38440)
- 经济研究(33365)
- 财经(32632)
- 业(29034)
- 经(28380)
- 问题(28202)
- 技术经济(23730)
- 世界(22347)
- 贸(22310)
- 统计(21033)
- 版(20758)
- 图书(20178)
- 现代(19747)
- 国际(19703)
共检索到673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普遍忽视了由农耕文明、村落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福利,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福利。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严酷的人地关系、优良的农耕文化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基础上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中国式“农业强国”需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社会福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关键词:
产品生产 社会福利 农业强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司聪 任保平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重体现了质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观剖析我国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认为关键在于要提高生产力质量,深化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现阶段国内外局势变化,我国亟须从新制定以数字科技催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变革,以绿色经济勃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化地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与进程中。为此,在现代化开局起步阶段必须通过发挥质量型经济的张力与韧性,加快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系统制定高质量制度安排,踔厉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全面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扎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我国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质量型经济 现代化 新征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邹起浩 任保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内容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保障。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激励和约束,降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成本。本文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从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机制三个维度搭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框架。依循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安排的框架设计,一体化推进正式制度创新、非正式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机制创新,加强激励性制度创新、推动约束性制度创新和实施降低成本类制度创新的三维协同,统筹协调跟进类制度创新与超前布局类制度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激励结构,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和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洪银兴 杨玉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其理论范式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以农业高质高效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的农民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范式的创新或转变:由非农发展的带动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追求农业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加附加值模式;农业发展基本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向科技和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城市化的内涵转变为在农村城镇创建相当于城市水准的现代生活条件。发展范式这4个转变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农民的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可以溯源到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范式的创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是中国发展理论对发展经济学新进展的新贡献。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农业发展范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尚靖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应以普惠性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以标准化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文化民生根基、以数字化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融合发展方式、以引领性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持久精神动能,提升策略为强化多部门合作、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合力;细化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优化服务标准制定、增强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均等化效度;深化数字赋能服务、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手段;美化服务项目内容、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与引领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增强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创新创业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推动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由于提出了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可能进入衰退期,融资难和体制机制障碍等依然存在,使创新创业面临新老问题交织的挑战。未来应从实施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引导社会稳预期强信心,加强政策评估督查和统筹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科技人才流动与激励和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建立创业就业协同一体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改革等综合施策,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岩
农村社会福利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收入、消费、医疗、教育和环境五个维度建立我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型,并以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农村福利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总体水平不高;我国农村社会福利的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弊端。鉴于此,我国农村应该采取正确的发展模式,健全农村基本社会福利的模式,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模式,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模式。
关键词:
农村 社会福利 模式转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健
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好数字经济战略对于走深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数字经济能赋予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具有绿色性、高效率性、空间全球性等新内涵新特征。同时,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还遵循规模经济等效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经济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创新逻辑。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人才供给短缺等难点。基于此,应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筑牢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科技根基;加快高水平数字人才供给,夯实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人才保障;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打造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林木 钱金保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税收法治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有必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税收法治体系建设,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是完善企业税收法治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自然人税收法治体系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完善国际税收法治体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健全税收治理的法治支持体系,保障税收治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陈雯
城市功能不同于城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城镇化已基本到位。新时代的城市化不能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要进一步解决城市本身的更新、升级和功能再造问题。其中包括:克服已经出现的“城市化病”,提高城市集聚经济水准,提升城市产业业态,推动城镇城市化。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其城市化程度相关。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市化落后,即城市少,城市发展极功能弱,获取发展要素的能力弱。新时代城市化推动区域现代化主要涉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解决后发地区的“无城或少城”问题;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功能由虹吸转向扩散;发展城市群经济。新时代城市化凸显城市的四大价值,即经济、创新、文化、生态价值,为城市和周边农村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引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满足居民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方面需要。城市的经济价值在于其经济密度,单位城市面积有更高的产出。提升城市的创新中心价值也就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城市拥有的生态财富同时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城市人的文明程度,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由城镇化转向城市化涉及进入现代化新征程后经济发展重点的重大转变,突出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成为现代化的策源地,城市化的新内容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镇化 新时代城市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了总体部署。本文结合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和中国国情的个性特征的分析表明,“人本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由物到人”基本逻辑的转变;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这一观点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上均得到了合理性和自洽性的检验。最后,基于“由物到人”的底层逻辑,本文提出了新一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与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昌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准确研判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基于落实"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教育现代化建设包涵八大基本理念,表现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以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这八大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70年教育现代化探索,具备了现实的发展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凡略 何可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明皓
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强国建设呈现出供给安全、共享富农、功能强化、绿色集约和开放合作的核心内涵指向,形成了融汇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开新特质。农业强国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和文化基因等内源性优势,构设了“大安全—大食物—大空间—大福利”的全面性内容贯通体系,并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多元战略的耦合互补,拓展了外围纵深。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亟待构建多维集成、一体推进、灵活支持和双源保障的政策转化机制,并以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