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8)
2023(6305)
2022(5727)
2021(5384)
2020(4786)
2019(11007)
2018(10989)
2017(20214)
2016(11960)
2015(13899)
2014(13868)
2013(13343)
2012(12607)
2011(11489)
2010(12193)
2009(11308)
2008(11704)
2007(11010)
2006(10049)
2005(9560)
作者
(36819)
(30412)
(30354)
(29164)
(19430)
(14911)
(13842)
(11918)
(11663)
(11427)
(10582)
(10476)
(9920)
(9802)
(9761)
(9345)
(9275)
(8983)
(8976)
(8787)
(7941)
(7618)
(7507)
(7101)
(6980)
(6889)
(6835)
(6761)
(6470)
(6180)
学科
(44511)
经济(44451)
管理(30373)
(27664)
(23039)
企业(23039)
方法(18840)
数学(15319)
数学方法(14772)
(13362)
中国(12965)
理论(12641)
(12420)
教育(11519)
(11265)
(9845)
业经(9119)
教学(8934)
(7986)
贸易(7977)
农业(7863)
地方(7713)
(7691)
(7335)
银行(7300)
(6925)
(6832)
(6815)
财务(6772)
(6755)
机构
大学(176113)
学院(172824)
研究(62153)
(60993)
经济(59260)
管理(56698)
理学(47008)
中国(46944)
理学院(46279)
管理学(44715)
管理学院(44402)
科学(40911)
(39959)
(34084)
(33151)
(31410)
研究所(30420)
(30020)
(27851)
中心(27784)
师范(27583)
业大(27462)
北京(26245)
农业(25874)
(23786)
财经(23785)
技术(22186)
师范大学(21924)
(21870)
(21456)
基金
项目(103426)
科学(78689)
研究(75838)
基金(70719)
(62713)
国家(62096)
科学基金(51087)
社会(43860)
(41860)
社会科(41278)
社会科学(41258)
教育(38744)
基金项目(35956)
(35812)
自然(33354)
自然科(32617)
自然科学(32607)
自然科学基金(31995)
编号(31950)
资助(31114)
成果(29926)
课题(24721)
重点(24221)
(22415)
(21218)
大学(20757)
(20439)
(20348)
科研(19598)
(19558)
期刊
(76307)
经济(76307)
研究(57692)
中国(44874)
教育(37172)
学报(34396)
(30634)
科学(28000)
(26444)
大学(26057)
学学(23706)
管理(22759)
农业(20336)
技术(17176)
(15433)
金融(15433)
财经(13494)
图书(11925)
(11796)
经济研究(10968)
业经(10849)
(10669)
(10306)
问题(10115)
统计(9623)
职业(9612)
(9184)
业大(8908)
书馆(8771)
图书馆(8771)
共检索到286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佑清  
由于人的素养具有内在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对素养的本质、结构以及培养过程等关键性的素养问题,容易形成纷繁复杂的理解。为此,应该寻找能对素养问题进行科学而清晰理解的方法论。鉴于人的素养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显现的,人的素养与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通过联系人的活动,可以对素养的这些问题进行比较科学和清晰的理解。作为对人的活动状况及其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素养在本质上是指人身上所存在的那些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基于素养对活动的功能的不同,可以从"活动侧面素养"、"活动整体素养"、"复合性活动素养"以及"人的整体素养"等四个层面理解素养的结构。由于学生素养学习或发展的机制在于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导只有通过作用于学生能动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俊丽  
从方法论的角度,回顾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体系与技术。研究从英文综合类和图书情报专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依据内容分析方法形成分析框架,包括测度对象、测量方法、工具来源及依据、测量内容四方面;依据分析框架对随机抽取的64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测度对象来看,大学生占据了多数;从测量方法和工具来看,填答类特别是问卷类型的测量工具应用最普遍,并且,吸收了教育领域的评价方法;从工具来源及依据来看,有多个机构开发的应用较广泛的量表或问卷,ACRL《标准》是信息素养测量工具形成的重要依据,测试题的内容则结合被调查者的专业或学习背景嵌入具体的信息资源类型或工具。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信息素养评价英文文献,对信息素养指导者实施教学成果评价和学生水平测试提供方法论层次的借鉴和参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次林  
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这是教育之幸事,也是民族之幸事。面对这个热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几个理解。第一,劳动教育之劳动是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利用和改变物质材料的活动;脑力劳动则是使用符号生产精神产品的活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绝大多数属于脑力劳动,今天学生所欠缺的是体力劳动。其实,中小学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周小李  
学科数字素养是数字素养概念被置于高等教育背景中而派生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适应互联网数字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新要求而生成的一个新概念。立足于一种进化论的概念分析法对学科数字素养概念展开的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使用该概念的代表性文本,揭示该概念进化历程并提炼其核心要素。经由基于扎根理论的文本内容梳理和数据编码发现,学科数字素养概念源于针对数字素养概念不断深化的研究,并历经近20年数字人文研究和不同学科数字素养教育探讨而被建构,其进化特征表现为从分散到整合且与邻近概念学科信息素养存在竞争关系;学科数字素养概念包含四大核心要素,即学科数字技术、学科数字知识、学科数字能力和学科数字态度。学科数字素养概念将保持开放和动态的发展趋势,并将成为一个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樊溶   孙元涛  
面向明日世界的“未来素养”在实践中被狭隘地等同于“为未来做准备的素养”。这种理解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社会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误区。社会本位论的沿袭、工具理性的僭越与人类对于确定性的寻求,共同建构了社会功能主义在教育变革历程中的演进逻辑。超越社会功能主义需要方法论的重构:未来素养不是将人视作治理性话语下的某种“资本”,而是以人为伦理性主体;不是实现单一的未来理想,而是走向“复数乌托邦”;不是一劳永逸的习得性训练,而是递归性循环。唯有此种实现了“回到人”之价值复归的未来素养培育,才能为实现最终走向“超越人”的未来教育提供基础与可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作为学校核心教育活动的"学科教学"是借助师生的互动而形成的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本文探讨学科教学与"能力·素养"的历史发展,现代学科教学的诉求与特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不能停留于"教材教法"的探讨,还必须追究各自"学科素养"的形成。唯有透视"学科群"的本质特征,才能精准地把握"学科素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健生  李洋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但是,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误解误用现象普遍,造成的混乱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通过将核心素养与国外使用的"key competences"进行比较发现,核心素养在逻辑、时空和教学等多个方面均跨越了"key competences"的边界和限度。首先,"competence"应为"胜任力"而非"素养",中文使用者对"素养"望文生义,叠加了太多美好愿望而使核心素养突破了"key competences"本身的逻辑限度,同时也造成了其在逻辑视阈上的边界不清问题;其次,"key competences"本质上是时代更迭演进和职业领域变迁的结果,核心素养超越了"key competences"既有讨论的边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最后,"key competences"倡导跨学科教学模式,而由核心素养衍生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却遵循一种学科逻辑,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互动,背离了"key competences"在教学实践上的限度。此外,就"key competences"理念本身而言,它在功能定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夸大了外部的职业需求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诉求,致使"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使命未能得到应有的彰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静  
在当代媒体迅猛发展环境下,媒体素养已成为当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高校思想教育角度来看,媒体素养具有深刻的内涵,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媒体素养。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艳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言学习主阵地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学生语言获得的使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文本思维规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课文中蕴含着很多思维图式,即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些不同层次的思维图式组合成各种思维规律,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翔云  胡振宇  
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占有重要的地位。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可从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并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制订量化评价标准,建立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实施量化评价。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桂宾  
为适应充满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称《框架》)作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与以前的文件不同,《框架》不再将信息素养限定为一套去情境化的技能,而是采用概念性方法将信息、研究和学术方面的相关理念融为一体。文章以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以情境为分析视角,对《框架》的制定背景、哲学基础以及信息素养概念进行解析,并详细阐述《框架》是如何将信息素养及其实施置于情境中的。分析表明:关注情境已成为信息素养研究的必要条件,除了理解信息和信息素养行为外,《框架》强调更要解读它们所处的情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陆刚兰  
本文依次从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分析: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进行阐述、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欧阳九根  刘文献  梁一灵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网络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威胁,网络素养教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成,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即把握好网络素养的涵义、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和课堂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凌征强  
结合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实际展开讨论,研究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教育路径。在国内外数字素养概念及数字素养框架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加强研究,提升战略高度、制定框架,确定教育内容、打造环境,建设资源中心、培养馆员,提升师资水平、多方联动,建立教育机制等五方面的教育方法与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