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9)
2023(7588)
2022(6051)
2021(5682)
2020(4497)
2019(10238)
2018(10031)
2017(17750)
2016(10101)
2015(11436)
2014(11415)
2013(11251)
2012(10993)
2011(9988)
2010(10325)
2009(9630)
2008(10045)
2007(9014)
2006(8222)
2005(7715)
作者
(32266)
(26845)
(26741)
(25501)
(17317)
(13122)
(12195)
(10517)
(10462)
(9859)
(9323)
(9194)
(8861)
(8858)
(8696)
(8533)
(8083)
(8052)
(7893)
(7844)
(6845)
(6766)
(6747)
(6389)
(6156)
(6122)
(6073)
(5977)
(5645)
(5528)
学科
(38549)
经济(38478)
管理(27755)
(24053)
(20380)
企业(20380)
方法(14674)
(12680)
中国(12250)
数学(11160)
(10934)
数学方法(10824)
理论(10558)
(10451)
业经(9459)
(8573)
地方(8292)
农业(7570)
教育(7385)
(6732)
(6571)
金融(6568)
(6558)
银行(6520)
教学(6342)
(6226)
(6215)
贸易(6206)
(6194)
(5953)
机构
大学(149929)
学院(146121)
研究(57855)
(52448)
经济(50903)
管理(47894)
中国(43742)
理学(39717)
理学院(39079)
管理学(38049)
管理学院(37795)
科学(37446)
(34644)
(30811)
(29231)
研究所(27724)
(27058)
中心(25787)
(25573)
农业(23230)
业大(22999)
北京(22414)
(22236)
师范(21876)
(21682)
(20110)
财经(20040)
(19150)
技术(19085)
(18133)
基金
项目(92135)
科学(70199)
研究(65294)
基金(64102)
(58613)
国家(58084)
科学基金(47434)
社会(38501)
社会科(36072)
社会科学(36060)
(35492)
基金项目(31996)
教育(31900)
(31719)
自然(31475)
自然科(30721)
自然科学(30706)
自然科学基金(30146)
资助(27299)
编号(26433)
成果(23767)
重点(22015)
课题(20641)
(20012)
(19527)
(18503)
计划(17774)
科研(17564)
创新(17335)
大学(17287)
期刊
(65275)
经济(65275)
研究(48452)
中国(39742)
学报(29947)
(26957)
教育(26860)
科学(25410)
(22876)
大学(22203)
管理(21580)
学学(20507)
农业(18178)
技术(14695)
(13604)
金融(13604)
财经(10737)
(10725)
经济研究(9980)
(9443)
(9146)
图书(9104)
业经(8347)
问题(8175)
业大(8064)
职业(7547)
(6998)
会计(6967)
科技(6818)
(6790)
共检索到244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元春  刘晓光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一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社会运动,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层面认识到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基础,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社会秩序和谐、政治基础夯实的必然要求。二是必须超越简单的理论逻辑推演,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当前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乘势而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是必须超越一般的思想争论,在理论的批判中通过构建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实施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构建三大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磊   张振继   杨慧玲  
基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总结提炼,共同富裕可以具体化为发展充分性、发展平衡性、公平性和共享性四个子维度。通过四个子维度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构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并以此对共同富裕指数进行具体化测度与分析。利用1992—2021年全国层面数据的测度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全国共同富裕指数不断增长,1992—2001年处于低水平增长,2002年之后加速增长;共同富裕四个子维度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发展充分性和共享性水平大幅提高,发展平衡性呈倒U型演变,公平性增长曲折且整体较缓,但共同富裕四个子维度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意味着四个子维度趋向于协同发展。利用2012—2021年省级层面数据的测度结果表明,共同富裕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显著,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指数高于其他地区,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指数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上述结论表明,进一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更加注重发展平衡性和公平性的建设,并维持共享性的提升和确保发展充分性的持续增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朱从玖  
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也是浙江全省金融系统的共同责任。2021年12月16日,浙江台州举行“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围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主题,就建立高质量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开展了深入探讨。此文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从玖在论坛上的讲话要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成帅  周向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卓晴君  
准确把握形势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卓晴君准确把握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当前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也必须做到准确把握形势。基础教育的形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二是到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整个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走向已有明确的思路;三是在解决...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协调,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此前提下,本文进一步阐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解释共同富裕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一致性,并基于比较生产力概念提出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标准,具体分析三次分配原则与共同富裕分步实施的相关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跃胜   吴莹昊   孙绍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为打通人文与经济交融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引领性、指导性作用。人文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人文”要素的核心支撑,在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唯“物质积累”的意识形态圈方面和在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人物互融互促”的自主知识体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基础,三者相互独立但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架构中。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和文化的互融互促为核心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促进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坚持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以此引领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瞿连贵  周政龙  李耀莲  
东西协作是致力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是东西协作的教育行动,旨在促进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源的跨区域开发和统筹使用。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中,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形成了国家高位推动、构建制度保障、资源精准对接等有益经验,为开发低收入人口面向就业的能力以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企盼,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应面向新的社会诉求,着力从借助外力推动转向依托内力驱动、从阶段性项目推动转向长期性制度保障、从单一利益追求转向多维利益权衡、统筹个体增收致富与区域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谢地  贺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中国也跨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基于这一背景,进一步厘清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和约束条件,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际提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予回答的现实课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龙海明  伍之琳  
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探索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布局与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整体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就业效应与生产率效应促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低技能者就业缩小城乡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工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细分类型考察发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收入促进效果最好,但在收入分配上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生产型与发展型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亢延锟  侯嘉奕  陈斌开  
政府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是造成城乡教育和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作为外生的政策冲击,识别了政府教育投入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长期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国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显著提高了学龄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积累,使初中完成率和高中完成率提高了1.46%和2.40%,同时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18年,这一效果对于低收入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更为有效。第二,这一政策还提高了学龄青少年劳动力市场的长期表现,从事非农工作的概率提高了3.97%,收入提高了7.68%,并且这一效果不依赖于是否外出务工。第三,成本收益分析表明校舍改造的收益远大于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结果对政府教育投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严谨的经验证据,并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关系的内在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钱津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要消灭军事劳动和剥削劳动,即消灭战争和私有制,以完善人类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人类劳动未完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劳动基础是高度智能化的复杂劳动,即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表现的社会经济基础,具体要求就是依靠数字农业、数字制造业、数字服务业的充分而有力的发展实现我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此,需要在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提高劳动收入、引进国外高质量劳动力、规范股票市场发展、避免中间效用过度增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夯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劳动基础的配套工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龙   赵华平   孟宏玮  
我国正值数字化转型和推进共同富裕的交叠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缓解“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在阐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同富裕二者理论关系的基础上,以2011~2020年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存在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移动通信基站、互联网宽带基础设施、5G基站、超大型和大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作用程度依次递减。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流动助推共同富裕,其影响效应在非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内部城市更明显。研究为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鹏  沈传亮  
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建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逐渐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巩固已取得的辉煌成果,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继续努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