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58)
- 2023(13953)
- 2022(11918)
- 2021(11198)
- 2020(8988)
- 2019(20753)
- 2018(20662)
- 2017(39003)
- 2016(21470)
- 2015(24121)
- 2014(24291)
- 2013(23896)
- 2012(22156)
- 2011(20158)
- 2010(20196)
- 2009(18289)
- 2008(17622)
- 2007(15502)
- 2006(13621)
- 2005(12097)
- 学科
- 济(87765)
- 经济(87682)
- 管理(57293)
- 业(55509)
- 企(44422)
- 企业(44422)
- 方法(34529)
- 数学(29289)
- 数学方法(28953)
- 中国(26672)
- 农(25209)
- 地方(24271)
- 业经(21154)
- 学(19943)
- 财(18541)
- 农业(17251)
- 贸(15244)
- 贸易(15230)
- 制(14893)
- 易(14683)
- 环境(14534)
- 和(14339)
- 理论(14321)
- 技术(14203)
- 银(14083)
- 银行(14029)
- 融(13651)
- 金融(13648)
- 发(13548)
- 行(13513)
- 机构
- 学院(301750)
- 大学(300954)
- 管理(116699)
- 济(114617)
- 经济(111903)
- 研究(106651)
- 理学(100372)
- 理学院(99153)
- 管理学(97413)
- 管理学院(96881)
- 中国(78162)
- 科学(69109)
- 京(66067)
- 所(54966)
- 农(54005)
- 财(51657)
- 研究所(50191)
- 业大(47744)
- 中心(47460)
- 江(45206)
- 范(42392)
- 农业(42261)
- 北京(42147)
- 师范(41964)
- 财经(40880)
- 院(38986)
- 州(37266)
- 经(37085)
- 技术(34480)
- 师范大学(33703)
- 基金
- 项目(207534)
- 科学(161667)
- 研究(152339)
- 基金(146898)
- 家(128811)
- 国家(127644)
- 科学基金(108265)
- 社会(92774)
- 社会科(87720)
- 社会科学(87699)
- 省(83463)
- 基金项目(78304)
- 自然(70677)
- 划(70071)
- 教育(69588)
- 自然科(68945)
- 自然科学(68930)
- 自然科学基金(67645)
- 编号(63508)
- 资助(59842)
- 成果(51858)
- 发(48508)
- 重点(46605)
- 课题(44792)
- 部(44236)
- 创(43201)
- 创新(40170)
- 科研(39240)
- 项目编号(38780)
- 发展(38427)
- 期刊
- 济(132839)
- 经济(132839)
- 研究(90494)
- 中国(62543)
- 学报(51313)
- 农(50983)
- 科学(46596)
- 管理(43503)
- 教育(39505)
- 大学(37940)
- 财(36726)
- 农业(35834)
- 学学(35615)
- 技术(26622)
- 融(26576)
- 金融(26576)
- 业经(23757)
- 经济研究(20482)
- 财经(18899)
- 业(17974)
- 图书(17680)
- 问题(17077)
- 经(16028)
- 科技(15911)
- 理论(14880)
- 版(14334)
- 技术经济(14077)
- 现代(13829)
- 实践(13792)
- 践(13792)
共检索到452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煜 胡琬君 王亚男 张红 马丹炜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模拟土荆芥通过挥发途径的化感作用,探讨了土荆芥挥发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表明:1在土荆芥挥发油化感胁迫下,蚕豆幼根长度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并在一定范围内与挥发油处理时间和剂量均呈负相关(P<0.05)。2中、后、末期细胞在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比例增加,而前期细胞比例减少,表明挥发油可延滞细胞分裂过程。3根尖细胞微核率在挥发油剂量为5μl时,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土荆芥可通过挥发途径释放化感物质,诱导周围植物发生细胞损伤和遗传毒害...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根尖细胞 遗传损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晶蓉 马丹炜 唐林
运用以MS为培养基建立的组织培养法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对黄瓜((Cucumis sativusL.)、绿豆(Phaseolus radiatus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莴苣(Lactuca sativa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等5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5种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1),小麦、油菜、莴苣、绿豆、黄瓜的平均苗高分别为对照组的42.45%,50.97%,79.98%,61.30%和37.84%,平均根长为对照组的25.77%,37.73%。74.89%,60...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化感作用 入侵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聂小妮 梁宗锁 段琦梅 兰晓继
【目的】研究陕西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15个临床消毒常见菌株的抗菌性能,为土荆芥天然消毒杀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土荆芥挥发油,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用连续2倍梯度液体稀释法、液体转染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从陕西土荆芥挥发油中共检测到16种化学成分,并鉴定出了其中的15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p-伞花烃(29.95%)、驱蛔素(22.97%)、冰片烯(20.74%)、α-松油烯(17.67%);在临床消毒常见的15种菌种中,土荆芥挥发油除对绿脓假单胞菌CMCC10211株无抑制作用外,对炭疽芽胞杆菌CMCC63...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菌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颖 杨丹 李元 马丹炜
通过2倍稀释法和熏蒸法检测了入侵杂草土荆芥挥发油对常见3种皮肤真菌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絮状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这3种皮肤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和4~8 mL.L-1,除了对这3种真菌有直接的抑菌外,土荆芥挥发油还表现出熏蒸的间接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土荆芥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土荆芥 挥发油 抗真菌活性 皮肤真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煜 肖杨 熊正伟 唐雪 唐小燕 胡莉
【目的】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2种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遗传毒害和致死效应,探讨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加拿大蓬的有效防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为受体材料,用不同剂量加拿大蓬挥发油经不同途径处理后检测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的变化,并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6种干扰剂分别预处理后检测挥发油胁迫下保卫细胞的死亡率。【结果】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导致保卫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显著上升(P<0.05),细胞死亡率与挥发油处理剂量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处理剂量相同时淋溶途径的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总体高于挥发途径(P<0.05);Z-VAD-FMK和6种干扰剂均可有效缓解挥发油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P<0.05)。【结论】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诱导豌豆保卫细胞发生核畸变并大量死亡,且淋溶途径的致畸致死效应较强。这种现象属于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ROS、NO和Ca~(2+)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调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畅 王宇 郑玉光 郭龙 张兰兰 郑开颜
[目的]荆芥作为解表药为我国临床常用的药材,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过程中有应用,目前栽培资源较多。研究划分荆芥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区,并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从而为种植环境的选择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划分荆芥的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产地荆芥及荆芥穗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化合物,并对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等7个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统计不同产地荆芥及荆芥穗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荆芥在我国的最适宜区主要为中部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青海、西藏地区不适宜荆芥的种植。各产地间荆芥、荆芥穗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有差异。[结论]荆芥穗挥发油含量高于荆芥,因此荆芥穗品质优于荆芥。河北、安徽、山东为荆芥的最适宜种植区,山东、安徽产荆芥质量优,河北产荆芥穗质量优。生境适宜度与挥发油品质研究结果一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青红 郭兰萍 黄璐琦 张小波
目的:考察苍术遗传变异与挥发油变异的关系,揭示苍术挥发油变异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分单株取来源于多个居群的苍术,同株苍术根茎与叶片采用同一编号,根茎用GC-MS分析挥发油变异,叶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分析遗传变异,然后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①不论在个体水平还是居群水平,苍术非道地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差异显著,前者(居群Ⅰ和Ⅱ的亚居群1~5,样品1~36)主要由茅术醇和β-桉叶醇组分;后者(居群Ⅲ的亚居群6、7,样品37-47)主要由苍术酮和苍术素组成,并含有较多茅术醇和β-桉叶醇;②RAPD数据在居群水平的分析显示,苍术居群Ⅱ和Ⅲ聚类后,再与居群Ⅰ聚类。个体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国珍 樊瑛 丁万隆
本研究测定了4种植物挥发油对几种种传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麻黄油和细辛油对 Rhizoctonia solani 的抑制作用最强,250μg/mL 浓度下可完全抑制其菌丝生长。植物挥发油除可直接抑制菌丝生长外,还对病原菌具有熏蒸作用。此外,用麻黄油及含麻黄油的废碴液进行了防治薏苡黑粉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用2500μg/mL 的麻黄油浸种防治效果达63.2%。
关键词:
植物挥发油 抑菌作用 薏苡黑粉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龚建良 文瑞芝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别,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1.6%,主要成分是香豆素(32.5%),芳樟醇(19.9%),棕榈酸(10.4%),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0.9%,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丁香烯(4.6%)、氧化丁香烯(2.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荣 姜子涛
分别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MHD,微波功率300 W,固液比1∶10,蒸馏时间1 h)和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山东披萨草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比较法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M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35%,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7.85%)、麝香草酚(16.18%)和邻伞花烃(3.00%)。从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10%,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9.78%)、麝香草酚(16.08%)和红没药烯(2.0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继宏 李晓储 高雪芹 高甜惠 陈凤美 冯友建 黄利斌
用A lam ar b lue法对提取的侧柏叶、种皮及种子挥发油进行了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对肺癌细胞NC I-H460有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6.24%、47.80%和97.73%。其中以叶挥发油和种子挥发油最高。采用气-质联用法对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含有的挥发物质种类侧柏叶、种皮和种子分别为8,31和21个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也不尽相同,侧柏叶含量最高的是α,,α4,8-四甲基-3,7环癸二烯-1-甲醇和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7.213%和26.193%,种皮和种子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都是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8.277%和26.91...
关键词:
侧柏 挥发油 雪松醇 抗肿瘤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汐婕 肖云星 谢雨思 马丹炜
【目的】探讨农作物青稞(HordeumvulgareL.,H.vulgare)根边缘细胞(Rootbordercells,RBCs)对挥发油的防御响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的保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在研究青稞RBCs发育特性基础上,探讨青稞RBCs从细胞活性、粘胶层厚度、胞内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水平变化以及细胞死亡类型等方面对不同浓度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Benth.,E.densa)挥发油的响应。【结果】青稞RBCs围绕根尖形成保护层,细胞形态呈圆形、弧形以及杆形,细胞长30~150μm,宽10~30μm;在5~40mm根长范围内,青稞RBCs数量与根长呈正相关,在根长40mm时达到峰值(1263个),此时RBCs数量为根长5mm时的2.37倍;不同根长的RBCs存活率均维持在90%以上。经过密花香薷挥发油处理的青稞RBCs出现浅橘红色荧光,细胞核呈现橘红色荧光亮斑,RBCs活性丧失。随着挥发油处理浓度增加,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与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变化;与对照相比,在最高浓度0.1μL/μL作用下,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增加1.64倍,细胞活性下降59.83%;同时,细胞内ROS水平呈上升趋势,在T3(0.06μL/μL)浓度处理下ROS相对荧光值达到最高(2.23);当挥发油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作用时,由挥发油引起的细胞活性降低现象得以缓解,与未使用Z-VAD-FMK相比,细胞活性升高17.3%。【结论】青稞RBCs受到密花香薷挥发油胁迫后,通过增厚粘胶层抵御外界胁迫侵害,并产生ROS诱导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化感毒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亚男 杨军 朱晓换 任秋蓉 张红
α-萜品烯(α-terpinene)和对伞花素(1-isopropyl-4-methylbenzene)是土荆芥挥发油的主要成分。采用培养瓶滤纸法,探讨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在土荆芥挥发油诱导氧化损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α-萜品烯、对伞花素、α-萜品烯+对伞花素和土荆芥挥发油均抑制了蚕豆根尖生长(p<0.05),挥发油抑制效应最强;各处理组对蚕豆根尖抗氧化酶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处理剂量增加,soD活性升高(p<0.05),poD和CAt活性则降低(p<0.05),挥发油处理组对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他3个处理组。ros含量在各处理组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挥发油处理组ros含量明显高于...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华茹 毛燕 王学利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联用技术,对六月霜Artemisia anomala挥发油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62.60%,含量最高的为龙脑,占总质量的7.44%,其次为石竹烯氧化物,占7.15%,樟脑7.01%,在46种成分中单萜占总质量的28.57%,倍半萜占17.40%。图1表1参11
关键词:
植物学 六月霜 挥发油 单萜 倍半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敏 周明芹 向林 吴华 陈龙清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蜡梅鲜花与干花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鲜花与干花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0.57%、0.71%。从蜡梅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2.62%;从蜡梅干花中鉴定出41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7.08%。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成分为石竹烯、长叶烯、β-揽香烯、大叶香烯、茅苍术醇、α-愈创木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