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8)
- 2023(11694)
- 2022(10186)
- 2021(9548)
- 2020(7868)
- 2019(18290)
- 2018(18365)
- 2017(34947)
- 2016(19173)
- 2015(21820)
- 2014(21900)
- 2013(21215)
- 2012(19447)
- 2011(17335)
- 2010(17286)
- 2009(15607)
- 2008(14914)
- 2007(12887)
- 2006(11170)
- 2005(9604)
- 学科
- 济(70557)
- 经济(70455)
- 管理(53090)
- 业(49888)
- 企(41674)
- 企业(41674)
- 方法(32255)
- 数学(27527)
- 数学方法(27191)
- 农(20037)
- 中国(19601)
- 学(17880)
- 财(17684)
- 业经(16063)
- 地方(14775)
- 制(13797)
- 理论(13626)
- 农业(13163)
- 和(12393)
- 贸(11952)
- 贸易(11946)
- 教育(11739)
- 易(11571)
- 技术(11403)
- 环境(11118)
- 银(11002)
- 银行(10960)
- 融(10826)
- 金融(10816)
- 务(10761)
- 机构
- 大学(266889)
- 学院(264391)
- 管理(105878)
- 济(98423)
- 经济(96078)
- 理学(91972)
- 理学院(90894)
- 管理学(89244)
- 研究(89087)
- 管理学院(88774)
- 中国(63995)
- 京(57439)
- 科学(57406)
- 财(44933)
- 所(44682)
- 农(44082)
- 业大(41293)
- 研究所(41085)
- 中心(40003)
- 江(37903)
- 范(36786)
- 师范(36370)
- 北京(36289)
- 财经(36194)
- 农业(34658)
- 经(32935)
- 院(32722)
- 州(30953)
- 技术(29646)
- 师范大学(29401)
- 基金
- 项目(187648)
- 科学(146212)
- 研究(138107)
- 基金(134320)
- 家(118080)
- 国家(116759)
- 科学基金(99145)
- 社会(84356)
- 社会科(79603)
- 社会科学(79579)
- 省(73422)
- 基金项目(71751)
- 自然(65034)
- 教育(63526)
- 自然科(63462)
- 自然科学(63446)
- 自然科学基金(62274)
- 划(62234)
- 编号(57607)
- 资助(54786)
- 成果(47606)
- 重点(41489)
- 部(40755)
- 课题(39628)
- 发(39355)
- 创(38803)
- 创新(36056)
- 科研(35850)
- 项目编号(35809)
- 大学(34890)
- 期刊
- 济(107679)
- 经济(107679)
- 研究(77759)
- 中国(50637)
- 学报(45482)
- 科学(40688)
- 农(40173)
- 管理(38430)
- 教育(35264)
- 大学(33827)
- 财(32866)
- 学学(31638)
- 农业(28211)
- 技术(22939)
- 融(19315)
- 金融(19315)
- 业经(17966)
- 财经(16777)
- 经济研究(16472)
- 图书(16337)
- 业(14251)
- 经(14185)
- 科技(13843)
- 问题(13787)
- 理论(13243)
- 版(13156)
- 实践(12364)
- 践(12364)
- 技术经济(11812)
- 业大(11788)
共检索到381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娟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佳雨 谭杰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以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疏理赫哲族-满族-汉族在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涵化关系,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满、汉、赫高度重视团结合作、积极搭建共同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共建共享观念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发展 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近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公布入选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单,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由中央四部委联合设立,依托有关"双一流"高校和具有相关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民族高校及党校、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民族研究机构,是服务决策、学术创新、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