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10)
2023(3567)
2022(3002)
2021(2714)
2020(2236)
2019(5103)
2018(4885)
2017(7829)
2016(4990)
2015(5487)
2014(5389)
2013(4820)
2012(4254)
2011(3683)
2010(3742)
2009(3206)
2008(3275)
2007(2876)
2006(2566)
2005(2119)
作者
(15918)
(13450)
(13270)
(12538)
(8332)
(6509)
(5930)
(5260)
(5120)
(4712)
(4614)
(4567)
(4442)
(4421)
(4359)
(4302)
(4155)
(4025)
(4006)
(3883)
(3650)
(3463)
(3409)
(3224)
(3114)
(2976)
(2951)
(2931)
(2904)
(2794)
学科
(11394)
经济(11388)
(9251)
管理(8636)
(7358)
企业(7358)
(5703)
理论(5569)
教学(5496)
(4589)
方法(4489)
教育(4341)
中国(4122)
数学(3992)
学法(3820)
教学法(3820)
数学方法(3757)
(3744)
土壤(3731)
学理(3501)
学理论(3501)
业经(3454)
地方(3056)
农业(2929)
(2786)
研究(2561)
(2504)
技术(2235)
环境(2025)
(2024)
机构
学院(64414)
大学(61287)
研究(24794)
科学(19959)
(19289)
管理(17172)
(16369)
中国(16094)
经济(15739)
农业(15528)
业大(14919)
理学(14628)
理学院(14404)
(14388)
管理学(13678)
(13634)
管理学院(13590)
研究所(13548)
技术(12316)
(10743)
中心(10554)
(10287)
农业大学(9962)
(9746)
(9424)
(9323)
师范(9210)
实验(8836)
工程(8658)
(8606)
基金
项目(47473)
科学(34501)
研究(31221)
基金(30217)
(29377)
国家(29137)
科学基金(22841)
(21959)
(18671)
自然(16966)
教育(16706)
自然科(16554)
自然科学(16542)
自然科学基金(16197)
基金项目(15575)
社会(15312)
社会科(14338)
社会科学(14329)
编号(13218)
资助(13039)
重点(12367)
计划(11739)
科技(11716)
课题(11230)
(10814)
成果(10430)
(10209)
创新(9548)
科研(9422)
(9118)
期刊
学报(19213)
(17901)
经济(17901)
(17858)
中国(17096)
研究(15467)
教育(15164)
大学(13493)
科学(13105)
学学(12983)
农业(12544)
技术(8079)
(7306)
管理(7047)
业大(6303)
(5866)
职业(5654)
农业大学(5109)
林业(5001)
(4818)
科技(4389)
自然(3962)
技术教育(3626)
职业技术(3626)
职业技术教育(3626)
(3499)
金融(3499)
中国农业(3353)
自然科(3308)
自然科学(3308)
共检索到94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蕊  韩梅  韩晓日  
将实验室保藏的5株根瘤菌(S1、S2、S3、S6、S8)分别与解磷菌(P3)、硅酸盐细菌(K5)进行生物拮抗测试,结果表明,S2、S3、S6可与P3、K5进行混合培养。选择出与P3、K5混合培养促进解磷能力良好的根瘤菌株S6,解磷量为6.51mg.L-1。进一步进行混合培养培养基优化,优化后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解磷量为9.81mg.L-1;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解磷量为7.94mg.L-1。通过混合培养发酵条件的筛选,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7.0;接种比例为S6:P3:K5=1:1:3;接种顺序P3→K5S6,其间相隔6h,此时解磷能力最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沈开勤  刘倩  杨国涛  陈虹  梁成  赖鹏  李冲  王学春  胡运高  
【目的】研究连续减施磷肥对土壤磷组分以及解磷微生物的影响,探究土壤磷素转化规律,为合理施用磷肥,高效利用土壤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在四川省绵阳市龙门镇开展减磷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P0(不施磷肥)、P1(减施磷肥1/2,45 kg·hm~(-2))、P2(减施磷肥1/3,60 kg·hm~(-2))、P3(正常施磷肥,90 kg·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全磷、有效磷、磷活化系数、磷组分以及解磷微生物变化特征。【结果】减施磷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磷(TP)含量,较2014年相比,连续处理3年后P0、P1处理分别下降了7.2%、0.9%,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2.6%、7.3%。连续处理6年后处理间差异进一步扩大,与6年前相比P0、P1处理分别下降了15.2%、5.7%,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7.8%、21.6%。有效磷(AP)含量变化趋势与全磷相似,连续处理3年后P0处理有效磷含量下降了18.1%,P1、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21.2%、72.2%、132.1%。与6年前相比,连续处理6年后各处理有效磷含量的变幅扩大至-24.6%—201.6%。磷活化系数(PAC)由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决定,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有效磷一致。减施磷肥主要造成了H_2O-P、NaHCO_3-Pi、NaOH-Pi含量显著减少,对Residual-P没有显著影响,其中NaOH-Pi是导致土壤全磷含量变化的主要磷形态,NaHCO_3-Pi是土壤磷素活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磷组分。不同磷肥处理解磷微生物丰度存在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以及根瘤菌属(Rhizobium)与各形态磷均呈正相关,其中生丝微菌属与NaHCO_3-Pi及NaOH-Pi相关性均较高。【结论】减施磷肥显著改变了土壤磷库组成,土壤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变化主要受NaHCO_3-Pi以及NaOH-Pi含量变化的影响。连续减施磷肥6年后各处理土壤解磷微生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丝微菌属是参与本试验区域磷素转化的关键微生物。连续6年减施1/3磷肥(施磷肥60 kg·hm~(-2))能有效减少本试验区域土壤缓效态磷积累的同时维持较高的有效磷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梦芝  王洪荣  曹恒春  李国祥  张洁  
【目的】研究特定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影响瘤胃微生物群系特征及其发酵。【方法】研究中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底物去除技术,底物设计分别为:全量必需氨基酸组(TEAA),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支链氨基酸(BCAA)的缺省组。【结果】底物对培养液pH均值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各组pH值随时间的变化模式有所不同;培养液氨氮浓度较高,在10.99~30.51mg/100ml范围变动,各组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模式也有明显的不同;特定氨基酸缺省对微生物蛋白产量限制程度不同,以BCAA缺省对微生物蛋白产量的限制最大,相对于全量组混合微生物蛋白下降了44.52%。研究还发现底物对微生物区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小玉  付登强  贾效成  陈良秋  
从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根据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菌株4-Y-06溶磷活性最强。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菌株4-Y-06为嗜气芽孢杆菌。同时,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C/N、p H、以及温度等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4-Y-06溶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4-Y-06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C/N为40:1、p H 7.0~7.5、30℃条件下解磷效果最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祥坤  于新  朱超  胡兆平  范玲超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但磷肥的当季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被土壤固定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农业生产中过量的磷肥投入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磷矿资源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过量的开采也会导致日益匮乏,逐步走向枯竭。所以如何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利用率成为研究的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由于可以转化土壤中的无效磷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具有改善土壤、生态无污染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掌握国内外解磷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状况,从而为解磷微生物在土壤磷资源利用方面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土壤分布特点、解磷机理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概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虽然目前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经历了较长时间,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应用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处于初始阶段,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开展解磷微生物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来璐  赵小蓉  李贵桐  林启美  
【目的】了解土壤无机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的影响。【方法】向土壤中加入32P标记的KH2PO4(3.7KBq.g-1),同时分别加入KH2PO4 0、10、20、40、80和240 mgP.kg-1,再加入葡萄糖(5000 mgC.kg-1)和尿素(200mgN.kg-1),25℃下培养30 d后,分别在2、6、12、18和30 d采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结果】加入的无机磷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的影响,但迅速被微生物吸收并富集在微生物量中。在培养的第2天,微生物量磷有一半以上来自加入的无机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Olsen-P约50 mg.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嘉韵  兰时乐  李姣  王惠群  
采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研究33.33%(T1)、16.67%(T2)、8.33%(T3)的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剂对‘费乌瑞它’马铃薯生长生理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和T3都能提高‘费乌瑞它’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能提高收获期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增加,其中,T2处理的效果最明显,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17、6.40μmol/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梅  魏冉  李丽娜  韩晓日  
将研究室保藏的固氮菌(GY)、溶磷菌(LY)和硅酸盐细菌(JY)以不同组合进行混合培养,探讨通过此方式提高菌剂的固氮、解磷和解钾能力。分别以单菌株培养、两两混合双菌株培养及三菌株混合培养方式,对培养液的固氮酶活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固氮能力方面,培养24h,pH值7.0条件下,分别对7种组合固氮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菌株组合GY+LY+JY的C2H4浓度达到1987.4nmol.h-1.mL-1,其固氮酶活性最强;在解磷能力方面,培养10d,pH值7.0条件下,各体系解磷量达到最高值;其中,LY菌液中可溶性磷浓度为0.930μg·mL-1,其解磷能力最强;在解钾能力方面,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学文  闫伟  白淑兰  邵东华  王铁牛  
试验采用培养基筛选、不同直径玻璃珠撞击,以及化学分散剂和振荡时间等4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放线菌的分离还增加了土样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两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玻璃珠(Φ=5~7mm,55粒)+摇床振荡90 min;真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马丁氏培养基+大玻璃珠+1%胆酸钠+摇床振荡60min;放线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高氏培养基+25℃处理+大玻璃珠+1%焦磷酸钠+摇床振荡60 min。部分因素的单独重复验证试验其变化规律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然  曹君迈  苏红玉  
【目的】为了给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田合理使用地膜栽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各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马铃薯产量以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最高,马铃薯产量与不同的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相关性不同,且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垄双行全覆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方式最有利于增加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小蓉  周然  李贵桐  林启美  
土壤微生物量磷变异很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的方法(25℃,培养90 d),研究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石灰性土壤,加入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秸秆四种不同作物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其碳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充足的条件下,土壤和秸秆磷素状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比较小,但显著地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随碳源物质磷素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微生物量碳磷比降低。在土壤有效磷含量比较低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主要受制于秸秆含磷量及其分解进程,反之,土壤微生物磷素营养受秸秆的影响则比较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晓  张敏  
本试验对被有机磷农药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运用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并从菌落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相对多度等方面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污染重的土壤菌落总数最少,为6.1×106/g,并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有机磷农药污染轻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其丰富度和均匀度分别为0.775和0.218,与其它处理差异性显著;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的优势种群分别为头孢霉属、芽孢菌属、链霉菌属,其相对物种多度分别为0.311、0.291、0.56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因此,头孢霉、芽孢菌、链霉菌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志海  刘晶晶  付丽  卢冬雪  岳胜天  杨美英  
为研究添加外源溶磷菌wj1和wj3对大豆根际土壤的影响及其改良盐碱土的可行性,以吉林省主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吉育406"为材料,将wj1和wj3菌液施入到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分析外源溶磷菌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的R2和R6两时期,混合菌能显著增加黑土中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菌株wj1在整个生育期内提高了黑土磷酸酶活性;黑土添加溶磷菌对大豆根际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有提高;菌株wj1有利于促进黑土中溶磷菌和自身固氮菌数量的增加,添加wj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Shaukat Ali Abro  把余玲  田霄鸿  李萌  游东海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添加微生物制剂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评价秸秆还田措施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肥力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恒温培养方法,于15和20℃条件下,在装有127.5g风干土样的培养盆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秸秆(0.961,0g/盆)和微生物制剂(2.88,0.961,0mg/盆),后培养75d,测定秸秆腐解期间CO2释放量及腐解后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的含量。【结果】温度对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影响较大,而微生物制剂未表现出作用效果。经75d腐解培养后,添加秸秆与对照相比,15℃下秸秆CO2-C的净累积释放量较20℃下低37.1%,而土壤有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全小龙   陈梦词   史慧兰   段中华   乔有明  
【目的】探究毒杂草降解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毒杂草粉碎干样埋土法,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圆萼刺参(Morina chinensis)、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和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6种毒杂草植株降解过程中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在6种毒杂草分解影响下,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马先蒿、细叶亚菊和密花香薷土壤有效氮显著增加(P<0.05),黄帚橐吾、甘肃马先蒿、细叶亚菊和密花香薷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P<0.05)。与6种毒杂草影响的试验组相比,对照组细菌相对丰富度ACE指数(1384.48)和Chao1指数(1385.89)均为低值,但与最高值1392.71和1393.25相差较小;与对照相比,6种毒杂草埋土处理,不仅提高了土壤真菌丰度ACE指数和Chao1指数,也提高了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但试验组间因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增加幅度。7组土壤样品的测序结果显示细菌分属于24个门、339个属;真菌分属于11个门、282个属。与对照相比,细菌OTUs变化较小,介于1388~1392之间。但6种毒杂草分解影响下真菌OTUs变化较大,对照仅为833,而黄帚橐吾真菌OTUs达1013。【结论】毒杂草降解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提高了真菌丰度和多样性,而未对土壤细菌造成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