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4)
2023(5021)
2022(4322)
2021(3951)
2020(3330)
2019(7383)
2018(7315)
2017(13448)
2016(7706)
2015(8590)
2014(8506)
2013(8143)
2012(8026)
2011(7270)
2010(7498)
2009(7132)
2008(7395)
2007(6864)
2006(6215)
2005(5589)
作者
(25702)
(22061)
(21851)
(20543)
(13891)
(10751)
(9631)
(8425)
(8308)
(7874)
(7617)
(7478)
(7069)
(7027)
(6957)
(6668)
(6549)
(6532)
(6430)
(6418)
(5642)
(5564)
(5355)
(4933)
(4912)
(4894)
(4874)
(4820)
(4584)
(4520)
学科
(30159)
经济(30116)
管理(24166)
(20320)
(17250)
企业(17250)
方法(13718)
数学(11353)
数学方法(11119)
(11003)
环境(10477)
(8090)
(7868)
中国(7400)
(7110)
业经(6247)
(5809)
贸易(5806)
(5627)
理论(5560)
(5519)
地方(5277)
(5116)
农业(5048)
(4958)
财务(4948)
财务管理(4934)
(4856)
金融(4855)
规划(4814)
机构
大学(121539)
学院(119450)
研究(44317)
(43837)
经济(42862)
管理(40265)
理学(34929)
理学院(34440)
管理学(33476)
管理学院(33293)
中国(32155)
科学(31437)
(27064)
(26506)
(24747)
研究所(22993)
农业(21705)
业大(21524)
(20902)
中心(19573)
(18767)
财经(17046)
(16829)
师范(16599)
北京(16329)
(15489)
(15483)
(14617)
(14352)
科学院(14303)
基金
项目(82183)
科学(63860)
基金(60759)
(56060)
国家(55671)
研究(53498)
科学基金(45997)
社会(33996)
社会科(32165)
社会科学(32150)
基金项目(31968)
自然(31856)
(31587)
自然科(31110)
自然科学(31095)
自然科学基金(30504)
(27732)
资助(24913)
教育(24254)
重点(19489)
编号(19480)
(17602)
(17311)
计划(17259)
(16431)
成果(16362)
科研(16343)
创新(15537)
科技(15476)
国家社会(14816)
期刊
(48215)
经济(48215)
研究(32362)
学报(28625)
(24966)
科学(23542)
中国(23265)
大学(20438)
学学(19531)
农业(16994)
(16145)
管理(14534)
教育(11583)
(9324)
(9263)
金融(9263)
财经(8789)
技术(8316)
业大(8263)
(8134)
(7639)
经济研究(7557)
业经(6811)
农业大学(6797)
资源(6776)
问题(6325)
科技(6198)
图书(5988)
(5716)
林业(5684)
共检索到175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红  马舒威  岳霞丽  胡红青  
小分子有机酸是土壤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微生物的分泌与合成、土壤中有机物的转化等,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为脂肪族和芳香族羧酸,且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低(小于10 mmol/kg)。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除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有影响外,同时还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降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不同。本文对土壤环境中的小分子有机酸的来源、种类及其环境效应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小分子有机酸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银丽  翟胜  陈志杰  徐福利  由海霞  杜社妮  
通过对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 ,从土壤pH、EC及NO-3-N含量的变化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退化过程 ,提出了保持设施农业中土壤质量、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采用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石灰性土壤经柠檬酸和草酸浸提后,其Ca2P、Ca8P和OP的含量增加;而Ca10P、FeP和A1P的含量下降。柠檬酸和酒石酸对红壤无机磷的形态也产生明显影响,表现为A1P含量增加,FeP和CaP含量下降,OP变化不大。有机酸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从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研究还表明,施磷能明显提高石灰性土壤和红壤无机磷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文龙  张福锁  曹一平  
模拟缺磷胁迫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用化学浸提法研究了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草酸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磷的活化。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明显促进石灰性土壤和红壤中磷的释放。柠檬酸和草酸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较强,苹果酸和酒石酸的活化作用较弱;柠檬酸和草酸对红壤磷的活化较强,酒石酸的作用次之,而苹果酸的活化作用较弱。经比较发现,有机酸对红壤磷的活化作用要大于对石灰性土壤磷的活化。在红壤上,有机酸对磷的活化与土壤中 Fe 和 Al 释放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质子对有机酸活化土壤磷起着十分重要的重要。在低 pH 时,柠檬酸所活化的磷大约有38%是质子的作用;32%左右是柠檬酸阴离子的贡献,质子和柠檬酸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金凤  崔晓阳  
对森林土壤中有机酸(特指低分子有机酸)种类、来源、转化、物质的量浓度及分析测定等进行综述。森林土壤中有机酸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2类,近40种,以低分子有机酸居多,来源于有机质分解、林木根系分泌和微生物分泌,大量森林凋落物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机酸释放后即发生转化,能被微生物降解、被土壤固相吸附、也可与金属络合吸附,其中络合吸附生态意义更大,能影响土壤中磷、铁等多种元素的有效性;有机酸物质的量浓度是其合成与降解过程的平衡浓度,在10-4~10-3mol范围内,O层和A层高于B层,单羧酸高于二/三羧酸;对于有机酸的分析测定,首先要进行样品前处理,一般包括提取、净化、浓缩等,液体样品提取采用柱层析法或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塔艳  全文选  李朝婵  潘延楠  谢利娟  郝江涛  高永道  
【目的】探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内不同林分土壤中有机酸的分布特征,以期为野生杜鹃林分土壤管理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集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表层土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土壤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酸、乳酸、丁二酸、甲酸的含量。【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酸总量分布情况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露珠杜鹃林>常绿混交马缨杜鹃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混交迷人杜鹃林;土壤有机酸的分布差异显著,有机酸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乙酸>甲酸>丁二酸,草酸为优势酸,乙酸、甲酸和丁二酸含量较低;土壤有机酸与pH呈负相关,其中酒石酸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与pH呈显著负相关;聚类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混交林明显区别于其他林分类型,且草酸含量最高。【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中有机酸分布受到优势种的影响,百里杜鹃的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土壤有机酸含量远高于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混交杜鹃林,森林土壤有机酸分布特征应成为森林林分管理关注的对象。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房莉  俞元春  余健  张平究  朱强根  
采用化学浸提法,在添加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后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酸性森林土壤惰性磷的活化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能显著地活化酸性森林土壤中的惰性磷。在供试的3种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磷的活化作用在暗红壤中尤为显著。供试的4种有机酸活化能力顺序依次为柠檬酸>草酸或混合酸>酒石酸,这一顺序基本与各有机酸logKAl(络合平衡系数)一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作用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森林土壤磷的活化量明显小于农业土壤,这可能与土壤本底磷的质量分数有关,农业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慧杰  冯瑞云  刘晶  刘跃鹏  
长期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紧实形成犁底层,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于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山西运城南花农场开展为期3年的大田试验,对比研究垂直微孔深松技术和传统耕作方法产生的土壤环境效应以及对棉籽品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微孔深松耕技术使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7 849.1 k Pa降低到991.4 k Pa,土壤容重降低;在≥30 cm土层中,土壤N、P、K及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增加显著;垂直微孔深松耕棉田籽粒数从1.56粒/层增加到1.82粒/层,籽指平均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珍  邓红侠  龚正清  刘帅  杨亚提  
【目的】使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苷)、小分子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对污染土娄土中的Cd进行淋洗,寻求各淋洗剂对污染土娄土Cd淋洗的最适条件,为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振荡淋洗批处理方法,研究皂苷、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剂在不同时间、pH、浓度、淋洗次数、复合比条件下对污染土娄土中Cd的淋洗效果,用Sposito浸提法提取淋洗前后污染土娄土中的Cd,并分析其形态的变化。【结果】(1)0.01 mol/L草酸对污染土娄土中Cd无淋洗作用;其他淋洗剂对污染土娄土中Cd淋洗的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会泳  宋晓丽  王树声  曹丽君  郭利  王晓丽  彭功银  
【目的】土壤生物学性质是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旨在阐明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为改善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化学试剂模拟烟草根系分泌物中的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根据烟苗生长前期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及前人研究结果,检测1、2和3 g·kg~(-1)(碳土比)3种浓度处理的6种有机酸(苯甲酸、肉桂酸、月桂酸、邻苯二甲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25℃黑暗环境下培养植烟土壤30 d后对4种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6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2 g·kg~(-1)浓度处理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细菌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胜利  车升国  梁伟  党廷辉  杨勤科  
了解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对调控磷肥使用、降低农田磷素的环境风险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为对象,分析了18年来(1986~2004年)综合治理条件下流域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至到2004年,流域磷素积累由塬面逐步向塬坡和沟道扩展。2004年,农田土壤全磷(752 mg.kg-1)和Olsen-P(20.2 mg.kg-1)较1986年分别提高了45%和3.5倍,相当于每年全磷提高13 mg P.kg-1,Oslen-P每年提高1.0 mg.kg-1,流域50%的农田土壤Olsen-P含量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金凤  刘星平  孙金兵  黄文斌  马瑞  崔晓阳  
模拟东北林区主要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浓度范围,配制0.5和2.0 mmol/L等不同浓度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溶液,分别用上述溶液以不同的浸提时间和次数浸提处理A1层暗棕壤,探讨不同浸提时间和次数处理时有机酸的磷释放效果,并确定最佳浸提时间。研究旨在探明草酸和柠檬酸对暗棕壤磷的持续活化效应,明确有机酸对暗棕壤磷素的活化程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用草酸/草酸盐和柠檬酸/柠檬酸盐浸提A1层暗棕壤时,随浸提时间延长磷释放量先增后减,有最佳浸提时间,大多数处理为12 h。从磷累积释放量上看,在1~72 h内,上述浸提剂对A1层暗棕壤的磷释放动力学能很好地用对数方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文  秦睿  黄辉  李荣华  张增强  
【目的】了解有机酸对硅酸盐纳米颗粒(SBA-15)和碳纳米管(CNTs)在多孔介质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差异。【方法】采用恒定流速柱迁移试验,探讨不同浓度(0,1,2.5和5 mmol/L)乙酸、酒石酸、柠檬酸对CNTs和SBA-15纳米颗粒在多孔介质(石英砂)中穿透曲线的影响。【结果】平衡对流-弥散方程能描述多孔介质中CNTs和SBA-15迁移过程的穿透曲线。在石英砂多孔介质中,CNTs的迁移能力强于SBA-15。体系不含有机酸时,CNTs、SBA-15流出液中的纳米颗粒浓度(C)与纳米悬液进入砂柱前的初始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俊红  王星琳  王康  任振兴  王梦亮  
为探明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生理生化手段、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产量调查,分析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合理替代化肥,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均有增加的趋势,且化肥减量10%+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7.4%,12.4%,16.2%,19.2%和19.0%,9.7%,18.3%。高通量分析发现,生物有机肥替代10%,20%化肥后,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马赛菌属等一些具有生物防治与促生作用的功能菌属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的环境因子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生物有机肥替代10%,20%化肥后,小麦产量分别增加9.3%,4.4%。因此,生物有机肥合理替代化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是目前改变高投入、高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手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健芳  王红梅  李宇婷  
土壤环境容量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成为衡量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首先梳理了土壤SEC的理论框架和影响因素;其次,回溯我国土壤污染管理发展历程,明晰了SEC理论和实践在引入与探索、发展与实践、停滞和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对静态容量法、动态容量法及环境容量综合指数法等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从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污染评估和场地修复角度综述了SEC的应用现状。结论指出,未来需要在健康和生态风险等多种因素约束下,基于多目标耦合技术优化SEC核算方法;进一步构建复合污染型土壤的SEC量化核算方法;多尺度扩展土壤环境容量的内涵,并推动区域SEC动态预警及场地修复等领域的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