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3)
- 2023(12419)
- 2022(10891)
- 2021(10282)
- 2020(8577)
- 2019(19646)
- 2018(19427)
- 2017(36434)
- 2016(20284)
- 2015(22932)
- 2014(22975)
- 2013(22356)
- 2012(20850)
- 2011(18508)
- 2010(18477)
- 2009(16838)
- 2008(16655)
- 2007(14568)
- 2006(12650)
- 2005(10898)
- 学科
- 济(77292)
- 经济(77208)
- 管理(60749)
- 业(53707)
- 企(45673)
- 企业(45673)
- 方法(36346)
- 数学(30864)
- 数学方法(30377)
- 学(20635)
- 农(19792)
- 中国(19527)
- 财(19356)
- 地方(17336)
- 业经(16981)
- 环境(16436)
- 理论(14441)
- 贸(14094)
- 贸易(14082)
- 和(13715)
- 易(13636)
- 划(13330)
- 农业(13243)
- 务(13159)
- 财务(13090)
- 财务管理(13063)
- 制(12806)
- 企业财务(12390)
- 技术(12291)
- 教育(11121)
- 机构
- 大学(287267)
- 学院(285523)
- 管理(113190)
- 济(104571)
- 经济(102006)
- 理学(98207)
- 理学院(97074)
- 研究(96391)
- 管理学(95137)
- 管理学院(94649)
- 中国(70326)
- 科学(64103)
- 京(62708)
- 所(49348)
- 农(48905)
- 财(47159)
- 业大(46126)
- 研究所(45329)
- 中心(43632)
- 江(41113)
- 北京(39815)
- 范(38712)
- 农业(38565)
- 师范(38331)
- 财经(38180)
- 院(35774)
- 经(34537)
- 州(34177)
- 技术(31641)
- 师范大学(31069)
- 基金
- 项目(200993)
- 科学(155912)
- 研究(143787)
- 基金(143580)
- 家(126811)
- 国家(125779)
- 科学基金(106835)
- 社会(87201)
- 社会科(82515)
- 社会科学(82492)
- 省(78896)
- 基金项目(76706)
- 自然(71993)
- 自然科(70193)
- 自然科学(70172)
- 自然科学基金(68814)
- 划(67124)
- 教育(65647)
- 资助(59580)
- 编号(58935)
- 成果(47572)
- 重点(45227)
- 部(42895)
- 发(42395)
- 创(41007)
- 课题(40715)
- 科研(38669)
- 创新(38260)
- 计划(37489)
- 大学(36883)
- 期刊
- 济(113391)
- 经济(113391)
- 研究(80720)
- 中国(54017)
- 学报(50755)
- 科学(44917)
- 农(43689)
- 管理(40886)
- 大学(37350)
- 财(35532)
- 学学(34977)
- 教育(34644)
- 农业(30867)
- 技术(25166)
- 融(19943)
- 金融(19943)
- 业经(18061)
- 图书(17812)
- 财经(17572)
- 经济研究(17257)
- 业(16533)
- 科技(14957)
- 经(14823)
- 问题(14421)
- 资源(14404)
- 理论(14243)
- 版(14174)
- 技术经济(13664)
- 实践(13328)
- 践(13328)
共检索到412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德军 雷少刚 卞正富 牟守国
对土壤物理质量指标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在矿区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构建了矿区环境土壤物理质量指标体系。常规指标的研究集中于耕作或人为干扰对指标影响的定量研究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相互影响。国外提出并应用了许多非常规指标来对土壤物理质量进行评价,结合常规指标,可以对自然或人为扰动情况下,土壤损伤及退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我国矿区土壤环境的研究,应该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正确的常规和非常规指标来对矿区土壤物理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表征及定量化。构建的矿区环境土壤物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兰 曹明明 王俊宇 于清军
虽然生物炭因自身特性决定了其矿化缓慢,但生物炭矿化仍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内部及外部物质循环,该方面的研究对于区域碳格局、碳平衡和储碳改土都具有重要意义。人工合成的生物炭的原材料、制备条件以及所处土壤类型的不同,其矿化率不能以自然形成的土壤黑炭类推。研究方法从CO_2流量测定法、常规差减法发展到稳定同位素(13)C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炭矿化研究更加精确。生物炭特性受其源材料、制备温度、制备过程升温率、最终温度及其后续处理等影响,进一步影响其矿化阶段特点。生物炭矿化的根本是因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而该作用是多种菌群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矿化 微生物学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旭东,邱扬,连纲,刘康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关键词:
PSR框架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进展 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绍生 王锡珍
通过对永夏矿区近2000km2面积土壤中Cu、Zn、Pb、Cd、Ni、Cr、As、Hg和F九种元素的监测,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土壤中这些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土壤背景值和标准差变化进行土壤污染分级的新的分级标准方法,并对永夏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安萍莉 王军艳 张军连 刘黎明 陈焕伟
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 ,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耕地分等 土壤质量指标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孙浩 周春财 徐仲雨 王兴明 刘桂建
以淮北矿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11个土壤样品,测定了Cr,Ni,Cu,Zn,Pb,As的含量,研究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富集,其中Zn元素富集程度最高.Cu,Zn和Pb元素的富集是由煤炭开采、化肥使用和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引起的,Cr和Ni元素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As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有关.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淮北矿区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未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生态风险轻微,环境质量良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培 刘嘉欣 曲丽莉
土壤可蚀性(K)用于表征土壤对外部侵蚀力的敏感程度,是理解土壤侵蚀机理及构建侵蚀模型的重要指标,K因子值的精准获取和算法优化是土壤侵蚀模型完善的关键。该文从土壤可蚀性概念、评价指标、测定方法、时空变异性及预测值不确定性等五方面,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总体而言,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土壤侵蚀建模和水土保持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后续应研究如何将基于非标准小区所得K值转化为标准小区条件下的数据,以形成统一的K值数据库,为适宜于大尺度区域侵蚀模型构建提供支撑;应加强示踪、遥感、数字制图技术与土壤可蚀性研究的有机结合,重点突破核素背景值测定、植被因素干扰等瓶颈;深入推进基于深度学习及数字制图的土壤可蚀性定量研究,实现新方法新技术在土壤可蚀性领域的应用。另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及预测值不确定性研究亦需深入,以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为加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提供支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培 刘嘉欣 曲丽莉
土壤可蚀性(K)用于表征土壤对外部侵蚀力的敏感程度,是理解土壤侵蚀机理及构建侵蚀模型的重要指标,K因子值的精准获取和算法优化是土壤侵蚀模型完善的关键。该文从土壤可蚀性概念、评价指标、测定方法、时空变异性及预测值不确定性等五方面,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总体而言,小流域尺度的土壤可蚀性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土壤侵蚀建模和水土保持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后续应研究如何将基于非标准小区所得K值转化为标准小区条件下的数据,以形成统一的K值数据库,为适宜于大尺度区域侵蚀模型构建提供支撑;应加强示踪、遥感、数字制图技术与土壤可蚀性研究的有机结合,重点突破核素背景值测定、植被因素干扰等瓶颈;深入推进基于深度学习及数字制图的土壤可蚀性定量研究,实现新方法新技术在土壤可蚀性领域的应用。另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及预测值不确定性研究亦需深入,以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为加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提供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凯华 吕立刚
东南湿润区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困扰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近些年来,在政府鼓励和市场推动双重作用下,丘陵山区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竹林被开发为经济型用地(如茶园)。但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下垫面土壤孔隙结构和土壤水文过程,从而极大地影响着营养盐随土壤水分的迁移和转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太湖流域丘陵区坡面土壤水文过程物理机制及模拟研究"的资助下,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2)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平衡;(3)坡面土壤水文过程影响机制。目前对太湖流域丘陵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其影响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上述成果的取得以及未来的持续探索,对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进而为推动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希 陈永华 吴晓芙 张富运
从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入手,综述了锰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和机理,列出了锰超富集植物的种类,分析了锰超富集植物的富集和解毒机制,并提出锰超富集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植物修复在锰矿区废弃地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锰矿区废弃地重金属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锰矿 植物修复 超富集植物 重金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帆 郭小平 冯昶栋 林雅超
【目的】针对西部干旱矿区实际情况,探究该地区表土资源中土壤种子库的可利用性以及制约因素,筛选出有效的利用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矿区周边低扰动区域的表土在上年度10月(秋季)和当年6月(夏季)进行剥离,采用覆土厚度、补种量和每日灌溉量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不同季节表土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影响进行研究,并结合生态和经济效益,评选出适宜干旱矿区植被恢复的技术组合。【结果】(1)10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83.72±10.88)株/m~2,物种共出现20种,6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44.83±8.96)株/m~2,物种共出现13种。秋季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夏季土壤种子库。(2)灌溉对秋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最重要,其次是覆土厚度,最后是补种。3种因素对夏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覆土厚度因素对两组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覆盖度、群落高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P <0.05)。灌溉量对两组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植被覆盖度和群落高度的影响显著(P <0.05)。补种因素未对两组任何相同指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干旱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最优实施方案组合:利用秋季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2 cm,补种量50粒/m~2,每日灌溉量2 L/m~2。该结论可为今后矿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干旱矿区 土壤种子库 正交试验 植被恢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喜成 陈菲
【目的】研究秦岭小峪河金矿区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期为矿山污染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在小峪河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艾草和碱草),分析其Cu、Pb、Zn、Cd、Cr 5种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危害生态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对植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总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其中Cu、Pb、Zn、Cd受矿山开发活动影响较大,而Cr受影响较小。小峪河上游、中游、下游重金属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微污染、轻微污染、中等污染,且主要污染物为Cd、Cu、Zn。对土壤重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东丽 张子倩 刘阳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王东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较强的适生性与抗逆性,成为半干旱矿区排土场主要的生态重建植物,但在排土场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提前衰退现象。为探明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是否受土壤养分的限制,选取不同恢复年限(2、4、6、10年)苜蓿地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0-60 cm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变化规律不一致,分别在种植10、6和2年时最高,在种植2、4和10年时最低;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苜蓿恢复过程中,C:N与C:P整体上呈“W”型的变化规律,土壤N:P呈“V”型变化规律;恢复6和10年时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磷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矿区排土场土壤养分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含量不受其他养分影响。在半干旱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恢复作用,恢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氮、磷养分限制,建议加强科学施肥管理或在恢复4至6年时及时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军 李红涛 白中科 赵中秋 钟莉娜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万银,董治宝
土壤风蚀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蚀使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促使地表养分的再分配,促进碳(C)循环。土壤颗粒团聚体稳定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风蚀度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及C在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针对过去对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当注重:(1)土壤风蚀环境效应;(2)土壤的潜在风蚀微观机理;(3)风蚀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互馈机制研究。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养分及C循环 问题与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